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欧洲文学史-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部作品处处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对自然的描绘和歌颂,对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的赞美,对个人聪明才智的颂扬,对周围鄙陋环境的唾弃,感情洋溢,带有感伤色彩,从这里可以看出理查生和卢梭对歌德的影响。 
  歌德青年时代的抒情诗克服了德国十八世纪中叶内容贫乏、文词纤巧、缺乏真实感情的诗风。这些诗热情充沛,语言有力,吸取了民歌的精华,对自然界有深切的感受,如《欢迎和别离》、《五月歌》等。《五月歌》中写道: 
  大地何嫣妍! 
  太阳何灿烂! 
  自然何伟丽 
  照我心目间! 
  …… 
  千种声欢愉 
  都自深胸出。 
  大地哟太阳, 
  幸福哟欢乐! 
  《普罗米修斯》一诗中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的蔑视和反抗,也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叛逆精神。 
  1775年,歌德到魏玛宫廷,渐渐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他的《浮士德》和其他杰作都是到魏玛以后写成的。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席勒(1759…1805)出生于医生家庭,少年时被迫进了有“奴隶养成所”之称的符腾堡公爵的军事学院,初学法律,后来学医。八年严酷专制的学院生活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写出了他早期最成功的剧本《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强盗》(1780)中的主人公卡尔·穆尔是穆尔伯爵的长子,为人放荡不羁。后来他写信给父亲,请求宽恕。但是他的弟弟弗朗茨从中挑拨,使老穆尔和卡尔断绝父子关系。卡尔便结集伙伴,投身绿林,杀富济贫,幻想改造社会。弗朗茨把父亲关进古塔,又想霸占卡尔的未婚妻阿玛丽亚。卡尔从古塔中救出父亲,老穆尔不久死去。卡尔命令强盗们活捉弗朗茨,弗朗茨自杀。最后,阿玛丽亚和卡尔会面,她要求卡尔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群盗反对,卡尔被迫杀死阿玛丽亚,他也不愿再和群盗在一起,便向官府自首的。 
  席勒在剧本第二版的扉页上写道:“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斯(公元前460…377)的话:“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 之。”这充分说明了《强盗》反专制暴君的主题思想。主人公卡尔·穆尔的言行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青年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自发性反抗。在著名的波希米亚森林一场中,卡尔叫道:“我的手艺是涤耻雪恨——复仇是我的本行。”这部作品也揭露了贵族和僧侣贪污腐化的生活,恩格斯说它“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但卡尔的自首正和维特的自杀一样,表明德国资产阶级青年的个人反抗是毫无出路的。《强盗》首次上演,立即轰动一时。法国大革命时,还在巴黎演出过。 
  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1783)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熟的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它集中反映了德国市民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国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菲迪南和穷提琴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相爱。瓦尔特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强迫菲迪南和某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菲迪南的拒绝。瓦尔特便和秘书布置阴谋,逮捕米勒,然后由秘书胁迫露易丝写一封假情书给宫廷侍卫长,作为释放她父亲的条件,并要她发誓保密。他们故意使这封信落到菲迪南手里,菲迪南质问露易丝,露易丝遵守誓言,不肯说出真相。菲迪南悲愤交集,把露易丝毒死,死前露易丝说出实情,菲迪南后悔不及,也自杀了。 
  瓦尔特和秘书的阴谋行为代表了德国腐败而反动的统治阶级。女主人公露易丝高呼道:“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的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都是人!”这话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剧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提琴师米勒,他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一阶层具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自尊心,但他们畏惧统治阶级,只求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有和平,不受当局的干扰,这说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薄弱。此外,作者又通过一个宫廷侍从替公爵送给情妇一盒珠宝时的对话,对德国公侯出卖壮丁给外国进行殖民战争的罪行作了大胆的揭发。 
  席勒青年时期的作品是富有战斗性的。他继承莱辛的理想,把戏剧看作推行教育的工具。他的著名文章《舞台应该充作道德的场所》(1785)论到戏剧同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他认为舞台要伸张正义,“把宝剑和天秤接受过来”,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出裁判。他说,“如果我们将来能有一座民族剧院,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民族。” 
