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3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8年3月-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凭借年轻的优势和当时上级关于大力培养年轻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刘集贵在入党的当年就由村秘书当上了村支书,并被选送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培训深造。
  按照当时的势头,刘集贵招工、招干、参军等走出“农门”的机遇随时都有。只是上天的造化,他的每一次机遇都以身高不合格而告终。
  不出“农门”又怎样,我就不信凭自己这双手,这辈子搞不出个名堂来。刘集贵的倔犟劲来了。于是,他在于中想,想中干。一旦条件成熟,即刻大显身手。
  1982年,已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第4个年头。然而,在泸溪县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中,依然停留在出集体工、做集体事的阶段。但尽管如此,党的改革春风已如惊雷般由远方渐渐传来。就在这个时候,刘集贵凭借自己掌管刘家滩村“帅印”的大权,在冬季油菜栽培中,偷偷地搞起了责任承包制。
  制度的改变,产生了明显效果。第二年春,全村的油菜一派喜人景象。
  刘家滩村的经验在哪里?于是,县、社来了大批取经的人。
  于是,搞责任承包制的事就众人皆知了。于是,刘集贵就不得不重新当他的普通老百姓了。
  无官一身轻。刘集贵感到轻松了很多。他开始着手重新调整起自己的位置。
  319国道,是通往各地的主要运输通道。啊!有了。刘集贵脑瓜子一动,第二天就到银行贷了8000元钱,买了一台旧汽车,为县内的单位、企业拉货、送货,跑起了运输。一年下来,就还清了贷款。
  跑运输过程中,刘集贵边跑边想,他们单位为什么要这些货?这些货又是从哪里来的?久而久之,就又有了新的门道。
  州磷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焦炭做燃料。而焦炭只是用烟煤作原料。通过培烧就形成了。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可观。于是,他邀上几个村民合计后,第一年在沅江河畔建立了三座烧焦土窑。第二年增加到了30座。
  夜晚,窑群熊熊的烈火映红了沅江两畔,也映红了刘集贵的心。紧接着,30座焦窑的利润又换来了三台崭新的东风牌大卡车。就这样,泸溪县有了第一个私人运输车队。那是1985年。也是党的改革春风正排山倒海吹进偏远的湘西州土家苗寨之际。
  为使湘西州土家苗寨人人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湘西州委、州政府在肯定刘集贵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力宣传和支持。州主力媒体《团结报》,当即派出骨干记者,对刘集贵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度采访。随之,以《刘集贵,一个沅水江畔的童话……》为题,在头版头条作了重点报道。
  党和政府的肯定、关心和支持,使刘集贵进一步增添了力量。
  1986年,他抓住世界银行扶贫贷款进入湘西的大好时机,再次贷款10万元。在全县率先第一个到荒坡上念起了“山地开发经”。短短时间内,120亩荒地被他日夜不停地开发出来。为了使新开的山地获得好的效益,他除了多次自费进省城向农业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请教椪柑栽培、西瓜种植等多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外,就是千方百计寻找肥源,确保栽植的农作物能有足够的肥料。
  “当时,没钱买化肥,我就雇请了一些青壮年,挑着粪桶到县城各家各户和各单位收集大粪。”谈及往事,刘集贵记忆如新,“为减轻人力,我还特制了能装载四五十担的一个大木桶,安装在拖拉机货箱内,大街小巷四处跑,臭气使过往的人都不得不掏出手帕。捂上了鼻子。为了莫让别人背后指骂我,后来,我在木桶上大大写上了‘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的几个字。”述说中。刘董事长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
  就这样,他新开发的120亩山地,当年西瓜收入就达到了1万元多。3年后,地里栽种的椪柑树开始挂果。第5年进入盛产期。由于他所栽种的椪柑每年施的都是有机肥料,不仅产量高,而且果子外观光亮、圆润,内肉可口、香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赢来了诸多购货的客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用他的话说:“没钱买化肥,人粪却帮了大忙,要不然,产量不一定那么高。果子不一定那么甜,客户不一定那么多,票子不一定那么厚。”
  1988年,国家正式实施兴建五强溪电站重点工程计划。泸溪县沅江、峒河一线属主要淹没区,刘家滩村便是其中之一。为搞好淹没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县里建立了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就这样,刘集贵被抽调到县移民办公室从事移民工作。并重点投入在兴建工厂的移民工程中。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短时间内,第一家移民安置企业——泸溪县卢州化工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了正式生产。刘集贵也被留在厂里,并被任命为副厂长。
