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网上就有许多年青人,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所以不能知晓当年实际世事的复杂、险恶和残酷,不能理解当年时势的曲折演化,而只是参阅了少许官方当年的有关文章,就依据其中冠冕堂皇的言词,就书生气的按现在改革开放了的民主态势对那时的事件进行推论,对那些历史事件的是非和历史人物的功过妄下断言,而对曾经“当年好困惑”的上辈人的感概和觉悟却无动于衷,对于上代人痛定思痛的反思却不以为然,而仍用上代人年轻时曾经的崇拜心情去崇拜,用上代人青年时曾经的热情再去为历史已证明的浩劫唱赞歌。 
  综观古今中外实例,似乎存有这样一种规律:后经历史证明是很大谬误的理论、行为,却往往受到许多年轻人的狂热崇拜。这是为什么?不就是青年人的单纯幼稚及其热情被“大人物”的“崇高理念”和慷慨激昂演说内的“正义”所诱惑,被元首表象上的廉洁奉公和“爱国爱民”的人格魃力所蒙蔽,从而被操纵和被利用了吗?希特勒、东条英机不都是这样的“大公无私”吗?其大批追随者不都是曾经如痴如狂吗?这些曾经的“伟大”人物不都是利用了年轻人大多正处在认知的前两个阶段吗!老子所谓的“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就是用认知的第四阶段也即是以人的淳朴天性、以人的“良心”来捡测、识破和纠正前阶段浮浅认知之所偏。所以,我们应该时刻用这条规律来警惕(当然不能是检测)历史悲剧的重演。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曾提醒我们: 
  自人类诞生之时起是这样,将来也会一样… 
  自社会开始进化以来,只有四件事情可以肯定: 
  狗不厌食,猪不厌圈,愚人被火烧的手指扎上绷带,又颤抖着伸回到火里去。 
  【漫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时,准备去检察院。当他兴冲冲跨进办公室时,听到的却是该处官员那冷若冰霜、照章办事的通知:“无法录用您在苏联检察院工作。” 
  原来,政府作了一个决定,严禁接收法律院校毕业生直接进入中央司法机关工作。这样做的理由是,在造成30年代大清洗愈演愈烈的诸多原因中,据说也有这么一条:幼稚的青年太多,他们没有任何职业经验和生活经验,却掌握着生杀大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四时行,百物生。天下百物诱然而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天地虽大,其化均等;万物虽众,其治一本。故君子之于天下,为无为,天德而已矣。顺应万物本性,无为无执,守其一以处其和,万物将各得其所。所以真正的智者,是尊从客观自然而不敢执意妄为。   
  【意译】   
  安定的局面容易维持,未露苗头的问题容易设法,情状脆弱时容易化解,事故细微时容易消散。 
  措施要用在事故尚未发生之前,治理要在祸乱尚未形成之时。 
  合抱的大树,萌生于细小;九层的高台,从一筐筐土堆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迈出第一步。 
  主观妄为将会失败,强行把持将会丧失。 
  因此,圣人行事,不违背客观规律主观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违背人情物性强行把持,所以不会丧失。 
  人们做事,经常在将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持之以恒,慎重坚毅的态度始终如一,就没有失败之事。 
  因此,圣人追求恬淡自律,不贪爱珍贵难得的财货;学习世俗不学的顺应自然之学,复返众人之过失;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施为。                    
原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注释】士:兵士,勇士。这里指将帅。不武:不逞武勇,不盛气凌人,不挑衅滋事。怒:愤怒。不与:谓不待交兵接刃。 
  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敌。”“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皆是不武不怒之意。张之纯说:“以盛气强力摧折人者,曰武。善为士者,不先陵人,故不武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注释】为之下:态度谦下。 
  仁者待人,务顺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长而不苛其短,予以佚而常体其劳,己所不欲,不施于人。谦下者,人心悦服,而愿为之用。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释】不武,不怒,不与,皆是不争之德。为之下,是用人之力。这些都是不与客观当然相争的德行,这叫做任用人材的能力,这叫做符合天古之极至之道。   
  【意译】   
  善为将帅者,不逞武勇; 
  善于争战者,不涉忿怒; 
  善于取胜者,不待交锋; 
  善于用人者,态度谦下。 
  这叫做不与客观当然相争的德行,这叫做任用人材的能力,这叫做符合天古之极至之道。                    
原七十一章 知不知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注释】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上:上乘,高明。不知知:不知却误以为已知。病:谬误,弊病,祸患。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末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麻木不仁。所以,真正的知是自知,是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知之处。 
  【漫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者的真正祸患,不是自己的不知,而是不知却自以为已知。所以,能时刻警惕、疑惑自己的认知中会出现错误者,在他的这种疑惑之中可谓是含有知晓,在他的这种不师心自用的状似混沌之中可谓是含有明昭。对自己的主观认知有这种知晓和明昭,可谓是认知的上乘和高明。而不知却自以为的已知,才真正是认知的弊病和祸患。 
  【漫谈】知的理性、客观性和真理概念应随时受到关切。科学在试错中前进,在大胆猜想和细致反驳过程中发展。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论争,完全是正常而且有利于科学的不断进步,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禁止不同识见者展示的一种强权偏见。故而政治不应干预学术争鸣。但对科学的尊重不能是盲目的,赶时髦的。因为好多伪科学在打着科学的旗号向民众贩卖那本质上是属于反科学的东西。 
  【漫谈】理查德雷文校长在谈起学生培养时说: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也曾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记忆和在试卷上还原。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耶鲁大学会经常组织小型的研讨班,来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漫谈】《读者》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不是因为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学乖、以致麻木了。尽管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但它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潜意识地罩住跳蚤的心灵,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 
  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是正在扮演着“玻璃罩”这一角色吗?他们为了捍卫所谓的答案“标准”,无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在追求“完美”中,上演了诸如“冰雪融化了就是春天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喜欢课文的内容”等一幕又一幕的“盖棺论定”。在一次次残酷的打击下,学生真的“聪明”了。经验告诉他们,思考时千万不可“随心所欲”,必须遵循老师和教材的“标准”。就在这一次次遵循中,个性鲜明的学生失去了自我,个个成了老师“标准”下的“好学生”,发散思维受到抑制,创新精神荡然无存。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良好的自信心、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其学习知识而不盲信,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强调的是要学习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的探索精神,而不是追求所谓答案的完美。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摒弃“标准”的束缚,为学生营造广阔、自由的空间;要坚持正面评价,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提倡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展开争论,这样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跳蚤”变成“爬蚤”的实验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身上重演!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病病:心腹之患就是怕自己的认知出现弊病。 
  目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