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动脉出血广目前,黄河的河床在有些地段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
一旦遭到特大洪水的冲击,估计流量超过每秒22300立方米时,随时有溃堤危险,黄
淮平原上的各种建设有可能毁于一旦。这并非危言耸听,黄河的狂荡不羁多次作过
预演:1975年8月,在河南省的一场大洪水中,冲垮了板桥。石漫滩水库,给下游地
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983年,又是一场大洪水,整个黄河泛区受灾人口高达一千
二百多万。时至今日,当地群众谈起这两场大水,还心悸色变!
    在中南,河流由源远流长变为增洪削涸,山坡由水土保持良好变为表土严重流
失;许多河流由清流化为浊流;滑坡频率大增,生物基因库资源迅速丧失……
    据统计,我国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
一弱。从1949年至1980年,有8个省的307个县,约6。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变成沙漠。
目前仍以年平均15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若不能加以有效控制,至2000年,又
会有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被肆虐的黄沙所笼罩,它的面积略大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我们再来看看人们须臾也离不开的水。
    我国多年来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为2700立方米,名
列世界第84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苏
联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算是一个贫水国。
    长期以来,我们曾形成过这样一种概念,以为淡水和阳光、空气一样,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现在才发觉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我国淡水资源
的消耗量同解放初期相比,已经翻了好几番。在方块字中出现“水荒”这个词,也
只是近几年的新鲜事。
    因地处古济水以南而得名、又素有“泉城”之美称的济南,自春秋战国筑城郭
始,即以其泉眼多、泉水美闻名于世。济南城区有自然涌泉多达一百多处,似乎整
个城下藏有一口大沸锅,沸沸腾腾的开锅水随时随地都会喷射出来。刘鹗就曾在他
所著的《老残游记》中描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样的美景。
    在济南一百多处泉水中,又数趵突泉最负盛名,它是古泺水的发源地,与济南
城的历史一样悠长久远。趵突泉的壮观在于“趵突腾空”:三洞齐射,升空翻为三
堆白雪,飘飘洒洒,袅袅婷婷,疑是落花缤纷。古人云“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声
若隐雷,势如鼎沸”,可见其妙不可言也。
    趵突泉水储量丰富,方形的清池内泉流昼夜喷涌不止,平均流量曾高达每秒钟
1600升。然而,随着济南城区人口的急剧膨胀,市民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大,
不得不把掠取的目光投向地下水。据资料记载,60年代济南市区每天开采地下水9。
1万吨,当时的地下水位为31。54米,泉涌量每天可达50。2万吨;到了80年代,每天
抽取的地下水量猛增至31。3万吨,相当于60年代的3。4倍。由于过量开采,采补失调,
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降落,降到27。37米,降落了4。27米,泉涌量一下减少到每天只
有11。4万吨,等于60年代水平的五分之一。最后,终于导致千年趵突泉断流停喷,
是可悲哉!
    名泉断流,还只是失却风采,拂了游人们的雅兴。而我国的首都北京,早已笼
罩在一片缺水的浓重阴影之中。北京市的地下水开采量,60年代比解放初增加了30
倍,70年代又比60年代翻了一番,80年代再翻一番。北京市原正常供水量为32亿吨,
现缺额超出三分之一以上。于是,地上,“自来水”变成了“夜来水”,许多楼房
二层以上白天已几乎无水光顾;地下,已形成近千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
位平均下降4—5米,而且地下水硬度超标范围已达二百多公里,水质不断恶化……
煌煌京都,人均年占淡水量只有470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量的六分之一、世界人
均水量的二十五分之一,在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或主要城市中居百位之后,闹到
几年前就有一批专家在发迁都之宏论……
    大上海如何呢?1963年以前,由于每年开采地下水多达一亿吨,结果引起严重
的地面沉降,有些地方因“陆沉”甚至出现房屋倾斜、工厂机器设备错位,严重危
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不得不每年向地下强行回灌,才控制住地面不致继续
下沉。
    天津的态势也令人焦虑。天津市及部分郊区地面,目前正以年平均80毫米的速
度沉降,最严重的地段天津北站,1959年至1982年间下沉已达2米。
    岂止于京、津、沪?全国各地不断拉响缺水警报。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
三百多个城市中,不同程度缺水的城市约有一百八十多个,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
中严重缺水的达四十多个。显而易见,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保护水资源的至关重要
