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个显赫而又“吃香”的实权机构。搞项目、引资一类的事,凡是大股小股的金银水,进进出出,都得从他的眼皮底下淌过。
  卿文才是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他当过兵,种过地。虽然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可他一个脑袋能顶上两个头,人称他“天才”。
  这位“天才”,曾做过许多梦,“当官梦”、“金钱梦”、“发财梦”;凡是男人爱做的梦,他都做过。然而,机遇一个个滑掉了。
  入党、做官、发财这是卿文才自幼就憧憬的人生三部曲。在部队他积极肯干,是学雷锋的标兵。他自以为,这样的表现会给他铺下一条通往“天堂”的金光大道,然而他的美梦落空了。在部队没有提干,却成了两手空空的退伍兵。
  他没有泄气。他赢得起也输得起。回到简阳,由于他能说会道、敢做敢为,加之苦心经营人际关系,所以很快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喜欢、信任,不久便当上了副市长。
  随着“升官梦”的实现,他贪婪之心在膨胀、扩大,接着做起了“发财梦”。
  红运,一个接着一个。他任开发办主任不久,在一项工程中,接受了省上一家建筑公司经理尹某送去的“好处费”。第一笔贿赂使他尝到了甜头,从此他见钱眼开。
  接着,争夺龙泉湖的序幕拉开了。市领导看到那块风水宝地是株“摇钱树”,千方百计要“下水”捞一把。
  1993年,全国“公司热”带动了市委、市政府也匆匆上阵,建起了“简阳市兴贸企业公司”。这个公司直属市委办公室管辖。公司的结构奇特:
  法人代表、总经理系原市委副书记、现市督导员杨某;董事长系市委办公室主任陈某;副总经理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黄某;会计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邱某。这个公司的核心领导成员全是有“官位”的掌权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政权”与“资本”相结合的简阳市“垄断”集团。
  公司成立后,向准的第一块猎物,便是龙泉湖上的“八号岛”,欲将那332亩土地,抓到手,然后再“炒”出去。
  兴贸公司的“高手”们,究竟是如何“炒”这块地皮的呢?
  1993年的6月,简阳市委分管市委机关工作的一位副书记,率领兴贸的人员,亲自登门找到副市长兼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卿文才,要求买下这片地,要他开绿灯,而且在价格上饶一点。
  经过几次“勾兑”,最终,兴贸公司以每亩2.5万元购得了这块宝地。
  这一伙人,尽管他们一手抓“印把子”,一手抓“钱串子”,真要做生意,却被难住了。土地到手,如何去“炒”、去赚钱?他们只会出点子,不愿亲自动手,或者说,他们怕露了“马脚”。
  在疑惑之中,他们突然想起了龙泉灌区管理处的女“秀才”李秀林。管理处尽管只是个副县级,李秀林只是个副处长,可她的能量大得惊人,南来北往的商贾、名流,无不称她是“女强人”,公关的“高手”。
  这位“女秀才”还凭她的才智,在简阳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一些作品“打油诗”,为自己涂脂抹粉,戴上“秀才”、“作家”的桂冠。
  总经理杨某,拿到“八号岛”之后,正逢全国“炒地皮”的高潮,地价一天一个样。他着急呀,弄不好,这笔生意会亏空蚀本的。他想利用“女强人”李秀林,然而管理处找出种种借口,就是不放人。
  在简阳,兴贸公司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小小的管理处怎么扭得过兴贸公司呢?他们先礼后兵:起初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帮李秀林请假;而后,主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给管理处的头头打招呼:“李秀林帮兴贸跑土地,你们就支持一下嘛!”
  巧极啦!“女强人”刚出山,成都市某银行就看中了“八号岛”,托李秀林帮忙买下那片地,双方一拍即合。经过磋商,价格每亩3.8万元,款很快到了兴贸公司。该公司前后不过30天,就赚了一笔大钱。
  “赚钱了!”大家喜出望外。
  1993年的金秋,杨总经理召集公司的核心成员,召开秘密会议。他开门见山的对大家讲:“公司旗开得胜,第一回赚了个大数。说起来也不易,没有市里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鼎力相助,恐怕我提议,给他们意思意思,怎么样?”
  “要得,要得!将来靠他们的机会还多着呢!”大家异口同声。
  “他们应该,我们自己也应分享一点。”有人提出了另一种意见。
  “对。可以把成本部分提高些,利润少报点,抽出部分钱,以分红分股的形式慰劳慰劳大家,好鼓鼓劲再干!”
