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第十八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短篇小说(第十八辑)-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之于世界十大人文景观,便显示出了截然的不同。人文景观是人力物力财力堆出
来的,不难计算出它的价值几何。如果可以把一个笑容比作日出,那么这眉宇间的
日出,便足可等同于宇宙间的日出。你无从计算这两种日出的价值,两者都是无价
的。

    由于偶然的机会,我们单位一个家属认识了那位女士,并且建立了亲密友谊。
她告诉女士,很久以前有过那么一位年轻军官,换了便服暗暗追踪她达十年之久,
夸张一点说,她是在一名军人远距离守卫之下长大成人的。非常难得的是,经历那
样漫长的年月,这位守卫者只求尽心尽职,从没有一次打扰过她。起初女士以为是
说笑话罢了,越听越认真起来,对方竟能说得出,她上小学背的是什么样的书包,
书包带子太长了,在胯骨上一磕一磕的。又说她中学时代,用的是一辆二六凤凰女
车,把车座升得老高老高,经过妙园不许骑车,她总是一只手拎着车把走。女士绝
对不相信,分明又绝对的真实无误。她惊异极了,好一阵大惑不解。她回忆说,还
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经过妙园,好像有人在注意她,她很不好意思,因为
没有买门票,是从栅栏墙钻过去的。回头看看,又看不到人。从那天起,每次经过
妙园,总感觉银杏树林里有人在观望着她,久而久之,也就不大在意了,可是这种
有形无形的感觉始终存在的。她清楚地记得,那年高中毕业考试,她冒雨赶到学校
去,雨衣被槐树枝挂住了,手扎得生疼生疼,怎么也摘不开。她不知怎么突然意识
到,银杏树林里一双眼睛正远远注视着她。女孩子家,发现有人注意自己,不知怎
么好,丢下雨衣不要了。女士自我解嘲说,当时下着瓢泼大雨,四处迷迷蒙蒙,大
风要把银杏树卷跑了,树林里还会有什么人呢,只不过是她自己莫名其妙的一种直
觉罢了。

    [注]中国空军大校乔良、王湘穗合著《超限战——对全球化时代战争与战法
的想定》,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2 月出版。

    (此文原载于《人民文学》2000年第一期)

    
    文学视界
    

                挟持进京

                                 韩东一

    袁义打电话给我,说郑一川最近要回国。他准备从北京走,然后回成都。袁义
问我要不要来北京一见?我说:到时候再说吧。袁义说:一川一周内准到,你要到
什么时候再说呢?他的意思是让

    我马上决定。

    说实话,我并不想去北京见一川,没有那样的冲动。我们分别已经十二年了,
我早就做了准备,永世不再见面。不是说我和一川之间有什么过节,恰恰相反,当
年我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和一川住一个宿舍。袁义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常来
串门。一度我们三个关系亲密。可事过境迁,再来补续前缘不是我的习惯。这方面
我有些冷漠和不近人情。

    袁义一直留在国内,但我们的距离也不算近。

    若不是每过一段时间他就给我打一个电话,这个朋友恐怕也已经失去了。我从
来没有主动给袁义打过电话,因为时间和距离,还有职业关系,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通过上面的叙述,你大概已经看出我的问题来了。总之,我变得越来越古怪。
袁义他们一直在试图“挽救”我。他们想把我“拉出来”,和大家在一起,好吃好
玩,快快活活开开心心的,就像当年一样。

    此刻袁义力劝我前往北京。与老朋友见面事小,帮助我脱离苦海事大。或者说
与帮助我脱离苦海相比,老朋友的欢聚并不是那么重要的。

    要知道无论是袁义还是一川,对我都有极深厚的兄弟感情,这也正是我不敢面
对的东西。

    虽说我并不想去北京,但也不便就此拒绝。袁义正是抓住了我的这一弱点。他
说一川25号到北京,他21号去上海,开一个会。回北京时他准备从南京走,和我同
行。

    同行,说得动听,不过是挟持而已,或者说是押送。袁义问我怎么样?我说:
等你来南京再说嘛。我总不至于会不让他来。南京是我的家乡,我的地盘,有什么
理由拒绝袁义来此做客呢?袁义一向善于抓住我的弱点,紧追不舍。

    你到底去不去?赶快决定。要是你不去我就不来南京了。

    赶快决定,我好定票,临时购票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样,在万般无奈之下我去了北京。一切都是按袁义的计划进行的。他去上海,
他来南京,和我见面、吃饭、喝茶、拿机票、联系去机场的汽车。最后我们终于登
上了去北京的飞机。我和袁义的座位紧挨着,他坐外面,我坐里面。安全带束住了
袁义肥大的肚皮,使睡着的他不至顺着座椅下滑。我可怜的朋友,终于可以放下心
来了。

