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末两句说我这里眼前有一树梅花,渐渐开放,正在天天催我老去呢。
春夜喜雨'一'
'二' '三' '四'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五'。
'一'本篇上元二年 (七六一)春作于成都。
'二'这句谓及时的春雨似乎懂得季节的需要。
'三'“乃”,即。“发生”,申说“春”。《尔雅·释天》:“春为发生。”下雨正当春季,
而春是植物萌发的时节,引起下文“物”字。
'四'“潜”、“润”、“细无声”,都是极力描写小雨绵绵之状。
'五'末两句设想雨后晓景。“红湿处”,指树头的花红润一片。
“花重”,花因着雨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诗“渍花枝觉重”,用
意相似。“锦官城”,见前《蜀相》注'三'。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一'
'二'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三' '四'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
'五'
同归 。
'一'这是上元元年 (七六○)杜甫在蜀州送别的诗,其时大约在秋末冬初。所送的人姓韩排行
十四,大约是杜甫的同乡。当时韩要到“江东”(长江下游)去“省觐”(探望父母)。
'二'“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个隐士,名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婴
… 27…
儿,娱乐他的父母 (见《列女传》和《高士传》等书)。开头两句感叹战争时期,亲子离散,一切都
不正常。
'三'“庭闱”,父母的住处,也用来指父母。这两句以自己“无家寻弟妹”和韩十四能够“访
庭闱”对照。“何处”,表示韩的父母在江东的确实住址尚待到彼处再查访;也可能是故意设问,怀
疑韩十四父母住处在战乱中或有变动。
'四'“黄牛峡”,是韩十四赴江东必经之地。峡在令湖北省宜昌西,崖石上有黄色,象牛的形
状。峡下有黄牛滩。“滩声转”,言水声在耳中旋绕不断。“白马江”,是蜀州江名。据《清一统志》,
白马江在崇庆州(即蜀州洽所,今改县)东北十里。诗中写到它,因为这是两人分别之处。当时杜甫
也将要回成都。“江寒树影稀”,是秋冬之间的景色。本年“秋将晚”时杜甫从成都到蜀州来会他的
朋友高适 (时为蜀州刺史),冬天又在成都。
'五'末尾两句说从此各奔前途,还要在漂泊生活中努力作一番挣扎,同归故乡恐怕是一时不能
实现的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
'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
'三' '四' '五'
,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
'六' '七'
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八' '九'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
'十' '十一' '十二'
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
得广厦千万间'十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十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本篇上元二年 (七六一)秋作于成都,写风雨中茅屋破坏,从自己一家的窘状,推想“天
下寒士”的生活都是这样。“茅屋”,指成都草堂。
'二'“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挂■(音绢)”,挂结。
'四'“塘坳”,低洼积水处。
'五'这句谓竟忍心当面作“贼”。“能”,作“这样”解。
'六'“竹”,指竹林。
'七'这句是说“呼”得口干唇然而无效果。
'八'“漠漠”,灰蒙蒙的样子。“向”,将近。
'九'这句写骄儿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十'这句谓无床不漏。“床床”,一作“床头”。
'十一'“丧乱”,指安史之乱。
'十二'“彻”,彻晓,达旦。“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十三'“安得”,哪得,哪有。是欲得而不能得的假设语气。
'十四'“突兀”,形容“广厦”高耸的样子。“见”,同“现”。杜甫的这一理想影响了后代
诗人,象白居易《新制绞袄成感而有咏》“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布裘》“安
得万至裘,盖裹周四垠”等,似即本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
'二' '三' '四'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
… 28…
'五' '六' '七'
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襄阳向洛阳'八'。
'一'本篇唐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春作于梓州。据《旧唐书·史思明传》,宝应元年(七六
二)十月,仆固怀恩等屡破史朝义军,次年正月,史军兵变,擒史降唐。至此,延续七年多的“安史
之乱”即将结束。杜甫在流离中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欢喜欲狂,写下了这首跌宕流走的七律。“河南
河北”,指令洛阳一带及河北省北部。
'二'“剑外”,代指蜀中,见《恨别》注'三'。“蓟北”,在令河北省北部,安史叛军的根据
地。
'三'这句说乍闻好消息,激动得落泪。
'四'“却看(读平声)”,犹言再看,还看。不作回首顾视讲,“却”字与下句“漫”字对。
“愁何在”,言愁已无影无踪。
'五'“漫卷诗书”,胡乱地卷起书本,作归乡之计。
'六'“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痛饮。
'七'“青春”,春天。“青春作伴”,言一路春光明媚,可助行色。
'八'结尾两句预拟“还乡”路线:出峡东下,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故家进发。字里行间
透露出诗人无限的欣喜。长江在川鄂一带多峡谷,“巴峡”,泛指在四川省境内的一段。“巫峡”,
三峡之一,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向洛阳”,句末原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
送元二适江左'一'
'二' '三'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
'四' '五'
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
'一'这是广德元年 (七六三)杜甫在梓州送别元二(排行第二)的诗。“江左”,指长江下游
南岸的地区,唐代属江南东道。
'二'“乱后”,指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以来。从天宝十四年到广德元年首尾共经过九年。从
“今”字见得相见未久。这两句说作者和元二久别后才相逢又离别。
'三'“风尘”,指战乱。“江海”,指元二所去的地方(江左)。这两句说在乱离的日子里,
客中送客,又是远别,和平时朋友之间的离情又不同。
'四'这两句举出元二此去须“经过”的两个地方,引起下文。“丹阳”,郡名,汉丹阳郡治宛
陵(今安徽省宣城县),晋武帝时分为宣城、丹阳二郡,将丹阳郡治所移在建业(今南京市)。东晋
元帝大兴元年 (三一八)改为“丹阳尹”。这首诗里的“丹阳尹”指地不指人。《汉书·地理志》记
一般的郡都写某郡,对于京兆就写作京兆尹,是其前例。“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他改所据鱼复
县名为“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自号白帝。途中经过顺序是先白帝后丹阳,因律诗平仄的
限制,不能不倒过来。
'五'“取次”,随便。末两句劝告元二沿路慎重,不要随便谈论军事。浦起龙云:“元二必负
气好谈乓,游诸侯间者。”上文所举丹阳、白帝二城,一是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一是公孙述
割据称帝的地方,即暗喻“诸侯”(藩镇)所在地。
冬狩行'一'
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
'二' '三'
同 。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 。幕前生致九青兕,馲驼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