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上)〔德〕克劳塞维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论(上)〔德〕克劳塞维茨-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敌人火炮等方面,胜利者所获得的利益却永远不会从账本中一笔勾销。会战过程中的损失主要是人员伤亡,而其间的损失却主要是火炮的丢失和人员的被俘。 前一种损失对胜败双方来说都是存在的,只是数量不同罢了;后一种损失却不是这样,通常只是失败的一方才有这种损失,起码失败一方的这种损失要大得多。因此,缴获的火炮和俘获的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被看作是真正的战利品,而且又被当作是度量胜利的尺度,因为根据这一切可以准确无误地看出胜利的大小。 甚而胜利者精神优

    

 243

    战争论(上)932

    势的大小,从这方面看也比从其他方面看更为明显,尤其是把它同伤亡人数对比着看,就更为明显。 所以,俘获人员和缴获的火炮的数量也是产生精神效果的一种新力量。我们曾经说过,在战斗过程中和在战斗后的退却中受到挫伤的精神力量是能逐渐恢复的,有时甚至可以不留下一丝痕迹。 但这只不过是就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说的,至于整体中的大部分,却很少能这样。 对军队的大部分来说还有这样的可能,但对军队所属的国家和政府来说,却极少、甚而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可能。 在政府和国家里,人们判断问题时是从较高的角度出发的,作出评断时个人的偏见较少,根据敌人夺得的战利品的数量,及把这些战利品同伤亡人数作对比,很容易看出自己军队软弱无力的程度。总之,虽然精神力量的削弱是没有绝对价值的,并且也不一定能在最后的战果中表现出来,精神力量受到削弱有时可能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以不可抗拒之势压倒一切,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对此有所忽略。 因此,削弱敌人的精神力量也常常可以成为军事行动的巨大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其他的地方论述。 但在这儿,我们还必须考察一下它的几个基本方面。胜利的精神效果是随着被击败的军队数量的增多而增大的,可精神效果不是以相同的比例,而是以更大的比例在增大,也就是说,不但在范围上增大,而且还会在强烈程度上增大。 一个被击败的师是容易恢复秩序的,只要它跟更大的军队靠在一起,就象冻僵的手脚靠在身体上容易温暖过来一样。尽管失败的精神效果还没有全部消失,但对敌人来说,这

    

 244

    042战争论(上)

    种效果已经有一部分没有作用了。 但,倘偌整个军队在一次会战中失败,那就不同了,它会导致全军各个部分相继崩溃。一堆大火所发出的热度和几堆小火所发出的热度是根本不同的。另外,胜利的精神效果还取决于双方的兵力对比。 用少数兵力击败多数兵力,不仅得到双倍的成果,而且还表明胜利者有一种更强大的、全面的优势,使战败者永远不敢卷土重来。 然而,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很不容易看出来的。 在采取。。 。 。 。 。 。 。行动的时候,常常对敌人的实际兵力了解得不奶准确,对自己的兵力也估计得不很真实,而且拥有优势兵力的一方甚至根本不能承担这种兵力上的悬殊,或者在长时间内不了解兵力占优势的全部真相。 这样,他就可以避免由于这一点而产生的不利的精神影响。 在当时始终为不了解情况、虚荣心或谋略所掩盖着的这种以少胜多而产生的精神力量,通常是到了后来才被人们在历史中发现的。 这时,对这支以少胜多的军队和它的指挥官来说,当然增加了光采,但对那些久已过去的事件本身来说,这种精神力量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了。假如说火炮和俘获的人员是体现胜利的主要标志,是胜利的真正结晶,那么,组织战斗时也就要格外考虑到这一点,在这里,用杀伤的办法消灭敌人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这一点对战斗本身的部署有什么影响,不是战略上的问题,可,这一点同战略对战斗的决定是有关系的,这主要表现在怎样保障自己背后和威胁敌人背后这个问题上。 保障自己的背后和威胁敌人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俘获多少敌人和缴获多少火炮,在很多情况下,当战略上极为缺乏相应

    

