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译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记译注-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仲率军截击小白,管仲射中小白衣带上的钩。小白佯装死去,管仲派人到鲁回报,鲁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结果,六天后才到达齐国。其时,小白早已到齐,由高傒立为国君,称桓公。桓公为报射钩之仇发兵拒鲁,鲁军大败。桓公要求公子纠自杀,并召回管仲,拟处以醢(hǎi,海)刑。但鲍叔牙认为桓公欲称霸,非管仲不可。在鲍叔牙的劝说下,桓公任用了管仲,果然称霸。详见《齐太公世家》。 ⑤微行:旧时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昌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①,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②?”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皆隐。”至死不复见③。
  ①蒙:欺骗。 ②怼:怨恨。 ③见:通“现”。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①。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见,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②”。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③。
  ①龙欲上天,五蛇为辅:《索隐》云:“龙喻重耳。五蛇即五臣,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也。” ②旌:表彰。 ③说:通“悦”。
  二年春,秦军河上,将入王。赵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令尊王,晋之资也。”三月早辰,晋乃发兵至阳樊,围温,入襄王于周。四月,杀王弟带。周襄王赐晋河内阳樊之地。
  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定霸,于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于是晋作三军。赵衰举郤犨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卫侯居襄牛,公子买守卫。楚救卫,不卒①。晋侯围曹。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②,以其不用釐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令军毋人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①卒:《集解》云一作“胜”。 ②数之:历数罪状。
  楚将子玉曰:“王遇晋到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厄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也①。”楚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②,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侯乃囚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余兵去。甲午,晋师还至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①间执:堵塞。 谗慝(tè,特):邪恶之人。 ②君取一,臣取二:《集解》云:“君,文公也。臣,子玉也。一谓释宋围,二谓复曹、卫。”
  初,郑助楚,楚败,惧,使人请盟晋侯。晋侯与郑伯盟。
  五月丁未,献楚俘于周,驷介百乘①,徒兵千②。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③,彤弓矢百,玈弓矢千④,秬鬯一卣⑤,珪瓒⑥,虎贲三百人⑦。晋侯三辞,然后稽首受之。周作《晋文侯命》⑧:“王若曰:父义和⑨,丕显文、武,能慎明德,昭登于上⑩,布闻在下(11),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12)。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于是晋文公称伯(13)。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
  晋焚楚军(14),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处,楚诛其内,内处相应。”于是乃喜。
  六月,晋人复入卫侯。壬午,晋侯度河北归国。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15)?是以先之。”
  冬,晋侯令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16),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17),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18)。”
  ①驷介:披甲的驷马。 ②徒兵:步兵。 ③大辂:金辂。用黄金装饰的大车。 ④玈(lǔ,鲁):黑色。 ⑤秬鬯(chàng,唱):祭祀时降神所用的以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酒。 卣(yǒu,有):酒器。 ⑥珪瓒:以珪为柄的瓒,祭祀时盛灌酒的勺子。 ⑦虎贲:勇士。 ⑧《晋王侯命》:《索隐》云:“《尚书·文侯之命》是平王命晋文侯仇之语;今此文乃襄王命文公重耳之事。”有误。 ⑨父:《集解》云:“同姓,故称曰父。”;义和:用道义使诸侯合睦。 ⑩昭:明亮。上:天。 (11)布:流传。 下:人民。 (12)时:通“是”。 (13)伯:通“霸”。 (14)晋焚楚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无此语。此处有误。 (15)加:超过。 (16)畔:通“叛”。 (17)史记:泛指史书,实指《春秋》。 (18)《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丁丑,诸侯围许。曹伯臣或说晋侯曰:“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曹,叔振铎之后;晋,唐叔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晋侯说,复曹伯。
  于是晋始作三行①。荀林父将中行,先穀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②:“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③?”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①晋始作三行: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行为步卒。春秋时各国都用战车作战,晋文公为了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即右行、中行、左行,称为“三行”,以回避周王六军的名称。从此,三行便成为晋国军制的名称。 ②间:乘空隙。 ③东道交:东方路上的朋友。郑国在秦国的东方,所以这样说。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郑人或卖其国于秦,秦缪公发兵往袭郑。
  十二月,秦兵过我郊。襄公元年春,秦师过周,无礼,王孙满讥之。兵至滑,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
  晋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众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①,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②,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襄公墨衰绖。四月,败秦师于殽,虏秦三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文公夫人秦女,谓襄公曰:“秦欲得其三将戮之。”公许,遣之。先轸闻之,谓襄公曰:“患生矣。”轸乃追秦将。秦将渡河,已在船中,顿首谢,卒不反。
  后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殽之败,取晋汪以归。四年,秦缪公大兴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尸而去③。晋恐,不敢出,遂城守。五年,晋伐秦,取新城,报王官役也。
  六年,赵衰成子、栾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赵盾代赵衰执政。
  ①施:给予。此指给予恩惠。 ②孤:襄公初丧父,故称孤。 ③封:堆土筑坟。
  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晋人以难故①,欲立长君。赵盾曰:“立襄公弟雍。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