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宋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6宋书- 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盐令,汉旧县。《吴记》云:“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盐官令,汉旧县。《吴记》云:“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为县。”非也。  
  钱唐令,汉旧县。  
  富阳令,汉旧县。本曰富春。孙权黄武四年,以为东安郡;七年,省。晋简文郑太后讳“春”,孝武改曰富阳。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张勃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吴分富春立。  
  桐庐令,吴分富春立。  
  寿昌令,吴分富春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吴、丹阳立。领县十,户四万九千六百九,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陆五百七十。  
  乌程令,汉旧县,先属吴。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后废帝元徽四年,更名东安。顺帝升明元年复旧。  
  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原乡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汉旧县,先属吴。  
  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于潜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文帝又分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治寿春县。后汉徙治阴陵县。魏复曰淮南,徙治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别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复立钟离县别见,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阳之于湖县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还属扬州。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六十二,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陆一百四十。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杨县立,本吴督农校尉治。  
  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道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乱,省襄城郡,以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襄垣令,其地本芜湖。芜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党。上党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芜湖,后省上党郡为县,属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党县并襄垣。  
  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后分芜湖为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领县十,户一万一百二十,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百八十,陆五百。  
  宛陵令,汉旧县。  
  广德令,何志云:“汉旧县。”《二汉志》并无,疑是吴所立。  
  怀安令,吴立。  
  宁国令,吴立。  
  宣城令,汉旧县。  
  安吴令,吴立。  
  泾令,汉旧县。  
  临城令,吴立。  
  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汉旧县。  
  东阳太守,本会稽西部都尉,吴孙皓宝鼎元年立。领县九,户一万六千二十二,口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立。  
  太末令,汉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定阳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  
  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户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陆同。  
  章安令,《续汉志》:“故治,闽中地,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  
  临海令,吴分章安立。  
  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  
  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乡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皓改曰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阳令,吴立。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  
  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立曰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领县五,户一万二千五十八,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六十,陆一千八百。  
  始新令,孙权分歙立。  
  遂安令,孙权分歙为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歙令,汉旧县。  
  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诸县之始,又分置黎阳,大明八年,省并海宁。  
  黟令,汉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兗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兗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兗、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南兗,南下邳并南彭城,广平并南泰山。今领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陆二百。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别见,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利城并为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余与《永初郡国》同。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硃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朐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别见,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丹杨虽有琅邪相而无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宫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阳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阳都并临沂。今领县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临沂令,汉旧名。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琅邪。  
  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阳,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都水四百,陆同。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  
  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