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行动--1949北平纪事 赵立中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密行动--1949北平纪事 赵立中著-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局座您这话可说远了,我徐某为人,您还不知道吗?什么时候刀搁脖子上咱们含胡过?干脆说吧,您想让我干什么?我徐某肝脑
  涂地死而无怨,没嘛说的。”徐宗尧操着天津口音说。
  大主意拿定了,说话的口气也平稳了。当徐宗尧拍着胸脯说出这一片话来,毛人凤从心里乐了,他以为自己刚才的一番巧言诡辩真的骗过了徐宗尧,于是他故作多情地往徐宗尧身边凑了凑,亲切而机密地向他布置回到北平以后的任务。徐宗尧边听边点头,做出心领神会的模样。
  两个特务头子,心照不宣地各自表演着自己的角色,真是惟妙惟肖。
  这次谈话之后,毛人凤派了保密局的一个少将处长赵健侯陪同徐宗尧回北平,召开了一个由北平站科长以上干部参加的特别会议,煞有介事地宣布了毛人凤签署的任免令。
  王蒲臣免去北平站站长一职,而却以保密局督察员身份继续留在北平。
  徐宗尧就任北平站站长之后,竟关在自己的寓所中,面壁三天,杜门谢客,北平站的一应工作,交给副站长去处理,自己一概不予过问。
  谁也不知道他在家里念什么咒,画什么符。

  第九章  徐宗尧只身策反“白阎王”
  人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单纯用“好人”“坏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显然是幼稚的。身为军统少将阶级军官的徐宗尧也有其光荣的历史。
  这里要说一说徐宗尧的出身历史。
  徐宗尧出身于天津市郊的一个贫农家庭。年轻时其父就送他到一个木厂当学徒。一九二五年直奉战争,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打败曹锟、吴佩孚,占有华北,甚至渡黄河、过长江成为一时之雄,年轻幼稚的徐宗尧不免对军旅生活产生了羡慕,于是,他由奉军一名少尉军官司引荐加入奉军,开始在东北军陆军步兵二十七旅(郭松龄部)司令部参谋处当了名中士文书。其后步步升迁由中士、上士、军士长、中尉副官而至少校军需官。
  这个时期他在东北军中还是从事文职工作,并没有亲临战场。
  三一年“九?一八”以后,年轻的徐宗尧目击了国难外仇,顿生抗日救国之心,决心弃文习武。经过军事训练,由军佐转为统兵上阵的军官,先任上校团长,渐渐因战功而拔擢,至抗日战争全国爆发时,他已迁升东北军“热河先遣军暂编步兵第五旅少将旅长”。
  在此期间,他转战东北、内蒙、华北各地,在抗日前线身经枪林弹雨,不失为一个抗日军人。
  一九四一年七月,他出任第一战区河北游击司令部少将高参,这时,他听到一个消息,原东北军一零五师师长白凤翔在绥远固阳县抗战中因弹尽粮绝,腹部负伤,不得已投降了日寇,旋即被任命为东亚同盟军总司令。白凤翔在东北军中是一员能征善战的骁将,西安事变时,曾奉张学良之命,临时指挥驻临潼地区原东北军总队的一零五师,亲自率领团长刘桂武、随从副官王围才等以及驻西安办事处留守官兵一百多人编成的连队,至华清池捉拿蒋介石。白凤翔原是土匪出身,外号“白阎王”,抗战开始以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在抗战初期曾立下了不少战功。由于白凤翔和徐宗尧是拜把子兄弟,二人也算是有袍泽之谊。
  徐宗尧听到白凤翔投敌的消息,心里十分气忿,而且他又想到白凤翔出任日伪“东亚同盟军总司令”的职务后,手下辖有五个骑兵师和一个步兵师,这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如果能把它化为抗日力量,对于在华北、西北地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徐宗尧是了解白凤翔的,由于多年的土匪生涯使他身上沾染了许多相互矛盾的习气,比方他讲忠义,可是对忠义的理解又相当偏狭,白阎王的忠义观中更多的是刘关张“桃园”风格的中国农民式的东西,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此而已,对个人利害之间的情感的重视有时超越了民族大义等等更高层面上的观念。张作霖对他好,所谓“大秤分银两”,老张在世时,对属下的战将是不吝财物的,钱也好物也罢,抢来的东西更是身外物,老张是用钱财卖下属的“忠”,建立在这种“忠”上面的才是义,这也附合中国农民的传统的忠义观,而实际上这种忠义观是颠倒了的,它甚至远不及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岳飞式的忠义观,更不及传统的士大夫阶层的除了“士为知己者死”之外,还包含了诸如对国家民族负责的“贞节”观。
  白凤翔式的忠义观的狭隘性,可能是造成他失去民族气节的一个主要原因。也许只因为日本人很了解他的个性,用了很对症的
  处方,使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可是在徐宗尧看来,白凤翔这个人身上,也绝非没有一点民族意识,只不过那些更重要的东西被一时蒙蔽了而已。
  记得郭松龄倒戈反张的时候,白和徐也在郭松龄的队伍之中,郭松龄所率的部队是张作霖的精锐,郭松龄毕竟也跟随老张多年,而且是颇得老张赏识的战将,他的倒戈就不怕手下同属老张培植起来的众多将士们反对吗?郭只是向将领们晓以大义,说明他背叛老张完全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出于民族大义的,当时,包括白凤翔在内的众多曾蒙受老张厚恩的将领不是也认同了郭的“大义”吗?
