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井冈山道路通天下,毛泽东思想照全球。
    不久,它的每一个字,浇之以四五公斤的红漆,施之以一丈余见方的面积,赫
然矗立在井冈山的主峰之上……

                                   五

    整个8月是红卫兵的天下。
    成千上万的红卫兵走出学校,涌上街头,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破四旧”运动。
    在北京,红卫兵“破四旧”的“战绩”有:
    枪支268支,子弹11,056发,黄金103,131两,白银345,212两,现金55,45
9,919元,文物玉器613,618件。此外更改了数不清的旧街名、旧牌号……
    枪支弹药也许可以算是某种战绩,但抄家来的黄金、现钞等物,无疑是借“革
命”的名义对人民财产的非法掠夺。
    使红卫兵的形象在世界的眼里变得狰狞起来的,还有对人权、人格的粗暴躁购
——
    吕月23日下午,三点半,燥热,憋闷。一队腰扎皮带的女红卫兵,高唱《造反
有理》歌,冲进了北京市文联、文化局大院。先闯入编辑部,把稿子、刊物撕碎;
又冲进文联会议室,一边嘴里嚷:“养尊处优”、“精神贵族”、“裴多菲俱乐部”,
一边手里的剪刀挨个把一张张皮沙发戳上些大窟窿……紧接着,她们从文联、文化
局两个门往外驱赶“牛鬼蛇神”,大院里,四十几个人站成一圈,在四十度的高温
下,老“牛”们一个个颈吊黑牌,弯腰九十度。二十几个女红卫兵则站在大圈外,
手挥皮带往老“牛”们的脊背上骤雨般地抽打,一下,五下,十下……身上随皮带
晃动、遮去了一切曲线的旧军装,灼热似两颗烧红了的煤核的眼睛,被仇恨扭曲的
脸部,阴沉,麻木,像被雷电击中的枯木,因为竭尽全力而又力不可支,引起的淋
淋喘气和眉梢处的阵阵悸动……一切青春的想力,混灭了!一切女性的特征,剥落
了!活脱脱变成一台以皮带绞肉的机器。
    当打到二十几下时,也站在圈里的老舍,皮开肉绽了,鲜血淋漓了,两腿麦秸
秆一样在那里摇颤。他的眼镜早打飞了,他分不清站在圈外的是人,还是兽;分不
清脊背上流的是血还是汗;他更分不清自己是在热爱了一辈子、也写了一辈子的北
京城,还是在油锅滚滚、鬼影幢幢的炼狱……
    下午四点半,老“牛”们被红卫兵押解到国子监街孔庙。那里已经堆满小山似
的京剧行头——刀枪剑朝,蟒袍罗衫。红卫兵们手持舞台用的木刀,勒令他们将这
堆行头一趟趟搬去院中间。行头点着火后,红卫兵又要他们在浓烟中跪成一圈,并
用木刀往他们的脑袋上砍去。突然,不知哪个红卫兵喊了一声:“这老东西流血了,
头破了,真他妈的太嫩!”被称为“老东西”的,正是老舍,鲜血从他的头顶上,
一串串沁出,顺着额头,顺着脸颊,又流进脖子里……
    老舍没有去揩。过去,他用高度完美的语言,编织了那么多美好的愿望;今天,
他以一片凝固的鲜血,为这些愿望赶织了一块红色的尸布。
    他死了,25日下午,发现他死于太平湖。有人看见,老舍从24日早晨起,就坐
在太平湖西岸边,直至下午,身子像是一尊雕塑,眼睛里溢出一股奇特、梦幻般的
光。也许先生是在和叠影于湖面上的屈原、田横五百壮士对话;也许先生的心,随
着《四世同堂》里被迫穿上白布红字坎肩的祁天佑,在古城蠕蠕游街,尔后,一直
跟着他走进了护城河……
    1966年8月的这一场“破四旧”的“红色恐怖”,使远在太平洋彼岸的联合国也
震惊了!
    24日这一天,几十万红卫兵在苏联驻华使馆附近示威,“打倒苏修厂“打倒勃
列日涅夫”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荡九霄,并将大使馆所在的“扬威路”改为
“反修路”。
    几乎在同一时间,溃堤般的红卫兵冲进了教堂,在“中央文革”和公安机关的
支持下,驱逐了八名罗马修女……
    联合国讲坛上,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惊惶万状地感叹:
    “那种在红卫兵们超乎常情、难以理解的制造惊慌和恐惧的活动中发泄的憎恨
外国人的情绪,以及中国官方助长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和颠覆的政策和教条,已成
为当今世界最动乱。最扰乱人心的现象之一了。”

