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漫谈】老子重视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可谓是人类的普遍理性)之朴,强调保持这种真诚淳朴的必要性,认为祟尚贤能就类似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容易诱导人们去争逐名利,从而会扭曲、泯灭了人的天性自然。《淮南子》把这种原则解释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因为他怕“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科学家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 
  【漫谈】治国之要,切莫搅扰人心、混乱人性。人心争名好胜,上尚贤贵货炫耀于前,下则趋务纷争效仿于后。人们只顾追逐这些表面的东西,争作表面文章,必定会造成:斟酌应当让位于顾虑舆论;真诚务实让位于虚假浮夸;良心的淳朴矫变为对形名的贪婪。故而得者将会骄奢淫逸、顾盼自雄,失者将会嫉妒愤恨、挺而走险。于是喜怒相疑,愚智相欺,真伪相杂,善否相非。人之淳朴的天性衰败,天下将会愈加混乱。 
  例如,有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九五八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也是在湖北。毛主席的一号专列停在孝感站外,他要对中央向湖北提的年产六百亿斤粮食摸个底,邀请当地的干部与农民代表上车座谈。农民代表曼桃香是个农村小姑娘,正闹感冒打喷嚏,人家怕她传染给主席,不让她进来。主席知道了即说:“怕什么,少奇肝炎多年也没有传染给我。进来,小姑娘,请坐。”她刚坐下,不料打了一个大喷嚏,喷得他满脸唾沫星子,在座的人都紧张起来,小姑娘也脸有惧色,他赶忙笑说:“不要紧,我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不怕死,人家说身经百战,我也是身经百战不死,你的一个喷嚏打得死我吗?你比美帝国主义厉害?比日本侵略者厉害呀?比蒋委员长厉害吗?”他这样一说,气氛缓和了。他又问小姑娘:“你为什么感冒?”曼桃香说:“报告主席……”他立即打断说:“不要报告。大家平起平坐,随便谈心。”曼桃香说:“昨晚我通宵开夜车锄棉梗,天亮才通知我开座谈会。一直打喷嚏,来这之前我先吃了药的。”他问她:“你们开夜车点灯吗?”曼桃香答:“300瓦电灯,20盏气灯。”“你赞成开夜车吗?”“说实话不赞成,但上面要我们开夜车,我是妇联主任,不能不开。我认为开夜车划不来,花钱很多,费力很大,第二天还打不起精神,大家都不愿意。”他又问:“你认为你所在的生产队粮食产量能达到指标么?”小姑娘回答得很大胆:“差十万八千里哩!”他又问:“那么你想如何办呢?”曼桃香很恳切地说:“希望上面实事求是。”她说这话很不简单,在座有的人鼓了掌。有人也汇报说,事实上老百姓有的已经开始饿饭了。 
  为什么虚夸?为什么做表面文章?不就是因为尚贤吗?现在还有没有虚夸?现在还有没有做表面文章的?历史的教训应该记取,但如果不去除尚贤这个元因,要想去消除这些弊病却是难之又难之事。 
  【漫谈】黄振迪在“感恩香港:九八年,中国人民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文中写道: 
  粮食问题,一直就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发展的大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第一轮“圈地运动”以后,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应运而生,粮食生产土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急剧侵占,再加上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国家制订了一些“退耕还林”、“退耕还水”之类的政策,使本来就少的粮食生产的土地急剧减少。可是为什么独独在一九九八年这个时期,我们的粮食生产,却会突飞猛进,迅速盆满钵溢呢?主要是当时的政府,实行为了鼓励粮食生产,而对农村的库存粮食实行国家补贴制,结果造成农村大量的虚报粮食存量。 
  当时的中央台“海口新闻”就播出了朱容基所带的检查组到安徽检查的情况:在安徽某地,朱总理看到的是,安徽农村粮库满得无法再装得下,路边都是装粮食的车子。 
  不久,香港的报纸(当然不包括《深圳商报》、《文汇报》、〈大公报〉这些大陆在港报纸)就以《铁面朱总安徽受骗》等为题报道了安徽省采取“大跃进”时期的做法,兴兵动师,声势浩大,突击调运的一千零三十一吨粮食,把分别来自三里、烟墩、工山、陈桥等地数县粮食集于一地(这个做法,甚至比大跃进还要高明,大跃进时是采取把数丘田的稻子移植到一丘田中,造“卫星田”),以逸待劳接受朱总理的检验一事,进行了报道。在报道中评论说,安徽正流行着一个说明官僚主义盛行的歌谣:“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到此这场“中国三年不生产粮食,中国的粮食都吃不完”的论调,才化为泡影。从此也避免了一场全国性的“虚拟粮食”高潮,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不然,虚报则官员有政绩,有政绩则应提升,提升则能掌握局面,控制舆论。另外,粮食产量高则应上交(这即是大跃进时期的“平调”),上交则农民必饿死。饿死则必实行新闻封锁,以维护稳定,结果是饿死,还得唱赞歌。 
  可怕的是,一地的成功经验,必带动全国群起仿效(事实上当时的全国虚报产量已经成为一种大势,不然怎么会“三年不生产粮食粮食都吃不完?”),造成一种骨牌效应,一旦局面形成,就是明知道是骗局,也不敢揭开,从而形成全国性的粮荒灾难。更为可怕的是,当时全国大面积洪灾,粮食已现紧张。此时如还出现浮夸风,则饿孚遍地已成定局! 