  那么,白凤翔的身体里,显然是存在着“大义”的因子的。
  另外,白凤翔的忠义观使他叛变了民族,也有更大的可能使他再叛日本人。这中间的条件也许更简单,只须像徐宗尧这样的“盟兄”出面,问题就可以解决。
  于是,徐宗尧决心暂时隐藏他的第一战区河北游击司令部少将高参身份,只身化装前去策反白凤翔。
  白凤翔当时驻扎在包头敌占区,而徐宗尧正在河南孟县北头村屯兵,两地相距千里之遥,而且要跨越敌我分界线。
  徐宗尧拟定了一个临时行动计划,向上级请了假,告别了家人,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折换成两百现洋,带在身上,从河南孟县北头村出发,取道保定、石家庄先潜入老家天津。徐宗尧是天津人,而且他的一妻一妾姐俩也是天津人,加上徐氏家庭,虽不算豪门望族,但人丁兴旺,其叔伯及同辈兄弟多有在天津做事的。
  徐宗尧来到天津后先到一个本家叔伯兄弟徐宗民家中,当时徐宗民在一个日本人吉野开的铁厂做会计。徐宗民知道宗尧已经在东北军中做了大官,见他突然身着便衣来津,知道必是因公务至此,当时天津日军警备司令部对治安管制极严,经常夜间突然袭击式清查户口,对没有日伪户籍的人,一经发现立即逮捕。徐宗民见了宗尧当时惊得目瞪口呆。
  “你,你怎么悄悄来到天津?这儿是敌占区,要是发现了你,那咱们可全没命了。”徐宗民害怕地说。
  徐宗尧毕竟是经过一些大事的人,笑着说:
  “兄弟,不必害怕,实不瞒你,我如今是国军的少将高参,你如果现在拿我去邀赏,我这颗人头,至少也值一千块光洋。”徐宗民惊魂未定地说:
  “你,你横竖不是上敌占区来送死的吧?”
  徐宗尧说:
  “当然不是,如今国难当头,好男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算不枉来人世,岂能白白送死。”
  “那你此次来津又为什么?”宗民问。
  “只因离家太久,想念家乡和老兄弟呀。”徐宗尧轻松地说。
  “嘿呀,这不是开玩笑吗?你好好抗你的日,日本人打跑了,咱家乡父老自然可以安居乐业,没事跑这儿瞎看个什么。”宗民说。
  听话音,徐宗尧得知这位眼下在日本人铁厂干事的本家兄弟还没有丧失中国人的良心,于是他又说:
  “抗日自然是要抗的,不过抗日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我这次来津也是为了执行一项抗日的任务,不过我没有伪区良民证和户籍,行动不方便,所以来找你想个办法呀。”
  徐宗民一听连连摆手说:
  “不行不行,我一家老小在日本人刺刀下天天过的是提心吊胆的日子,一没钱财,二没势力,我能有什么办法帮你。”徐宗尧听了,当时从提包中取出一封光洋,沉甸甸地放在徐宗民面前说:
  “兄弟当然知道我是当了大官的,钱嘛,虽然不多,但总够你我兄弟用的,没别的,这点小意思,算是我的见面礼,请兄弟收下。”宗民一见了钱,话音多少有点变。
  “你在我这留住个三五日还可以,不过住长了怕是不行。”
  “你们那位日本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徐宗尧问。
  “你说吉野?他这个人就知道做买卖赚钱,不大欺负中国人,不过这人胆子也小得很,听他老婆说,他有个兄弟在日本皇军中当什么少佐,突然在湖北失踪了,天津驻防军司令部特高课的来找过他,怀疑他兄弟参加了反战同盟,叫他一有他兄弟的消息马上通知特高课。那几天他给吓得连门都不敢出。”宗民说。
  “那么后来呢?”
  “后来他又托人使钱,买通了一个驻军司令部的高级官员,那官员向他保证说,无论出了什么事保证不会连累到他,他这才又踏实下来。”宗民说。
  “这么说,他们日本人也吃贿赂?”
  “吃,怎么不吃?跟中国人一样。”
  “那么,我想见见这位吉野先生。”
  “那可不行,他认得你是谁?我可以保证不出卖你,不管怎么说,咱俩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徐字来,他一个日本人有什么把握不出卖你?”宗民说。
  “我有办法让他不但不会出卖我,还得让他帮我。”徐宗尧说。
  “你有什么办法?”
  “我先问你这个吉野名字叫什么?”
  “叫吉野太郎。”
  “他有几个兄弟?”
  “好像就有一个,而且断了联系,因为前不久他有个姐姐和姐夫从日本来,听他们说话,好像他家只有姐弟三人。”“那就太好了。”徐宗尧兴奋地说。
  “怎么呢?”
  “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