的战略性措施!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土地,人类的伟大母亲,所能养育的“子女”并不是无穷无尽的。
    在中国,土地的沉重,实质上来自于沉重的人口负载。
    建国初期,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68亿亩,人均占有耕地2。7亩。1957年至1985
年,由于基本建设大规模上马,28年间我国耕地净减2。24亿亩,而同期我国人口却
净增4亿多,结果人均占有耕地降到不足1。4亩。以1981年为例,全国人口增长1439。
9万人,耕地却减少了1534。3万亩,这相当于一年多出了四个半新西兰的人口,却消
失了近两个青海省的耕地面积(该省当年的耕地面积为875。9万亩)。
    太湖流域,三十多年来人均耕地从2。2亩降至1。2亩;当下降到低于0。8亩时,产
粮便仅能自给,长江三角洲上的这块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从此就要摘下牌子。
    山东耕地,已由1955年的1。38亿亩减少到1984年的1。08亿亩,平均以每年1%
(即120万亩)的惊人速度骤减。
    福建耕地,全省总计2000万亩,人均只有0。76亩,仅为全国平均占有水平的一
半弱。但仅1979年至1981年,全省基建征地和农村建房占地就达17。6万亩,其中耕
地近9万亩,而目前该省人口平均每年增加43万人,这一减一增的结局,势必只能加
倍盘剥地力,使土地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在广州市,过去六年来市郊及市属八个县耕地锐减12万亩以上,相当于从地图
上一下子抹掉了有20万人口的新丰县的耕地总面积。耕地锐减主要有四种原因:一
是国家基本建设如筑铁路、修水利等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
农田,办一个简陋的砖窑,就得毁田几亩以至十几亩;三是农民建房用地,此项比
例颇大,有的农民已为年仅六岁的儿子建好了新房。更有甚者,清远县一个生产队,
为每个男孩分了一块住宅基地,全部都是可耕地;四是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如改
旱田为果园,毁耕地挖鱼塘等。
    在温州地区,近年来农民占地造坟之风愈演愈烈,似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
金华搭车东进,映人眼帘的新坟越来越多,至接近温州辖区的温溪镇达到高潮,抬
眼朝镇后山岭望去,如恰逢清明前后,坟头白茫茫一片,绿色反倒成了点缀;直至
鹿城,视野所及,漫山遍野,均可见大片大片的坟墓;在雁荡山山脉东麓,一个较
大的新坟竟占地达130平方米,共毁植被约150平方米,据说还有比这更大的……
    有人估算,我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817万亩的速度减少,三年加起来,便消失
了一个福建省的全部耕地。建国以来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已相当于一个法国、两个
英国或三个半日本。
    目前,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华夏民族的这
位母亲了不起,然而她已被压榨得气喘吁吁了!
    据测算,从“七五”期间至本世纪末,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还要占用耕地几千
万亩,人口将继续逐年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将越来越少。如果仍按每年817万亩
的速度锐减下去,那么,到公元2162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将变为零。
    我们不得不在此发出呼吁:体恤体恤“土地母亲”吧!
    如果说,因为“人口爆炸”所辐射的负效应,给予了地球生态带来如前所述的
巨大破坏:森林资源萎缩、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锐减、地下水十水九空……尚
主要是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一个难以逆转的困境;那么,眼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
没有的令人心悸的环境污染,则已经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不容辩驳地拖拽进了一
个巨大的排污口内。
    人口众多,排泄给社会的废旧物资也多。
    天津市,全市一年的工业垃圾322万吨,生活垃圾160万吨,有人测算了一下,
如果不加清理,不出50年,就会把153平方公里的市区埋没在2米深的垃圾之下;问
题是天津市的垃圾还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而且垃圾中的灰土含量相对减少,
废纸、化纤、塑料、金属等有害物资相对增多。
    上海市,全市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一年多达730万吨,每10天的垃圾,便能堆
起如雄视大上海的国际饭店那么高大的体积。
    北京市,连“早晨空气新鲜”这一说法都已值得怀疑,市区空气中可吸人颗粒
物日平均值最低时是每立方米340微克,最高时是每立方米690微克;按照国家的明
文规定,像首都这样的大城市每立方米150微克的一级标准,常年超出规定标准的一
至三倍。1985年10月,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兴奋剂检查委员会秘书、联邦德国科
隆体育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曼弗雷德·多尼克来华讲学,他在游览了北京市容
后说:“万万没有想到,北京的空气污染这样严重!”他还严厉指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