    二

    
    我们是23日抵达北京的。我被安排在燕京饭店里,等待一川一家的到达。袁义
回家住。他白天上班,晚上到饭店来,陪我吃饭、聊天。

    25日,也就是一川一家抵达的那天,我换了饭店,由燕京转到了中山。当然越
换越高级了。这一举措是为了迎接一川的到来。届时,我们将住在一起,袁义也将
住到饭店里来。我们将通宵达旦地喝酒、忆旧,无所不为,这是可以想见的。

    袁义由于工作太忙,换饭店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让他的司机为我办理了一切。

    下午,袁义从公司打电话给我,问我去不去机场接一川。我说:“算了吧,我
就在饭店里等着 。”这次袁义没有勉强我。四点左右,他亲自驾车去机场,迎接一
川一家。同行的还有小鲍,袁义新婚的妻子。这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久别重逢,也
是两个家庭的首次见面。我孤身一人,没有去还是正确的。

    我在中山宾馆里等消息。其间有一个电话打进来,对方称自己是袁义所在公司
办公室的,说是袁总交代的,让我换到十四楼去,房间会好一些。他解释说:上午
来的时候十四楼没有房间,这会儿有了。让我去下面的大堂办理手续,他在那儿等
我。

    我说:不用了,不用了,这儿已经够好的了。对方也不勉强,挂了电话。这一
插曲勾起我的好奇心。过了一会儿我独自溜进下面的大堂,看房间的牌价。我住的
这种规格每天八百八十元,一川一家入住的房间(已经安排好了)每天两千八百八
十八元。好在他们一家三口,人均花费和我差不多。而刚才让我换的房间,是和一
川他们同一规格的,也是两千多。这是何苦来呢?

    当然住店不用我们掏钱,都记在袁义的账上。回想起这两天在饭店餐厅里吃饭,
我也都是签单的。这在我还是第一次,开始颇不习惯,后来竟然越签越爽,来劲了。
袁义工作繁忙,有时不能来陪我吃饭,我就打电话给北京的一些写东西的朋友,让
他们到饭店里来看我,我请他们吃饭 。我对他们说:只管点,反正是签单,不用自
己掏钱的。于是这帮人狂点一气。你知道,写东西的人一般都很穷,嘴又都很馋。

    我怎么都不能相信自己是一个住在高级饭店里签单的人。虽然我越签越习惯越
签越喜欢,但还是不敢相信。我不相信,别人也同样不信。饭店里的服务人员大约
从来没有见过像我这样签单的人(不相信我的衣着还是不相信我的气质?),每次
签单时他们都要核对我的房卡。每次核对房卡的时间都很长,足以使任何一个骗子
心惊胆战。

    有一次他们终于憋不住了,向我指出房卡上的签名和我签单时的笔迹有所不同。
他们拿来一张纸,让我再签一遍。我的脸不禁涨得通红。幸亏我宴请的朋友中有一
个是见过世面的,他让我模仿房卡上的签名签一个。我照他说的那样做了,果然顺
利过关。服务员小姐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了句:先生对不起,我们也是例行公事。

    房卡是入住时袁义签的,当然与我的笔迹不同。好在我从小爱好画画,还考过
美术学院,临摹功夫不错,这回便用上了。

    三

    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我房间里的电话才响。是袁义打来的,说他们已经到了,
在下面的大堂里,让我赶快下去。

    我带上房间的门,乘电梯一直下到一层。远远地就看见一川一家还有袁义、小
鲍坐在大堂东侧的咖啡座上喝东西。我一眼就认出了一川,与十多年前相比几乎没
有什么变化,只是人胖了一圈。他笑眯眯地站起来和我拥抱。在座的所有人都目光
炯炯地看着我们。

    一川女儿的眼睛又圆又亮,睁得老大,模样一点也不像中国孩子,倒有一点像
印度小孩。她长得胖胖的,肤色黝黑,满脸的认真和坦然。一川让她叫我“伯伯”。
了了叫了声:伯伯,发音有些生硬。

    最后我看见了李娜。想当年她可是美丽非凡的“川妹子”。一川每天坐在宿舍
里“撅着屁股给老婆写信”(袁义语),指的就是给李娜写信这回事了。

    一家三口总的特征是胖。一川可用“胖大”来形容,宽阔的肚腹束着一只鼓胀
的钱包。了了也胖,个头已经和她妈妈差不多高了。我们(我和袁义夫妇)尾随他
们升上十四楼,来到预定的房间里。随后,行李也被运送上来了。

    休息片刻,稍事整理后一川一家随我们出去吃饭。了了开始不想去,经过一番
说服才勉强同意 。这时已经九点多钟了,北京的饭馆大都已经关门。没关门又值得
一去的地方,又太远了。最后决定还是去宾馆内的餐厅。

    众人再次乘电梯下到一楼,进了右手的餐厅。由于时间关系,除了我们这一桌,
已经没有客人了。袁义点了一大桌,足有二十几个菜。本已疲惫的餐厅方面立刻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