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6年第3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芙蓉-2006年第3期-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持人:南京也是一个古都,你为什么放弃南京而到北京生活呢? 
  王干:我没有放弃南京。南京是很好的城市,文化太深厚了,我呆了十年太长了,我有点被浸泡进去的感觉。我当时主要考虑,我做过文学评论、编辑,我始终想做一个文学出版的事,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了我一个机会。你这个批评家很多的理念应该在刊物上体现出来,如何体现到出版当中去呢?所以我有这么一个机会,感到非常的有意思,我们从批评家,到纸上谈兵,到了出版感觉很好。出版是介于媒体和出版物之间的东西,所以我到北京来,主要是想了解文学的最后一个流程,就是生产的流程——图书出版。 
   
  “城市文学”作家的类型 
   
  主持人:我们最后聊一下城市和城市文学。 
  王干:关于“城市文学”,“城市文学”是90年代中后期迅速成长起来的一种文学现象。我向各位网友求教一下,中国的古代小说为什么很少写农民?我们从《诗经》到《红楼梦》,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很少,大量的都是写山水、田园诗,没有真正的写农民。四大名著里没有农村题材的,但是很奇怪,我们新文学出现了以后就出现了大量的“乡村小说”,出现了大量写农民的小说。 
  主持人:这个是否和我们社会主义有关呢? 
  王干:我们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人民,所以文学、文化必须要关注农民。所以鲁迅、茅盾最开始都是写农民的。到了解放以后,和我们国家的文艺政策有关系,解放以后出现了孙犁、柳青等大量的作家。 
  王干:到了我们这五十年,写农村的篇章,大约占了三分之二。我们哪个作家没有写过农民?今天刘恒、贾平凹等都在写农民,反过来,在一百多年来,我们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也出现了很多让我们作家写作的现象,到了5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出现了一种“城市文化”。 
  主持人:“城市文学”有什么特征呢? 
  王干:最早的城市文学是作为一种现代主义现代派出现的,像徐星、刘索拉等对城市的模式、程序不满意,非常的叛逆。到了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批作家,开始有城市文学的理念了,因为这个城市和乡村之间有一些规则,有一些程序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批写城市的作家,当然我们今天大量的民工进城,加入城市生活。它已经构成了城市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1994年,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阿克曼找我和《钟山》杂志联合开了一个城市文学的国际研讨会,对城市关注的概念不是我们编辑部提出的,而是德国专家提出的。他们当时连续开了几个城市问题的研讨会,比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问题,我跟他聊的时候,他说我们老城的老房子不能拆,谈了如何保存原有的文化品质的问题。 
  主持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时间关系,按照我们访谈的惯例你对城市文学的作家做个排行榜吧。 
  王干:文学的排行榜是最不可信的,让我做排行榜这个就有点难,我做个类型分析吧。北京的王朔,上海的王安忆,南京的韩东、朱文,广西的东西,广州的张梅,北京的张者,上海的朱大可,北京的邱华栋,安妮宝贝。 
  王干:王朔可能是在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最早把城市引入文学的,我们以前有很多写城市的作家,但是他们的意识并不是真正的城市意识,可能还是计划经济的意识,或者是乡村意识,或者是其他的社会方式。王朔是最早把城市这种意识和精神带入文学中的,他最早写了我们社会转型时期一批新的北京人的形象,你从王朔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城市的焦灼不安,很多人在为自己的欲望忙碌,他们行骗也好,做一些很无聊的事也好,但是你就会感觉北京的状态能够非常生动的体现。 
  王干:王安忆是上海文化非常重要的代表者。南京的韩东和广西的东西是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他们主要写城市和乡村相交的状态。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叉影响,有时候他们用乡村文化解构城市,有的时候用城市来解构乡村,东西有一个《后悔录》是写资本家在中国乡村文化面前的生存状态。 
  王干:张梅是广东的作家,她代表的是女性城市作家,因为广东这个城市非常的消费文化、市民文化,她比池莉更加的日常生活化,池莉的小说还经常地关注一下国家大事,而张梅的小说完全没有这个了。 
  王干:张者的《桃李》是校园文化,写的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和学生发生的古怪的故事,这种校园文化不是在乡村里出现的,它必须出现在市场化的影响下的校园,这里面折射的是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朱文代表的是游者文化,他的小说里面写出了90年代以后城市青年,到处游走的情况。我们城市的人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朱文写的必须充分。 
  王干:朱大可不是一个小说家,他是一个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朱大可最早在1985年提出城市诗歌,当时有张小波、宋强等,在他的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下,在上海最早出现了城市诗派,后来我们批评家的观念基本上还是围绕乡村叙事产生出来的叙事,但是朱大可的思维和城市的文化更加的接近。 
  王干:邱华栋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优秀作家,他最大的特点是最早描写“北漂”的生活状态,写得非常生动。70年代出生的安妮宝贝,也是主要写城市生活的,到了安妮宝贝这里,主要写都市人的,特别是都市小资的孤独,淡淡的郁闷和浅浅的忧伤,所以她也是城市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代表了网络时代一群人的价值风貌。 
  王干: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十大类型作家。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网友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一回答了。非常感谢王干老师今天为我们回顾了一下文学史,给我们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祝各位网友周末快乐,再见。 
  王干:谢谢。 


