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选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尼采选集-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新的可能性,以及一种欣然的喜悦。

  事实上,狂热是唯一可以激发弱者和优柔寡断者的〃意志力〃,以及整个知性体系的一种催眠剂;它先大量培养一种特殊的观点和特别的情感,而后才支配——基督教称此为信仰。当一个人达到他需要被命令的基本信念时,就自然成了〃信仰者〃。反之,一个人也可以想象得到自我决定的喜悦和力量,以及意志的自由,因此,这个精神便不需任何信仰,或任何对确实性的渴望,而习惯于藉着微薄的羁绊与可能性支撑自己,即使是在深渊的边缘也同样能振衣长啸,这种精神便是优越的自由精神。

  三四八、学者的源起

  欧洲的学者都来自不同的阶层与社会环境,就象一棵植物并不需要特定的土壤,故而在本质上他自然是属于民主思想的同类。然而这个起源却背叛了他本身。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目力训练到可以在知识性的书籍或科学的论述上认出学者知性的特质——他们皆有这种特质——则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几乎多半能瞥见这些学者及其家庭历史的背面,特别是其名称和职业的本质。

  对于感受的表达,〃终于证明了我已将它完成〃,一般而言,祖先的血液与学者的本能在其可以目睹一切的隐蔽处证实了〃所完成的工作〃——证实的信念只不过是曾被劳工家庭景仰多年而称之为〃好工作〃的指标罢了。譬如:户籍员和各种办公室职员之子的主要工作便是整理各种资料,并将之放在抽屉中排列整齐。而一旦成为学者,他们便会有一种倾向,即将问题系统化之后,便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几乎可以算是解决了。有些哲学家则除了拥有一个能将事物系统化的头脑之外,便一无所有,而那种头脑还是其世袭职业所造成的一种本质。分类或归纳范畴图表的才能往往会背叛了某些事物,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其父母的子女,无非是毫无来由的。

  一个倡导者的儿子,身为研究员也必然是一个倡导者,他一开始就会设法将这个观点带进他的案例中,然后再寻求站在正确的一方。人们可以由他们无邪的保证,认出新教牧师及教师的儿子——他们身为学者,当其案例被那份执着的热诚提出来的时候,他们便已认定这些案例将可获得证实与认可——他们完全惯于人们的对其信任——这要拜其父祖的〃行业〃之所赐!反之,一个与其商业环境及其种族历史一致的犹太人,对于人们对他的信任便绝无法习惯。就这件事情来观察犹太学者——他们全都十分强调逻辑,也就是说,藉着各种理由强使他人同意——他们知道即使种族和各阶层的偏见反对他们,即使人们不情愿相信他们,他们更须去加以征服。

  事实上,没有比逻辑更为民主的了,因为逻辑丝毫不尊重个人,并且甚至能把鹰钩鼻说成直鼻。(在此顺便对逻辑思想加以说明一下,关于〃清洁剂〃的知性习惯,欧洲受犹太人的帮助颇大,尤其是德国人——他们很可叹地一直是一个不讲理的民族,即使在今天也是要常常〃洗头〃。无论犹太人的思想影响到哪里,哪里的人便会被教以更精密的分析、更敏锐的辩论,书写更清晰更精简——亦即,使一个民族能〃讲理〃一直是他们的习题。)

  三四九、再谈学者的源起

  仅仅寻求自卫的本能是一种苦恼的表征,或者也是对真实的一种限制。生命的基本天性,旨在权力的延展,每当我们考虑到这一点,便常常会怀疑自己的自卫本能且加以牺牲。当一些较为独特的哲学家,如期宾诺莎①在见过所谓自卫本能的生命特质之后,便一直处于苦恼的状态。我们的现代自然科学和期宾诺莎的理论大有关联(尤其是进化论当中,令人难以相信的〃为生存而挣扎〃的片面之见的教条),可能由于多数探究者的出身有很深的关系,就这一层面而言,他们和一般人无二,他们的祖先也是贫穷卑微,由直接的经验而深切了解到生活的艰难。

  ①斯宾诺沙(spinozal1632-1677),为犹太商之荷兰人,理性主义哲学家,由于他的生活背景与宗教背景而使他建立一套〃保全自己〃的哲学。

  在整个英国的进化论当中,一种窒息的气氛时刻笼罩着过度拥挤的英国,贫贱之人因穷困而散发出来的气味处处可闻,但身为一个自然的研究者,他应当从那可卑的人性角落里挣脱出来:然而,即使看遍各种愚行,我们会发现,在自然中困扰苦恼的状态也并不普及,只是多余之物罢了。为生存而挣扎仅仅是一种例外,一种为了生活而暂时抑制着意志;这种挣扎无论大小,在各处都会造成优势,会增加扩张,会形成一种与权力意志一致的力量,而这正是生存的意志。

  三五○、对人类之笃信致敬

  与教会相抗比之于反对雕刻师的普通而肤浅的规则更具深奥而冥想的性质;也就是说,愈是多疑的坏人,由于一直不相信生命的价值,并且也怀疑自身的价值——人类的一般本能,故而使得其官能的快感和〃恻隐之心〃也均与他们形成对立。

