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欧洲文学史-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聚集在一个老船长家里,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都追求不到。作者把摇摇欲坠的大英帝国比作一艘行将沉没的破船,剧中人物的混乱绝望的心情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社会正在走向毁灭。作者认为“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应当干预政治,不应让愚蠢的政客去胡作非为,这些政客拥有权力,并受实力雄厚的资本家的支配,导致战争,结果“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放下“有用的”工作,去参加屠杀,造成了文化和人才的浪费。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学习老船长的勇气,去参预政治,因为英国的希望就寄托在这批“有才能的”人士身上。这部作品充分说明了作者只相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相信群众的费边主义观点,他希望这些“贤人”来为资本主义这条破船掌舵。资本家是盗贼,但怎样除掉他呢?剧中仍用幻想的手法,借德国飞机的轰炸,把一个资本家和小偷炸死,这样就为“贤人”扫清了道路。 
  肖伯纳晚期比较优秀的剧本是以《政治狂想曲》为副标题的《苹果车》(1929)。剧本描写1961年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时英国无论在经济、政治或文化方面实际上都已成为美国的附庸。美国驻英国大使万哈顿朝见英国国王马格纳斯,说美国决定重新加入大英帝国,变为它的一个自治领。这其实是美国想并吞英国,使英国沦为美国殖民地的一个花招。国王表示坚决抵制。作品通过这个幻想的情节揭示了第一次大战后英国负债累累,在经济上不得不依附美国的情况。剧本还揭露了英国议会的反民主本质和工联主义的丑恶面貌。二十和三十年代肖伯纳其他一些剧本表现了他的创作的衰退。《日内瓦》(1939)一剧指出希特勒的反动的“种族优越论”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还要毒辣,作者揭露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实际上助长了法西斯的气馅。但是出路何在呢?他只能诉诸一个虚无缥缈、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审判法庭来审判这些战争狂人。由于对社会发展的前途缺乏认识,他只得选择寓言和象征来阐明自己的态度。这一时期创作里的幻想和虚构的成分增加了。 
  肖伯纳的戏剧反对十九世纪以来充斥于伦敦舞台的黄色剧本,提出了社会问题,对于英国戏剧的革新作出了贡献。他的剧本富于政论性,讽刺尖刻,常用互相矛盾、似非而是的俏皮话来达到批评和揭露的目的。例如在《支配命运的人》(1895)里有这样一段话: 
  “英国人什么好事坏事都做,但是永远不会做错事。英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原则:按爱国原则进行战争,按商业原则进行掠夺,按帝国主义原则进行奴役。” 
  但是肖伯纳的语言有时也流于俏皮打浑,缺乏积极意义。他的剧本结构比较松散,人物缺乏血肉,常常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出生于富裕的律师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当过一个时期的律师,但不久就专门从事创作。 
  高尔斯华绥在早期小说《洛宾别墅》(1900)和《法利赛人岛》(1904)中已经开始露出批判的锋芒,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社会上惊人的不平等现象。 
  高尔斯华绥最主要的作品是以福尔赛一家为主体的一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1906…1921)。福尔赛家族是英国资产阶级的缩影,作者突出了它的食利寄生的一面。《有产业的人》(1906)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成功地塑造了资产者索米斯·福尔赛的形象。索米斯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代表。他的整个灵魂浸透着铜臭,除了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欲以外,他对一切东西都不感兴趣。他的生活目的、日常接触、家庭关系和对自然的欣赏等等都是以“福尔赛精神”,即对财产的私人占有为试金石来评定它们的价值的。他娶了贫穷而貌美的伊琳,以为他供给她过阔绰的生活,为她盖别墅,买宝石别针,就可以占有她的爱情。但是伊琳厌恶丈夫的私有观念,爱上了懂得艺术的建筑师波辛尼。索米斯利用自己金钱的力量,迫害这个没有钱的建筑师。波辛尼死于车祸以后,伊琳又回到索米斯那里,索米斯似乎胜利了,但是他永远占有不了伊琳的爱。 
  高尔斯华绥在这部作品里细致地描写了索米斯的心理活动,批判了资产者的私有观念。但他认为索米斯之流仍然是社会的栋梁,他们唯一的缺点是冷酷无情,他们的财产占有欲使他们丧失了对美的欣赏力。作者没有接触到资产者的剥削本质,反而美化了他们中的一些人。例如,索米斯的伯父乔里恩就被写成一个正面人物。 
  《有产业的人》是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成的其他两部即《骑虎》(1920)和《出租》(1921)以及另一组三部曲《现代喜剧》(1924…1928)里,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更为软弱。在这些作品里,索米斯已经克服占有欲,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资产者。作者把索米斯和越加堕落的青年一代资产阶级相比,认为青年一代很难像索米斯那样担负起支撑资产阶级国家的重任,从而更进一步美化了索米斯的形象。 
