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欺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军事欺骗-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坚固城墙为依托,组成绵密火网,使韩复柒的军队难以实施强攻。韩复榘一不讲地利人和,二不看作战对象,只记得战国时期名将田单巧摆火牛阵大破敌军的故事,便如法炮制。因当地捉不到多少牛,便捉来300 只绵羊代替。韩复柒命令士兵给绵羊角上绑上刀子,尾巴上拴上麻线,身上披上彩条。一切准备停当以后,他命令士兵乘夜暗将绵羊赶到阵前,用火点着羊尾上的麻线,驱赶着羊群打头阵攻城。羊群的喧闹声传到城里,城上的守军发射照明弹,见此情景,便用机枪打退了韩军,然后拖走了送上门来的300 只火烧绵羊。从此,韩复榘的“火羊阵”便成了人人皆知的笑话。
  其实,任何一种欺骗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象“火牛阵”这样具体的欺骗方法局限性更大。所以,对于古人创造的欺骗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人”装“物”、“军”扮“民”、“此”饰“彼”,作为乔装改扮的基本类型或基本思路,是不会过时的。至于在某次战斗中要不要运用乔装欺敌方法,采用哪种乔装方法,乔装成什么角色,则要讲究时间、地点、条件。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可能,切莫生搬硬套,一厢情愿。(二)冒充
  冒充,即假冒敌人或他人,借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是一种典型的欺诈术。伽前所述,冒充的对象具有特定性。换言之,被冒充者是确定的,是具有特定身份的。所以,冒充常常称之为冒名顶替。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冒充做出不同的分类。
  依据冒充对象的不同,我们把冒充分为冒充敌人和冒充他人两种类型。冒充敌人。冒充敌人是运用十分广泛的诈骗方法。其核心是一个“混”字。《兵经百字·混》中是这样讲的:“混敌之将以赚军,混敌之军以赚将,混敌之军将以赚城营。同波旌旗,一彼衣甲,饰波装束相貌,乘机窜入,发
  于腹,攻于内,歼敌不歼我,自辨而彼不能辨者,精干混也”。意思是说,冒充敌人的将领以欺骗其军队,冒充敌人的军队以欺骗其将领,冒充敌人的军队和将领以骗取敌人的城池和营寨。打着敌人的旗子,穿着敌军的衣甲,打扮成与敌同样的装束和相貌,乘机混入敌人内部,我能歼敌而敌不能歼我,我能互相识别而敌人不能识别。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说明冒充蒙混之术达到很高的境界了。在漫长的古代战争中,这种冒名顶替、以假乱真、混水摸鱼的诈骗术,是屡见不鲜的。
  《后汉书·卷四十五》记载,公元200 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率领五千人马,全部换成袁军衣甲,打着袁军的旗号,冒充袁军,乘月夜向袁绍的粮草供应基地乌巢进发。路上有袁军查问,曹军就说,袁绍怕曹操前来劫粮,特调部队增援乌巢。袁军见是自家旗号,便信以为真,放他们过去。曹军蒙混过关,直插乌巢,突然放火,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绍得知乌巢被劫,急派蒋奇增援,行至半路,碰到大批从乌巢溃退下来的败兵,蒋奇命他们闪开大路,让自己的队伍先走。走着走着,路旁的败兵突然在统一号令下大打出手,蒋奇被一刀斩于马下,袁军顿时大乱,战不多时便全部被歼。原来,这些败兵正是乌巢劫粮的曹军装扮的。
  又据《周书·达奚武传》记载,西魏丞相字文泰派达奚武去侦察敌情。达奚武带上三个精干的士兵,换上敌军的服装,黄昏时分,悄悄接近敌营,下马偷听敌人的谈话和口令。然后,骑上马,冒充敌军中巡夜的警卫队,在军营中大摇大摆地来回走动,发现不按章办事的,还抓住痛打一顿,因此,谁也没有怀疑他们的身份。就这样,达奚武把敌人军营内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字文泰根据侦察得来的情况率军进击,结果一战而胜。
  在现代战争中,冒充敌军收到奇效的战例更是比比皆是。
  1942 年3 月,日寇向微山湖一带的游击队发起大扫荡。最后,游击队被围困在一个村庄里,情况十分危急。碰巧村里有一批缴获来的鬼子服装,原准备给文工团当演出服装的,还没来得及捎走,这下可派上了用场。于是,游击队员们穿上鬼子的服装,打着“膏药旗”,堂尔皇之地走出了日军的包围圈。鬼子扑空以后才知上当,急忙追赶,走不多远,发现附近山上有一群鬼子兵,以为是乔装冒充的游击队,便争相开火,对方也猛烈还击,结果自伤170 多人。就在他们激烈交火的时候,游击队安全地撤到了芦荡深处。1944 年12 月,希特勒为挽回败局,拼凑了几十万残兵和2000 辆坦克,发动了阿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纳粹德国党卫军上校斯尔兹挑选200 名会讲英语的官兵,组成特工旅,穿起美军制服,驾驶缴获的美军坦克,搭乘美制卡车和吉普,趁主力突破美军防线薄弱部的机会,混入美军后方。他们在美军防御的腹地断交通,割电线,攻击毫无防备的美军零散人员。有的冒充美军宪兵,站在交通路口指挥过往车队,把美军运输弄得一团糟;有的捕杀美国传令兵,获取情报;有的将火炮化整为零,运到盟军心脏地带,重新组装,瞅准机会,对盟军实施突然炮击;有时摸到盟军的眼皮底下,悄俏地把手雷塞进盟军的碉堡;有时潜入盟军库区,进行连续破袭。特工旅的行动曾一度阻滞了盟军的进攻。