  整个罗马教会乃是奠基于潜存人类天性中的南欧属性的怀疑态度(在北欧常被误解),而这种怀疑的态度则又是南欧人从东方传承过来的,同时还从那种神秘而古老的亚洲学习到沉思的精神。另一方面,新教则为一主张简单、文雅、注重表面(这方面北欧人的表现就显得比南欧人肤浅)之一般略含叛逆性的宗教(指宗教改革运动后,新教之所以兴起所含的本质——译注),仅管如此,然而却是法国大革命的缘故,才首度将王权完整而庄严地交到〃好人〃(绵羊、骡子、鹅、以及各种肤浅的一切)的手中。

  三五一、对僧侣的天性致敬

  我想哲学家觉得自己与一般人(在今日社会的各阶层)对智慧的看法相差极远:慎重明辨、朴素宁静、虔诚恭敬以及乡下牧师的平易近人,凡此皆严肃而深思地疑视着生命——这也许是因为哲学家并没有尝试作和一般人或乡下牧师一样的智慧追求。哲学家大概也是最后才明白到人们应该了解与他们相距颇远且为思想家所热衷的某些事物,而这些思想家必须经常生活在最大困难与最大责任的乌云中(因此他们无法看到事物的整个底细,更不必说有什么公正无私或客观的作为了)。

  一般人崇敬完全不同类型的人,而就其不同的形象去塑造一种〃圣者〃的理想,他们每每对这类型的人予以最高的崇拜和赞颂——这些人拥有温柔、严肃、单纯、谦虚等僧侣似的性格——一般智慧所能给与的崇拜和赞颂其他的人,还有谁能像这些人一样地普受大众的崇敬?这些人与其阶级相配,地位崇高;由于他们善良而被挑选出来,奉献并牺牲——他们自身也相信自己为上帝而牺牲——在这些人面前,人们可以不觉有罪地倾吐他的心事,可以消除他的秘密、顾虑及一些更糟的事情(〃和自己沟通的人〃能祛除自己的心事,作〃告白〃的人则可以忘掉心事)。在此有一不可缺少的,即是,对于污水和净水均需要有精神上的污垢,并且需要迅速的爱的交感,以及一颗强烈、谦逊和纯洁的心;他们乃牺牲了自己而使自己能适合这种非公共健康部门的服务,因为身为神职人员便是一种牺牲,并且永远是一种人类的牺牲。

  一般人将这些因信仰而牺牲、沉默、庄严的人视为〃智者〃,亦就是成为圣贤之人,对其原来之〃不信任〃者亦改变成为〃可信的〃,谁会想要去剥夺人们那种表现与崇敬?不过为了对另一面亦公平起见,在哲学家眼中,神职人员依旧是被视为〃人〃而非〃圣人〃,因为最重要的,他们本身并不信仰〃圣人〃,而他们也已在这种信仰与迷信中找到了〃人〃。希腊人在创造〃哲学家〃这个字眼时是十分谦逊的,而让那些最为傲慢的演员套上〃智者〃的名词——这种极端傲慢且又自我夸耀的谦逊可说和毕达格拉斯与柏拉图如出一辙。

  三五二、为何难以摆脱道德

  一个赤身露骨的人通常难以入目——我说的是我们欧洲的男人(当然绝不是指欧洲女性)。如果一桌原来高高兴兴共餐的人,突然发现到他们被某种妖怪作法而脱去衣袍,我相信不仅原来的欢乐气氛会立即荡然无存,而且纵然有再好的胃口也会倒尽——似乎我们欧洲人总能摆脱这种〃衣着〃的伪装。

  然而,〃道德之士〃的伪装,在道德法则及礼仪规范的表面,以及我们在责任、德行、公众情绪、荣誉和毫无私利之掩蔽下的行为,难道也不该有支持它的最好理由吗?我并非意味人性的弱点与卑怯,简言之,即是我们心中那邪恶狂野的兽性,应该加以掩饰;相反的,我的意思是,我们身为驯服的动物,甚为屈辱可耻而需要道德的掩饰——欧洲人的〃内在人格〃很久没有足够的劣根性可以〃让自己公然被见〃

  (因而成为美丽)。

  欧洲人以道德来伪装自己,乃是因为他变成一种有病且跛足的动物,有很好的理由被驯服:因为他几乎是一种畸型、不完整、虚弱和愚蠢的东西……并非是被掠夺之动物的凶残,而是群居动物的十分平庸、忧虑与倦怠发现道德的伪装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粉饰了欧洲人——让我们明白这一点——以更加显著而可辨明、更加重要、〃神圣〃的伪装——

  三五三、宗教的起源

  从一方面来说,宗教创始者的真正发明是建立一种特定的生活模式及日常习俗,并使人们能够接受,沉浸其中而不知倦怠: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与这种生活模式一种解释,并以其最高之道德观念来启发人们;因此,它成为人们为之挣扎,在某些情况下甚而置其生命于不顾的至善之物。

  事实上,后者的发明比前者重要:第一、此生活模式往往已经与其他的生活模式杂然并存,然而却不明白其具体化的价值。一个宗教创始者的创意与输入,通常都以他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