 245

    战争论(上)142

    的措施时,单靠战术常常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被迫同敌人两面作战,这是很危险的;没有退路,这是更严重的危险。 这两种情况都能瘫痪军队的运动和削弱其抵抗力,因此影响胜负。 而且,在战败时,这两种危险会增大军队的损失,甚至会使损失增大到最大限度,也就是说,使军队达到被消灭的程度。 所以,背后受到威胁不仅能使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并且能使失败变得更加严重。。。 。 。 。                                         。 。 。 。因此,在全部作战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人们本能地要保障自己的背后和威胁敌人的背后。 这种本能的要求是从胜利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胜利的概念,正象我们所说过的那样,跟纯粹的杀伤敌人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认为努力争取保障自己背后和威胁敌人背后是战斗最紧迫的任务,而且是一个处处都应该努力争取实现的任务。。。 。 。 。 。在任何一次战斗中,假如除了单纯的硬冲以外,不采取上述两种或者其中的一种措施的话,那是不可设想的。 即便是最小的部队也不能不考虑自己的退路就去攻击敌人,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试图去切断敌人退路。至于这种本能的要求在复杂的情况下会多么频繁地受到阻碍,因而不能顺利地实现,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又往往必须服从其他更重要的考虑等等,要说起来就会离题太远,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这种本能的要求是战斗中的一个普遍的自然法则。这种本能的要求到处都发生作用,处处都使人感到它的压力,所以成为几乎所有的战术机动和战略机动必得围绕的中心。

    

 246

    242战争论(上)

    如果我们现在再研究一下胜利的总的概念,就能发现它包括三个要素:(1)敌人的物质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2)敌人的精神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3)敌人放弃自己的意图,公然承认以上两点。作战双方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从来都不会是准确的,也很少是真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故意假报的,甚至公布的战利品的数目也很少是完全可靠的。 因此,假如报道的战利品的数目不很大,那么是否真正获得了胜利还是值得怀疑的。 至于精神力量的损失,除了把战利品作尺度以外,就压根没有适当的尺度可以衡量了。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一方放弃战斗可以作为另一方获得胜利的唯一确凿的证明。因此垂下军旗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错误的,而敌人在这次战斗中是正确的和强于我们的。 失败一方的这种屈服和耻辱同失去均势引起的其余一切精神后果是有差别的,它是构成对方胜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对公众舆论以及对交战国和所有盟国的政府和人民发生影响的,刚好是这一部分。但是,退出战场并不等于放弃意图,即使是经过一场顽强而持久的战斗之后退出战场也是如此。 假如一个前哨经过一番顽强的抵抗后退却了,恐怕谁也不能说它放弃了自己的意图。 甚至在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的的战斗中,也常常不能总认为退出战场就意味着放弃意图。 例如,事先计划好的退却,就是一边退却一边还在消灭敌人。 这全是我们在研究战斗的特殊目的时将要谈的问题。 我们在这里只是想提醒,在大多数情况下,放弃意图和退出战场是难以区分的,退出战

    

 247

    战争论(上)342

    场在军内和军外引起的印象是不容忽略的。对于一些没有声誉的统帅和军队来说,根据实际情况即使需要退却,也通常会感到特别为难。 因为在一系列战斗中连续退却,虽然事实上并非失败,但给人们造成的印象却是节节后退,这种印象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后退者不可能处处表白自己的特殊意图,借以避免这种精神影响,因为要想避免这种影响,势必公开他的全部计划,但很明显,这是完全违背他的根本利益的。为了让大家注意到这种胜利概念的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只要回忆一下索尔会战就够了。 在这次会战中,战利品并不多,只有几千名俘虏和二十门火炮。 当时腓特烈大帝考虑到整个情势,本来已经决定向西里西亚退却,但仍然在战场上停留了五天,并且以此宣告胜利。 正象他自己所说的,利用这种胜利的精神效果,能比较易于地缔结和约。 尽管他在劳西次的卡托利希-亨内斯多夫战斗和克塞耳斯多夫会战中又赢得几次胜利后才缔结了和约,可我们仍然不能说索尔会战是没任何精神效果的。如果胜利震撼了敌人的精神,那么夺得的战利品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对于对方来说这场失利的战斗便成为不平常的大败。 在这种情况下,失败者在精神上常常会瓦解,会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以致全部行动只能是败退,只能是逃跑。滑铁卢会战和耶纳会战就是这样的大溃败,而博罗迪诺会战却不是。大败和一般的失败的区分只是失败的程度不同而已,只有书呆子才去寻找为它们划分界限的标志。 但是,明确概念

    

 248

    42战争论(上)

    是弄清理论观念的中心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我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在敌人大败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和在敌人一。。般的失败情况下取得的胜利,这只是术语上的缺陷。

    

 249

    战争论(上)542

    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

    我们在前一章中考察了战斗的绝对形态,也就是把战斗作为整个战争的缩影进行考察。 现在,我们把战斗作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来研究它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我们要探讨战斗的直接意义。既然战争是敌对双方相互消灭的行为,那么双方就全要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并用这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