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细说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9细说三国-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前,在黄初二年孙权受曹丕封为“吴王”以前,孙权在建安十四年被刘备推举为“车骑将军”以后,张昭的名义是“车骑将军师”。再前,他在名义上是“长史”兼“抚军中郎将”,一如孙策之时。 
  张昭不仅在公务上对孙权竭忠尽能,在私生活上也常常对孙权“极言几谏”。孙权喜欢打猎,而且有时候用拳头揍野兽,张昭向孙权说:“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红着脸回答:“我年纪轻,考虑得不远,很惭愧。” 
  孙权也喜欢喝酒,以灌醉陪他喝的人为乐,有一次,他和群臣宴会于武昌樊山的钓鱼台,大喝了一顿,群臣醉倒了不少,他吩咐手下人用冷水洒他们,让他们醒来,再喝。他下了一道命令:“今天要喝到醉倒在这钓鱼台之中,才能停止。”张昭是在场的群臣之一,听了这道命令,就离开宴席,出门到车子上坐。孙权叫人把他找回来,责备他:“无非是大家共同作乐而已。公(老太爷)为什么生气?” 
  孙权对张昭一向尊称他为“公”,不敢以他的官职相称;更不敢直呼其名。 
  张昭回答孙权:“当年商朝的纣王,把酒糟堆积成一座小山,把游泳池装满了酒,邀集群臣喝酒,喝到天亮,号称‘长夜之饮,,当时,他们也以为‘无非是共同作乐而已’,不知道那是一件不好的事。”孙权答复不出话来,沉默了一阵,吩咐人把筵席撤了。 
  孙权对张昭的这一套老前辈的教训口吻,能够容忍,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张昭反正准备了老命一条,随时可拚,不怕顶撞这位年纪比他轻了许多的老板(他比孙权的父亲只小了一岁)。 
  孙权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时候也难免受不了张昭的顶撞,他们二人冲突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在张昭退休以后,孙权想派遣两个特使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之时。 
  这件事关系太大,倘若做得圆满,有辽东对曹魏的东北方加以牵制,孙权便很容易与诸葛亮制曹魏的死命了。 
  孙权叫人把张昭请来,问他的意见。张昭说:“公孙渊虽则派人来向我们讨好、求援,然而并无诚意,我们不可就派两个特使前住。因为,倘若他又变卦,畏惧曹魏,想对曹魏投降,就可能杀害我们的特使,我们就会‘为天下笑’。” 
  孙权原以为张昭一定满口赞成,连声叫好,没想到这老头子又是架子十足,自以为见解高人一等.把一大盆的冷水,向他孙权的头上猛浇。 
  孙权一时按撩不住堆积在胸中的怨气,就拔出刀来,放在案子上,向张昭说:“吴国的读书人,进宫的时候拜我,出宫的时候拜你,我让他们如此做,可见我对你真是尊重到了极点,然而你,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前反对我的话,驳倒我,我常常气得发昏,很怕会在气昏之时做出令我后悔的事。” 
  孙权所说的“做出令我后悔的事”,所指的是:“砍掉你的脑袋”。 
  张昭听了,对孙权注视了一会儿,才说:“臣明知说了您不肯采纳,然而不敢不说,因为太后(孙权的母亲吴氏太夫人)曾经于临终之时把我叫了去,把你拜托给我。她的话,永留在我的耳朵里,我怎么敢不竭尽愚忠!” 
  原采,张昭不仅在建安五年四月受了孙策之托,又曾经在建安七年(或如所说,在建安十二年)受了吴太夫人之托。 
  孙权是很孝顺、很追怀他的母亲的,他听到张昭提起他的母亲,便眼泪直流,这时候,张昭也早巳涕泪纵横,静候拉下去砍脑袋了,孙权“砰”的一声,把刀从案上拿起,摔到地上,对着张昭,两人痛痛快快地同声大哭一场(然后,可能派人扶了张昭回家)。 
  孙权虽则和张昭对哭了一场,却未曾接受张昭的谏阻,仍然派遣了张弥、许晏两个特使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王,张昭气得托病不再上朝,孙权也继续生他的气.叫人用泥土封闭张家的大门。张昭也叫人在大门里面,同样用泥土加封一层。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掉了张弥、许晏。孙权既后悔,又惭愧,派人向张昭“慰谢”。这慰谢的谢字,含有“道歉”的意思。张昭继续称病,不出来上朝,孙权自己到张家门口,张昭还是“有病”不肯出来。孙权气极,叫人烧门,便把大门烧了。张昭已经把二门(户,单扇小门)也关闭了。过了一阵,孙权的头脑稍为冷静,叫人把火灭了。张昭的几个儿子,这时候也劝好了张昭,扶着他老人家,出来拜迎“皇帝”。孙权有了面子,很高兴,就请张昭与自己同乘一辆马车,回宫里畅谈。此后,张昭按时上朝,直到老得不能行动之时。他死在孙权的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享寿八十一岁。 
  孙权本人死于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享寿实岁七十一岁,他前后当“吴侯”、“吴王”、“吴国皇帝”,有五十二个年头之久。 