  在兴建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中,刘集贵一方面积累了不少办企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足。特别是体制方面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连年停滞不前,甚至下滑亏损,他多少次暗自想到:如果是我自己个人办的企业,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一种局面。
  对!不如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一方面可解决移民困难户一时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为无业的移民户增加就业门路。一天夜里,他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对妻子说了出来。
  刘集贵的妻子张小英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又特别体贴丈夫的东方女性。相亲那年,她一眼看中丈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婚后,她不仅事事体贴、关心丈夫,至于丈夫想做的事是不是前途广阔,她不太懂,只要尽心支持他就行了。“我们的家底也不厚,能不能多邀几个人一起搞?”听了丈夫的话之后,妻子轻轻地补上了一句。“也对,人多、钱多好办事。”刘集贵赞同着。没几天。他就把原来与他在沅江河畔一起烧过焦炭的几个朋友约在一起。大家通过商量,最后作出了规划。
  说干就干,于是,1992年,泸溪县便有了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冶炼厂也同时呈现出车来船往、红红火火的生产经营局面。据记载,冶炼厂投产的当年,共生产电石产品2100多吨,实现产值33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创税收21万元。
  那年头,在沿海开放地区,一家年产值300多万元,销售收入300万元,创税收20余万元的企业,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偏远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成了一桩奇迹和热门新闻了。正因如此,后来,泸溪县白沙冶炼厂还被湘西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乡镇20强企业。
  三、三灾五难劲不懈
  俗话说:有喜就有忧。正当刘集贵沉浸在自己创办的第一个企业一派火火红红的喜悦中时,多种不幸也开始向他悄悄地袭来。
  1996年7月13日,那是一个灰色而暗淡的日子。
  几天来,泸溪县的上空布满了乌云。倒桶般的暴雨,随着呼啸的狂风四处飘洒着。苍天的变脸,激怒了大山,震动了龙王。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山洪冲锋陷阵般汇入沅江。使昔日平静的河面沸腾了起来。滚滚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目标地窜向两岸的田野、村庄、城镇和工厂。位于沅江、峒河相汇处的原老县城武溪镇,转眼一片汪洋。同一时间,距县城上游约四公里处,沅江西畔319国道旁的民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也早已沉睡于水底,几只惊魂未定的小鸟,不时在露出水面不到两米的烟囱旁飞来飞去。
  此刻,厂子的主人——泸溪县白沙冶炼厂厂长刘集贵,正痴痴地站在山坡上望着波涛滚滚的水面。眼泪混合着飘洒过来的雨水,从脸上不停地往下流淌。
  他站在那里已是三天三夜的时间了。洪水刚来时,他还带领着全厂员工奋力抢救、转移着厂里的财产,然而,转眼间洪水进入了车间,他只好招呼所有的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厂房。
  7天7夜之后,整个厂房总算露出了水面,但情景却让人惨不忍睹。倒塌的房屋和生产原材料乌七八糟地混合在一起。车间的机械设备冲毁的冲毁、上锈的上锈。“冲污泥的冲污泥!洗设备的洗设备!”刘集贵卷起衣袖,大吼一声,第一个带头冲进厂房,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半个多月的奋战,泥渣、废砖、烂瓦总算是清理干净了。但受潮的电器、损坏的机械等等,怎么也无法一时修复好。更大的问题是原材料冲走了,产成品也冲走或报废了。哪来的钱修复受损的设备?设备修不好,何谈恢复生产?
  “无论如何,我们得想办法凑些钱,把设备维修好,尽快投入生产。”董事会议上,刘集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凑钱修设备,这可不是一两万元的数字啊。”其他同志发表了意见,“我看还是算了吧,先把剩余资产清理一下,再来个各吹各的号……”
  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加上股东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压得刘集贵一时喘不过气来。
  这,已是刘集贵创业以来,遭受的第5次灾难了。
  “遭受第一次自然灾害的时间是1993年的4月份。”刘董事长记忆如新。
  湘西的4月,是多雨的季节,也是发生自然灾害频繁的时节。
  1993年的4月,也是连日的狂风暴雨。导致冶炼厂背后的山体突然垮塌。山洪混杂着泥渣滚滚不断地冲进厂房,设备淹没了,仓库冲垮了。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机械设备、生产原材料以及已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遭受了严重损失。特别是仓库内存放的近千吨电石产品,经洪水浸泡后,第二天便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时间,时明时暗地燃烧起来,并不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仓库里的产品持续燃烧,爆炸了整整7天7夜,厂子上空的烟雾十里外都看得到,那情景就如同原子弹爆炸。”刘董事长讲述着。“当时为何不抢救?”我不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