  多亏香港的报纸,才把一张并不高明的骗局给捅破了,以至一九九八年的一场人民与死神的搏斗,终于得到避免。中国人民有幸!感恩香港 
  【漫谈】我们国家有些行政领导人,在强调对某一事物的重视时,总爱加上一句,“要不惜一切代价!”但这实在是句“假大空”类修饰词。你试想,如真的按“不惜一切代价”去作某件事,将会造成什么结果?当然,这种假设确实有“凿钢眼”之嫌,但对于国家领导的指示用语,如此循名责实却很有必要。因为,既然是行政领导的指示,下级就应认真执行,但如果真的照实执行,则是大大的愚蠢。而且领导的真意,本来与其用语的词义就是不相等的。但是,此风气会在无形中漫延开来,那时就不只是表示态度用词的“假大空”问题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注释】治:治理。虚其心:纯洁人们的心思。实其腹:满足人民的温饱。弱其志:削弱人们的贪婪妄欲。强其骨:强健人民的体质和气骨。 
  在上者无所崇尚、无所宝贵,则民心不存妄想、不生贪欲,如此来虚其心;虽然人民不惟利是图,然而圣人造就的大环境却能使其之丰衣足食,如此来实其腹;上怀道德,则民抱质朴,民不贪名利,不起争心,如此来弱其志;人民虽不贪于名利,然而公平的大道却能激励其勉力自强,人们又因忘怀名利则心宽体安,再加上丰衣足食,所以能使之达到身心健康。 
  【漫谈】现代社会生物学家指出:“人类的社会进化是沿着双重继承的轨道向前发展的,那就是生物学继承和文化继承。生物的进化是达尔文式的,通常是缓慢的;而文化的进化是环境熏染式的和非常迅速的。”人继承的这种生物学遗传,就是人类淳朴的天性。人的思想行为就是这种人类基因因素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天性本无邪,但久湛于俗则易,易则忘本。西塞罗说,习惯乃是人的第二本性。 
  为了解释人们思想的可塑性,社会生物学家作的实验证明,假如两种感觉经常明显地重复出现,思维就会自动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样。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巴甫洛夫定律,即条件反射定律。条件反射定律就是指反复重复,从而形成了恒定的心理反射。这种迷信如果环境条件不加改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程度会越来越加深,越来越“强化”,以致于无限逼近行为迷信的顽固意志,使迷信伴随一生。 
  所以,左右人们行为的大多并不是他们的理性,而是他经常耳濡目染的景象而造成的习惯和流行观念。故而,通常之智并不是文化进化的向导而是它的产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以见识和理性为基础。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古人为什么提倡“隐恶扬善”,原因就在于此。“隐恶”并非是不治恶,而是治恶却少让民众见其恶。因多见恶则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扬善”也不是用荣誉名号、金钱物质奖励这些东西来张杨标榜,而只是让民众多见其顺应人类自然本性的俭朴行为,多见其人性中慈的“利他行为”,多见其顽强奋斗的自强行为。长此以往,人们则视善行为自然。故圣人治世乃是正本清源,使风俗归于淳朴 。 
  解放初期,各级干部清正廉洁,但本人却都不觉得自己是品德高尚,群众也不觉得其行为值得赞誉,都认为如此作法是理所当然。为什么能这样?不就是因为上下左右整个大环境基本都是清廉的吗!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注释】无知无欲:“知”与“智”通,意谓无奸诈虚伪。 
  圣人治世,不尚贤贵货、不炫耀名利,以免让其搅扰了人们那诚实的天性。不以三者炫耀,民不知所慕,则能澹然无欲,民风淳朴。如果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人民知贤能名誉可得以崇尚,难得之货可得以宝贵,欲望享受可得以炫耀,则必然有争有贪而造成社会混乱。智者诈谋诡计的得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贪欲名利,若人民心地淳朴,澹泊寡欲,故虽有智诈者也无所用其巧,巨奸大滑也不敢兴风作浪,无所逞其谋。 
  【漫谈】有人认为老子反对知识和文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