  高尔斯华绥除了小说以外,还写过一些剧本,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以马口铁厂工人罢工为背景的三幕剧《斗争》(1909)。工人领袖罗伯茨主张,工人必须团结起来同白脸的、铁石心肠的怪物——资本家作斗争,直到“吸血鬼”求饶为止。工厂董事会主席安东尼拒绝向工人让步,他认为劳资之间的利害关系犹如“地球的南北极一样悬殊”,对付工人只有用“铁腕”。作者虽然写了一场紧张的阶级斗争,但是他把这场斗争仅仅归结为两个主要人物性格上的冲突。他认为资本家固然不应该压迫工人,工人也不应该采取激烈手段进行反抗。斗争只会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因此必须相互谅解。戏剧结束时,工人们背离了罗伯茨的领导,董事会也撇开安东尼,劳资妥协。这个结局说明了作者调和阶级矛盾、否定阶级斗争的思想。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2)生于小商人家庭,早年贫困,当过布店学徒,后入伦敦大学攻读生物学,一度担任生物学教师,后来又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和创作。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以科学幻想小说较为著名。 
  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表现了他对科学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的信念,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达不但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会招致灾难。《隐身人》(1897)和《星际战争》(1898)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思想。 
  在小说《时间机器》(1895)里,作者通过科学幻想,表现了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小说描写一个科学家驾驶一种新机器,叫做时间机器,在时间里旅行,来到公元802701年的世界。那时由于资本主义极端发展的结果,人类已经演化为壁垒分明的两种互相残杀的生物:一种是住在地面上的艾洛依,他们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后裔。另一种是住在地底下的莫洛克,他们是现代工人阶级的后裔;艾洛依几十万年来养尊处优,终日不劳动,以致躯干体格全都缩小了,变成侏儒一般。莫洛克由于祖先长期以来在光线暗淡的工厂里操作,终年不见阳光,养成在地下劳动的习惯。莫洛克白天在地底下生产,产品却归地面上的艾洛依所享有,于是他们夜晚就出来捕捉艾洛依,把后者吃掉。在这部作品里,威尔斯用一个幻想的未来社会来影射畸形的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揭示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指出资产阶级的寄生性。但小说将无产阶级描绘成为吃人的生物,则是错误的。 
  从1900年起,威尔斯除了科学幻想小说以外,还写过一些直接反映现实的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吉普斯》(1905)、《东诺—邦盖》(1909)、《包里先生的历史》(1910)等。 
  《东诺—邦盖》写一个药店商人爱德华·潘德拉弗发明一种补药,命名为“东诺—邦盖”,并取得专利权,大发横财。这个店员出身、衣着褴褛的小人物爬上财阀宝座的秘诀是:到处兜售、钻营和吹嘘,目的就是要骗取钱财。他收买了一份文学报纸,在上面用异想天开的词句大做广告,和同业竞争。结果,在金融集团的内部倾轧中,他遭遇劲敌而破产,最后在逃避通缉的途中死去。 
  威尔斯这部作品涉及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除了着重暴露英国商业资产阶级的投机活动和寄生本质,还通过爱德华的嫂嫂在贵族府邱当女仆的情节,揭示了封建贵族的势利和他们的社会影响。 
  和爱德华·潘德拉弗的贪得无厌、买空卖空相对照的是他的侄儿,青年科学家乔治·潘得拉弗。他头脑清楚,冷静地观察着叔父的飞黄腾达,最后从叔父的发迹和破产得出人生变幻无常的结论。他是作者心目中的实干家。 
  威尔斯夸大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不必通过革命,只要依靠科技人员去重新组织经济,逐步改良,就能获得成功。十月革命后,威尔斯曾经两次访问苏联,先后和列宁、斯大林谈过话,他不得不承认当时苏联的成就,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改良主义主张。 
  罗德雅德·吉卜林(1865…1933)生于印度,父亲为孟买大学教授。吉卜林六岁时回英国学习,后来又到印度当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写过不少诗歌和长、短篇小说,为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殖民制度辩护。他的诗歌汲取英国下层社会的日常口语,大都采用谣曲的形式,企图以此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诗集如《兵营谣曲》(1892)歌颂在海外殖民的英国侵略军,把他们写成为祖国争光的英雄。在南非的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看到英帝国的利益受到威胁,在《白种人的负担》(1899)、《教训》(1899…1902)、《新生》(1914…1918)等诗里煽起沙文主义情绪,要英国人民为帝国主义侵略作出牺牲。 
  《森林之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