                                   六

    似乎这是旁枝野蔓的一节。
    不。
    要了解红卫兵吗?你还得了解站在红卫兵后面的那些有模有样的大人物。
    要看红卫兵的悲剧吗?你不妨先看看那些大人物演出的一幕幕“喜剧”
    红卫兵动机与效果的分裂,大人物动机与效果的一致,由此可见一斑——
    在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的亲自主持下,由福州。长沙、南昌、洛阳等
地的军事院校的党史教员们搞出了井冈山博物馆新的陈列方案。
    根据程世清的指示:“位置不能一个个去摆,不能平分秋色,历史得为现实服
务。”在新方案里,“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更名为“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纪念馆”;陈列的指导思想是“三突出”,即突出毛泽东思想,突出毛主席,
突出林副统帅;陈列的内容由过去的以历史为线索,改为以专题来组合:党的建设,
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贯穿其中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
的斗争。
    对程世清此人的“魄力”,江西人民的印象是异常深刻的,深刻到如同刀尖戳
在心上的伤痕,至今难以抹去。这回,他又充分显示了他的“魄力”,要钱批钱,
要人给人,从北京、南昌等城市请来了几十个画家和美工人员,从浙江东阳调来了
一批曾为人民大会堂施工的雕刻工、石工、泥工,木工也是本省手艺最佳的,计一
百多人,于1968年元旦刚过,齐集井冈山。他要求:“忠不忠,看行动”,“劲往
忠字上使,汗往忠字上流”,一月施工,四月必须开展。
    青铜般凝重的历史,轰然一声推倒在地,顷刻间,如一头瘦得只剩一身壳的、
跪伏的病牛,任人宰割——
    八七会议的转折意义不提了;
    南昌起义的巨大功勋抹煞了;
    有关红五军的内容全部撤销了……
    1929年1月红四军的一张关于向赣南闽西进军的布告上,落款处署有“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如何处理掉“军长朱德”这四个字,被列为几个重大疑难问题之
一,提交纪念馆领导小组会上商议。有人提出将这四个字折掉,然后翻拍成照片展
出,因过于露骨未被采纳;有人建议用香火烧去,只要动作徐缓、细致,烧出来的
小洞,颇像被虫子蛀出来的。此建议立即引起与会者的兴趣,有人补充,如果布告
的四沿再烧去一些,可以分散某些观众的过分好奇,造成一种整张布告未被保存好
的真实感……领导小组决定采用此种“技术处理”后,向程世清汇报,他当即表态:
“这样处理好!”
    朱德同志的扁担。井冈山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身为军长的朱德,
也常常和红军战士们一起从宁冈挑粮上山。战士们见他军务繁忙,不要他挑粮,两
次拿走他的扁担,他就在第三根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示意不准战士们再
拿走。这是一个建国后便写进了小学课本、镌刻在一代代孩子们心中的故事。然而,
这样一条扁担,也被进行了“技术处理”,作为实物,它被撤走了,在一幅油画里,
却成为另一个人手上的道具——黄洋界的那棵槲树下,挑粮在此小憩的毛委员、林
彪,与随行的军民们热汗洒云天,谈笑落寰宇。由此,“林彪偷走了朱老总的扁担”,
这又成了一个当今几乎全国老少皆知的笑谈。
    油画《井冈会师》。远景是青葱的峰峦,欢腾的河水,盛开的杜鹃,悠悠的白
云。两支部队在拥抱,欢呼……近景是一面闪动阳光的红四军军旗下,走着一身蓝
布军装、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稍后是眉清目秀、神情谦恭的林彪。据说,一次中央
军委常委在京西宾馆开碰头会,会前,江青送来几张这幅刚刚印制好的油画,说是
代表“中央文革”送的。老帅们坐在各自的椅子上看着,像看一幅华君武或是丁聪
的漫画,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陈毅则突然站了起来,将画往地板上一掼,
“这算啥子井冈山会师(口伐)?分明是红卫兵会师嘛!”江青气得扭头就走。井冈
山群众中也悄悄传说,说是朱老总逝世前几年,被迫赋闲,憋闷不过,又战地重游,
再度上了井冈山。看了这幅《井冈会师》图,拿起手中的拐杖,戳向林彪的脑袋,
愤愤然说:“这小子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哟?!”
    1969年9月,林彪偕同叶群、吴法宪、林立果等人来到井冈山。在费去半个小时
参观完纪念馆后,林彪对程世清说:“这个馆里的陈列是全国第一流的。”
    叶群则忙不迭地把她那软得像一团白面的嫩手,伸向在场的纪念馆工作人员:
“同志们,我代表林副主席感谢你们!”
    历史被权力的粗暴蹂躏,有时还不如妓女。妓女起码有呻吟的权利,而这里,
即使是一批精通党史、军史的专家、学者,开馆前来协助审查,也保持了铅块般的
缄默……
    只有几个外国人在这里说了几句真话,其中一位是锡兰共产党总书记桑穆加达
桑。纪念馆最后一部分的通栏标题是“井冈山道路通天下,毛泽东思想照全球”,
版面上大都是新华社发的照片,内容为亚、非、拉各国人民如饥似渴地学习“毛选”。
当看到了一张说明词为“锡兰人民成立了若干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的照片时,桑
穆加达桑指着照片上正一起读“毛选”的那三个人说:“他们都是锡兰驻华大使馆
的工作人员,你们怎么说是在锡兰国内拍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