  1973 年10 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为扭转不利战局,决定组织一支先遣队,从埃及第二、三军团之间的间隙插入埃军后方。诡计多端的以色列第45 装甲师师长沙龙,精心策划了这次冒险行动。他集中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数十辆苏制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全部印上埃军标记。同时
  挑选了一批会讲阿拉伯语的军官和士兵,换上埃军服装,配备苏制武器,组成了一支埃及化的特遣队,冒充到运河西岸执行任务的埃及装甲部队,在守卫运河的埃军士兵的指挥下,大模大样地通过浮桥,到达运河西岸。然后在埃军后方大显神威,使埃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从上述几个战例可以看出,冒充的基本特点,就是通过在衣着、装备、外貌乃至语言方面刻意模仿敌人,使敌不辨真伪。运用冒充之法,重在做到“自辨而波不能辨”。为此,就要深入地研究敌军,熟知敌人的内部情况,包括敌军编制序列、战役战术特点、指挥官的名字以及口令、暗号等。总之,知敌愈深,冒充就越真,就越不容易被敌人识破。
  上述冒充诈骗,其目的或是为了打入敌人营垒,或是为了混过敌人的防线,或是为了接近攻击目标,或是为了获取情报,其共同特点是与敌直接接触,因而难度和风险很大。稍有不慎、不周,就会导致截然相反的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天,苏军某部司令部里一个“上级派来的工作组”正在检查该部队的作战计划。一个随从人员可能是因为太得意了,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了几下桌面。不料,这敲击桌面的“笃笃”声,引起了一名苏军参谋的注意。他听出这是德军“胜利进行曲”的鼓点,立刻对这个工作组的来历产生了怀疑。他迅速报告了首长,并扣留了所谓工作组的成员。后来查明,这些自称工作组的人,原来是德军化装侦察的间谍。
  冒充诈骗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冒充的角色越具体,与敌接触越密切,冒充难度越大。群体冒充,组织起来复杂一些,但对参与冒充的某些个体要求不是很高。个体冒充则相反,其组织工作牵动面较小,但对冒充人的个体素质要求很高。杨子荣冒充土匪头子许大马棒的副官胡彪,只身闯进威虎山,经过座山雕的多次盘问和考察,才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在此之前,他多次提审胡彪,弄清了有关许大马棒的所有情况,并学习土匪的黑话,模仿上匪的语言和行为习惯,直至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才去“投奔”座山雕。要是没有上述准备,其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不与敌直接接触的冒充。这种冒充具有嫁祸于人的性质。故事影片《粮食》中,敌人为了破坏我粮食工作队的工作,特意穿上我军服装到村里抢粮,并假装无意中丢失一顶军帽,嫁祸于我军。这就是一种不与我接触的冒充。1939 年8 月,希特勒秘密策划的代号为“希姆莱计划”的事件,也是这种冒充。希特勒为了找到向波兰大举进攻的借口,挑起德国人民对波兰的仇恨,于8 月31 日晚,命令100 多名身着波兰军服、手执波兰武器的德国兵,突然向德国边境上的格莱维茨城发起攻击。他们抢占了该地的广播电台后,一名会讲波兰话的德军军官在电台上宣布,波兰军队已攻占德国格莱维茨城的广播电台。与此同时,十三名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被打死,扔在电台附近,装成是在进攻电台时被击毙的。德国以此作为波兰首先发动战争的证据,大肆宣传,迅速向全国和全世界广播。事后为了灭口,又将执行“希姆莱计划”的德军官兵秘密杀害。这一事件的内幕,直到1945 年冬才透露出来,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告结束。
  冒充他人。这里的“他人”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主要指冒充敌方盟军或中立者,有时也包括对己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物的冒充。通常情况下,冒充敌人的盟军比直接冒充敌人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人们辨别真假的难度跟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有关。对事物越是熟悉,就越容易辨别真假,对方就越难以以假乱真。有的双胞胎长得十分相像,邻居们常常分不出哪是老大哪
  是老二,而他们的母亲却从来不会弄错,其原因就在于母亲对他们特别熟悉。所以,冒充敌人不太熟悉的盟军,是一种易获成功的诈骗方法。当敌对双方因人种肤色不同而不能互相冒充时,冒充与己肤色相同的敌友军是唯一可行的冒充方法。例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侦察英雄杨育才带领侦察排化装奇袭白虎团,用的就是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