  在这五十二个年头之中,前后作过他的最重要的辅佐的是孙邵、顾雍、陆逊、步骘。其中,以顾雍的任职时间为最长。 
  孙邵不是孙权的本族人,生长在青州北海国,曾经受知于国相孔融,当了孔融的功曹。其后,在杨州刺史刘繇下面作官,于刘繇战败以后,被孙策收用。孙权上台以后,他劝孙权对许县朝廷纳贡上表,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颇受孙权赏识。 
  孙权先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继李术之任),与车骑将军长史。那时候已经是建安十四年,在孙权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打胜了曹操以后,刘备上表推荐孙权为“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再过了十几年,孙权于公元222年的秋天称王,定国号为“吴”,年号为“黄武”,就任命了孙邵为吴国的丞相,代替张昭,作了他自己的第一名助手。 
  孙邵位居丞相,而在的吴的部分竟然没有一卷或一分卷的传记,这是因为他与一位姓张名温的格格不入,而陈寿所根据的史料,是张温的“党羽”韦昭所写。 
  孙邵当丞相,当到黄武四年五月病故。说他享年三十六岁,费解。当时,孙权已经实岁四十四岁;孙邵作过刘繇的僚属,不可能年纪比孙权还小了八岁(孙邵死时的年龄,可能是六十三岁,被抄写的人错成三十六岁)。 
  孙邵于官居丞相的不到三年时间,有过什么重大贡献,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我们仅仅知道,在这不到三年的期间,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的压迫,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这可能是由于孙邵作了如此的政策上的建议(所谓“任子”,是拿儿子当人质,送到朝廷,听凭朝廷于自己反叛之时,加以杀害或拘囚)。 
  孙邵死了以后的第二个月,黄武四年六月,孙权任命顾雍做丞相。 
  顾雍做丞相,一做便是十九个年头。作到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病故之时,他是吴郡吴县(苏州)人,当过蔡邕的学生,学会弹琴、写字;在建安四年被扬州与吴郡的长官推荐给孙策,当了合肥县的县长。 
  顾雍在作了合肥县县长以后,又一连作了娄县、曲阿县;与上虞县的县长,都有相当好的政绩。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全部地盘,有六个郡之多;但是在名义上,许县朝廷只承认他是“领会稽太守”。孙权本人必须留在吴郡的曲阿,或丹阳郡的秣陵,不能到会稽(绍兴)久住,作名副其实的会稽太守,就叫顾雍担任会稽郡的“丞”,代掌太守的职权。顾雍把会稽也治得像以前他治过的三个县一样:全郡的大小土匪完全肃清,人民安居乐业。 
  许昌朝廷所颁给孙权的军事官位,是“讨虏将军”(他的父亲孙坚曾经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孙策曾经是“讨逆将军”)。在讨虏将军的下面,有所谓左右司马。顾雍于做了几年会稽郡丞以后,被孙权调回来,做“左司马”。 
  献帝末年,孙权、刘备之间有了磨擦,孙权投降曹丕,被封为“吴王”。吴王的吴国,有类似魏国朝廷的官制,包括九卿与尚书令。顾雍先后又做了吴国的大理(最高的司法官),奉常(最高的祭祀官与宗谱官),与“领尚书令”(国王的总管一切政务的秘书长)。 
  孙权而且封了顾雍为“阳遂乡侯”。其后进封为醴陵侯。 
  孙权在黄武元年称王,第一任的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顾雍就被任命为第二任的丞相,与孙权处得极好。君臣之间,除了一度被小人吕壹挑拨了以外,不曾有过什么不愉快的事。 
  他懂得孙权的脾气,绝对不在大庭广众中倒驳孙权的意见;然而他也丝毫不是阿谀奉承的佞臣。他懂得写小条子,用书面陈述若干与孙权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这样,孙权保住了帝王威严,也就乐于接受顾雍的意见。 
  顾雍的另一特长是缄默,不把经办的公事随便对人闲谈。尤其是关于人事。他保荐了一个人,这人被孙权用了,还不知道保荐人是他顾雍。至于处理某一问题,顾雍也绝对不夸耀他呈献给孙权的方针。外面的人只晓得一切都是出自孙权的英明果断。 
  他性情和顺,而张昭性情刚强。和顺,并不一定是全无主张,对皇帝的任何看法一概赞同,或凡事“奏请核示”。事实上,顾雍的主张多得很,而且每每与孙权的大不相同,甚至每每与张昭的相同。例如,孙权想派特使去辽东封公孙渊,张昭固然反时,顾雍也是反对的。 
  张昭有一次在武昌为了孙权想作“长夜之饮”,而中途退出筵席,出门坐在马车里生气;终于劝好了孙权停止这一夜的狂欢。顾雍也是反对孙权闹酒的,而所作的表示颇与张昭两样。顾雍的办法是:采取“众醉独醒”、“不苟言笑”的态度,叫孙权及其酣饮的部下自己惭愧。顾雍生平绝不喝酒,在宴会场中不多说话,正襟危坐,睁大着眼睛对言行放纵的宾客注视,弄得孙权有“顾公在座,使人不乐”之感。 
  孙权喜欢用严刑峻法对付老百姓。张昭反对,孙权不想接受,便问顾雍。顾雍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