  席勒后来从事历史研究,暂时中断了创作生活。同时,由于狂飙突进运动者的理想和德国贫乏的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到了八十年代中叶,这次运动也就近了尾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五节 意大利文学   
  十七世纪意大利在西班牙占领下,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压制思想言论,文学严重脱离现实,极端形式主义的马利诺诗派盛极一时。十八世纪初叶,奥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统治,在新的外族压迫下,意大利仍然是一个分裂衰弱的国家。从十七世纪末年到十八世纪中叶,在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阿尔卡底亚派,这个诗派和它所反对的马利诺诗派同样严重地脱离现实,它所提倡的田园诗是一种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义的文学。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意大利出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们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经济有了起色。资产阶级较前壮大,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到进步知识分子中间,意大利文学出现新的繁荣。启蒙思想在意大利被看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但是人们对待社会现实不采取革命态度,而采取温和的批判态度,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例如,诗人帕利尼(1729…1799)就是以温和的嘲讽笔调去描绘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的。他的诗里也显示出旧的阿尔卡底亚派的形式和新的启蒙思想内容之间的矛盾。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热情的高涨,最鲜明地反映在阿尔菲爱里(1749…1803)的作品中。他对悲剧进行了改革,用古希腊、罗马和《圣经》的题材以及简练有力的语言写出富有思想性的剧本,对十九世纪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起了推进作用。但意大利十八世纪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哥尔多尼的喜剧。 
  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以律师为业,三十年代即开始创作剧本。1748年放弃律师业务,为剧团编剧。他一生写过267个剧本,其中有150多个喜剧。当时舞台上流行意大利的独特剧种——即兴喜剧,这种喜剧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临时想出对话和独白。剧中滑稽人物戴着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剧。它原来具有社会讽刺性质,但是到了十八世纪却变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内容。哥尔多尼作为启蒙的编剧家,要求戏剧对观众有所教益,为此必须改革即兴喜剧,使之成为有固定台词的现实主义喜剧。 
  为了寻找新型喜剧的方向,他研究了本国和外国的经验。他年轻时受过马基雅维里的喜剧《曼陀罗花》的启发,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莫里哀和英国18世纪的剧作家。他在《喜剧院》(1750)这一剧本里阐明了自己的喜剧观点。他要求喜剧忠实地再现生活,反对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亚理斯多德,提倡性格喜剧,强调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鲜明对比,使喜剧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哥尔多尼在喜剧改革和创作中贯彻了这些观点。他对当地的即兴喜剧进行了合理而且可行的改革,他的剧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假面人物,但他们不再是定型的,而是有现实内容的形象。哥尔多尼的性格喜剧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而又是风俗喜剧,虽然主要以威尼斯为背景,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把讽刺揭露的锋芒指向贵族阶级。《封建主》(1752)一剧描写腐化堕落的侯爵引诱农家妇女,遭到欧打,农民联合起来,决定同贵族作斗争。但剧本最后让一个农家女子和侯爵结婚,以阶级调和告终。在《女店主》(1753)中,作者通过侯爵和伯爵的形象,讽刺了没落贵族和购买贵族爵位的暴发的资产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这两个显贵人物之后和一个仆人结了婚。许多生动的生活场面、民主的思想内容和女主人公动人的形象,使这个剧本成为一部杰作。 
  哥尔多尼也揭露批判资产阶级的恶习和缺点。《老顽固们》(1760)一剧以新老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为主题,反映了18世纪威尼斯社会的危机。剧情是在典型的威尼斯商业资产阶级环境中展开的。一个商人的女儿想在结婚前和素不相识的未婚夫见一面,这违反了当时威尼斯的习俗。一 位聪明热情的太太帮助她,但她如愿以偿。两家的父亲都是顽固的家庭暴君,因为这件事竟解除了他俩的婚约。那位太太仗义执言,终于成全了这对青年男女。剧本在描绘威尼斯的生活特色和刻画各个顽固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上,都较为成功。 
  在哥尔多尼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剧本中,最出色的是《乔嘉人的争吵》(1762),它描述渔民争吵打架的场面,一位年轻律师使大家言归于好,并帮助他们办理了几件婚事。剧本由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组成,通过争吵的形式写出劳动人民的一些优良品德,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哥尔多尼的喜剧改革引起以哥齐为首的反启蒙的批评家的猛烈攻击,他不得不于1762年离开祖国,侨居巴黎,一直到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