荷兰肖像绘画艺术赏析
肖骥波 
  十六世纪尼德兰的革命是历史上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西班牙封建统治,于1609年获得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意味着尼德兰民族将走上自由、独立之路,为十七世纪荷兰政治、经济、文化开辟了新的纪元。 
  十七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强盛的海洋贸易国家。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那里的人民享有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著书立说。加之人民勤劳,热爱自由,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发达,思想文化进步。新的文化环境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十七世纪繁荣与光辉的荷兰艺术——荷兰画派。它继承了十五十六世纪尼德兰民族传统,以写实、质朴为其艺术特点,与当时流行于欧洲豪华与奢侈、富丽华贵的巴罗克风格相去甚远,这种朴素的民族审美特质,使荷兰绘画走上了民族艺术之路。 
  荷兰的独立,是荷兰人民英勇顽强斗争的结果,他们充分意识到普通人民的力量与信念。他们勤劳、顽强的品质与热爱自由的天性,构成了荷兰人民现实生活的图画,因此如何表现荷兰人民的自尊、自信,如何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们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了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题,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用画笔捕捉细微的日常生活及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尤其关注下层贫民生活。荷兰画家一反千余多年束缚他们的神话和宗教题材,把全部的情感倾注于现实生活。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贫民开始成为画中的主角。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荷兰绘画就具有了民族进步性。这种进步意义在:艺术不为帝王权贵所专有,艺术的更大的职责是满足普通市民的需要。新兴的市民阶层,虽然渴望新的精神世界,但也有仅求现实安乐的狭隘观念,根据这一已有的目前需要作为艺术创作的标准,因此也就很难产生那种伟大的纪念碑式的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绘画摆脱了意大利风气,而走上了本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尽管画家所表现的不外乎市井生活以及这一阶层所需要的风景、静物、肖像等架上绘画,作为室内的装饰品。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肖像画有突出成就,而且风俗画、风景画以及各种各样的专门画家都应运而生。其领域之广,成就之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一般说来,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成就最大之一是肖像画,而这方面有两位声名卓著的大师,他们是哈尔斯、伦勃朗。 
  佛朗斯·哈尔斯(1580——1666)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服装工人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荷兰,当时的荷兰已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纺织业和海上运输业十分发达,沿海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哈尔斯一家便定居于阿姆斯特丹西部的海港城市哈勒姆。这个水手、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城市,为哈尔斯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虽然哈尔斯在性格上豪爽不羁,生活上放浪形骸,然而由于他在绘画上才华横溢,也能为当时人所重。据说鲁本斯和凡·代克都曾到他的画室拜访过。 
  一方面由于在安特卫普接受过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在卡略尔的绘画学校效仿过佛兰德斯画风,因此形成哈尔斯早期作品中与佛兰德斯画家约丹斯颇相类似的气质,流露出世俗的欢乐和对生活的满足。1616年新作《愉快的伙伴》是他较早期作品,其后,如《快乐的酒徒》(1628)《弹琴的军官》等作品都表现出哈尔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深邃目光。然而最使哈尔斯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兴致勃勃的酒徒。画家为这些酒友,特别是为一些下层人物作肖像。在他们身上,更能表现出哈尔斯豪爽不羁的天性与笔触豪放、痛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