《白话尚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话尚书-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来汇的水叫彭蠡泽;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再向东斜行向北,与淮河会合;向东称为中江,流进大海。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溢出成为荥泽;又从定陶的北面向东流,再向东到达菏泽县;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转向东,流进大海。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进大海。
     从鸟鼠同穴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沣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入黄河。
     3。九州由此统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经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条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个湖泽都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处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且规定慎重征取财物赋税,都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它。中央之国赏赐土地和姓氏给诸侯,敬重以德行为先,又不违抗我的措施的贤人。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侯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要和平相处;二百里的,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连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于是禹被赐给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原文】
     1。1 禹敷土(1),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2)。
     冀州(3);既载壶口(4),治梁及岐(5)。既修太原(6),至于岳阳(7)。覃怀叄ǎ8),至于衡漳(9)。厥土惟白壤(10),厥赋惟上上(11),错(12),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13),大陆既作(14)。岛夷皮服(15),夹右碣石入于河(16)。
 济、河惟兗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泽(3),澭、沮会同(4)。桑土既蚕(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坟(7),厥草惟繇(8),厥木惟条(9)。厥土惟中下,厥赋贞(10),作十有三载乃同(11)。厥贡漆丝(12),厥篚织文(13)。浮于济、漯,达于河(14)。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潍、淄其道(3)。厥土白坟,海滨广斥(4)。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5),海物惟错(6)。岱畎丝、枲、铅、松、怪石(7)。莱夷作牧(8)。厥篚檿丝(9)。浮于汶(10),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艺(3),大野既猪(4), 东原叄剑5)。厥土赤埴坟(6),草木渐包(7)。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8),羽畎夏翟(9),峄阳孤桐(10),泗滨浮磬(11),淮夷珠暨鱼(12)。厥篚玄纤缟(13)。浮于淮、泗,达于河(14)。

1。5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1),阳鸟攸居(2)。三江既入(3),震泽叄
 。筿簜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乔(7)。厥土惟涂泥(8)。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9),瑶、琨、筿、簜、齿、革、羽、毛惟木
 (10)。岛夷卉服(11)。厥篚织贝(12),厥包橘柚(13),锡贡(14)。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1。6 荆及衡阳惟荆州(1):江、汉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潜既道
 ,云土、梦作乂(5)。厥土惟涂泥(6),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7),砺、砥、砮、丹惟箘、楛(8)。三邦叄必拭9),包匦菁茅(10),厥篚玄纁玑组(11),九江纳锡大龟(12)。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13),至于南河(14)。

 荆、河惟豫州(1):伊、洛、瀍、涧既入于河(2),荥波既猪(3)。导菏泽(4),被孟猪(5)。厥土惟壤,下土坟垆(6)。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7),厥篚纤、纩(8),锡贡磬错(9)。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1):岷、?既艺(2),沱、潜既道。蔡、蒙旅平(3), 和夷叄ǎ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6)。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7)。织皮、西倾因桓是来(8)。浮于潜,逾于沔(9),入于渭,乱于河(10)。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泾属渭汭(3),漆沮既从(4),沣水攸同(5)。荆、岐既旅(6),终南、沣物,至于鸟鼠(7)。原隰叄ǎ8),至于猪野(9)。三危既宅(10),三苗丕叙(11)。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12)。浮于积石(13),至于龙门、西河(14),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15),西戎即叙(16)。

2。1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1),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2)。叄
析城至于王屋(3)。太行、恒山至于碣石(4),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5)。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6)。导?冢至于荆山(7)。内方至于大别(8)。岷山之阳至于衡山(9),过九江至
于敷浅原(10)。
2。2 导弱水至于合黎(1),馀波入于流沙(2)。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3);东至于叄挥侄劣诿辖颍4);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5);北过降水(6),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7),同为逆河(8),入于海。?冢导漾(9),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10);过三澨(11),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12),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13);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14);东迆北
(15),会于汇(16);东为中江(17),入于海。导沇水(18),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19);东出于陶丘北(20),又东至
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21),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22),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3·九州攸同:四隩既宅(1),九山刊旅(2),九川涤源(3),九泽既陂(4), 四海会同(5)。六府孔修(6),庶土交正(7),叄鞑聘常8),咸则三壤成赋(9)。中邦锡土、姓(10),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五百里甸服(13)。百里赋纳总(14),二百里纳銍(15),三百里纳秸服(16),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17)。百里采(18),二百里男邦(19),三百里诸侯(20)。五百里绥服(21)。三百里揆文教(22),二百里奋武卫(23)。五百里要服(24)。三百里夷(25),二百里蔡(26)。五百里荒服(27)。三百里蛮(28),二百里流(29)。东渐于海(30),西被于流沙(31),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32)。禹锡玄圭(33),告厥成功。
【注释】
               1。1 (1)'敷'分,马融说。'敷土'分别九州的土地。(2)'随'行走。'刊'砍伐。'奠'定。以山川定界域。(3)'冀州'郑玄说:“两河间曰冀州。”在今山西与河北西部。尧时的政治中心。(4)'载'事,施工。'壶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南。(5)'梁'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县西。'岐'通歧,山的支脉。日本人所写《史记》残卷
作歧。(6)'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汾水上游。(7)'岳阳'《水经·汾水注》:“《禹贡》所谓岳阳,即霍太山。”霍太山即太岳山,
在今山西霍县东,汾水所经之地。阳,山的南面。(8)'覃怀'地名,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叄е拢竦谩#ЪǎЧā#9)'衡'通横。《孔传》说:“漳水横流入河。”所以说横漳。漳水在覃怀之北。(10)'厥'其,指冀州。'惟'为。'壤'柔土。(11)'赋'赋税。'上上'《禹贡》将赋税和土质分为九等,上上是第一等。(12)'错'杂。杂出第二。(13)'恒'滱水。'卫'滹沱河。'从'顺着河道。(14)'大陆'泽名,在今河北巨鹿县西北。'作'治理。(15)'岛夷'住在海上的东方民族。(16)'夹'近,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抚宁、昌黎二县。
               1。2 (1)'济'水名。源出河南济源县,汉代在今河南武陟县流入黄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东,与黄河平行入海。'兖州'今河北、山东境。(2)'九河'黄河流到兖州,分为九条河。郑玄说:“九河之名:徒骇、太史、马颊、
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道'疏导。(3)'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4)'澭'黄河的支流,已湮灭。'沮'澭河的支流,也湮灭了。'会同'会合流入雷夏泽。(5)'桑土'郑玄说:“其地尤宜蚕桑,因以名之。”'蚕'养蚕。(6)'是降丘宅土'是,于是。降,下。宅,居。(7)'坟'马融说:“有膏肥也。”(8)'繇'音yáo,茂盛。(9)'条'长。(10)'贞'《孔疏》说:“贞即下下,为第九也。”(11)'乃同'才与其它八州相同。(12)'漆丝'《孔传》:“地宜漆林,又宜养蚕。”(13)'厥篚织文'篚,竹器。《孔传》说:“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14)'漯'音tà,水名,黄河的支流。
               1。3 (1)'海'今渤海。'岱'泰山。'青州'今山东半岛。(2)'嵎夷'地名。'略'治。(3)'潍、淄'二水名,在今山东。'道'疏通。(4)'斥'郑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