  会议开得很热烈,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作出了决定:空出29万元,其中10万元给5位公司领导“分红”;另外19万元给市里有关领导发“红包”,共分成10份。不久,土地的买方又送来10万元“感谢费”,加在一起,共29万元,由杨总经理和李秀林分发给各位领导。
  卿文才的手特别长,银行送来的那笔钱,原计划拿2万元送给另一位副市长。他知道后,做了小动作,认为那人作用不大,便私吞了。
  人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们自认为这一切都做得诡秘,可仍然露出了马脚。
  卿文才最贪,最后砸锅还是砸在他的手上。
  那是1994年岁末的一个寒风瑟瑟的夜晚,一辆吉普车驶进了简阳市中区,车内坐着内江市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和反贪局局长、副局长,中间押着卿文才。不多时,他们走进了卿副市长的办公室,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文件柜、书柜、抽屉里、桌上、椅上、公文夹内,到处都放着红红绿绿的美元、港币、人民币、债券一合计,总共43万元。随即,吉普车将这位“天才”,连同他的“发财梦”一齐拉到内江市检察院去了。
  卿的败露,是第一位给他行贿的那个建筑公司的尹某在监狱揭发的。
  顺藤摸瓜!旋即,简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某、管理处副处长李秀林等一伙,被“请”进了看守所。
  他们中,最“想得开”的要数李秀林。她闭着眼睛往楼下一跳,手脚一伸就走了。
  最“想不开”的是市长王某。1995年的春节,他是在看守所度过的。这位“父母官”百感交集,此时,他想念着妻室儿女。同时,他觉得愧对全市人民,不禁泪流满面。当新春佳节的鞭炮声传来的时候,他伫立窗前,望着满天的星星,不禁悔恨自己:为什么会走向深渊,成为“阶下囚”?他曾为自己骄傲过,他是简阳历史上第一位本乡本土的县长,当县改市后,他又是第一位本乡本土的市长。这位“父母官”曾经确实为群众做过好事。
  这起轰动全川的简阳市领导层特大案件,为什么一举卷入了七八位“父母官”?至今,人们还在思索1995年11月10日,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第一份判决书,判决:被告人卿文才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受贿所得和非法所得予以没收。还有几位同案犯,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四章 美元软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
  地皮
  沿海的困惑凉
  鹿回头
  了来无踪,去无影
  别墅成群,有房无“市”
  无奈售房摆噱头

  第四章 美元软了
  地皮凉了
  第一章概述的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段艰难的历程,也是一段沉痛的教训。房地产业的惊雷,在神州响起了第一声,谱写了序曲,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片大片的良田沃土被吞噬、荒芜、毁掉。
  美元软了,地皮凉了。
  一时间,房地产界狼烟四起,新闻媒介频频发出“狼来了”的警告,房地产老板们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山重水复疑无路
  在中国,房地产业如鱼得水的当初,社会上引起了一场风波,一场争议!
  众说纷纭!街头巷尾,茶馆酒店,高楼大厦,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众多的争辩:是与非、喜与忧、“真热”与“虚热”一溜儿评说。
  此时,新闻大战更是此起彼伏,小报大报,中央电视台、地方小刊物,总而言之,有关房地产的报道充斥了各种新闻媒体。标题新鲜,硕大,醒目,五花八门,实属罕见。什么《烫人的中国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及其对策》、《房地热其实是“虚热”》、《房地产幽思》云云。一时间,房地产成为大陆的新闻中心,记者们穿梭似地跟踪追击,争头功、捉热点、抢新闻。
  房地产业,有着特殊的含义,修了房子,占了地,并不等于就有了房地产业。当房产与地产结合起来,并从第一、第二产业分离出来,进入商品交易市场后,渐渐地,房地产业才能成长起来。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前前后后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共和国,这一产业的出现,是从80年代初诞生的,嗣后,“热,,了几年,又“冷,,了几年。1992年,东山再起,沸沸扬扬,似乎不可一世。这种“热”,极不正常,有实“热”,也有虚“热”。从地域来看,房地产业发展“冷”“热”不均。一般说,南方“热”于北方,沿海热于“内陆”,开发区、经济特区“热”于其他区域,大城市“热”于中小城市。“虚热”盗汗撤
  如何看待房地产热呢?房地产是“真热”还是“虚热”呢?这是争论的中心。
  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谓瞬息万变。1993年5月《半月谈》敞开情怀,吐露出一番真言: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房地产热,且持续升温不减。
  国人经营房地产,海外地商也雄心勃勃地进军大陆房地产,对当前的房地产热如何看待,众说纷纭。最近一期《半月谈》刊登了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对此问题的看法
  他认为,当前出现的房地产热是一种“虚热”,是我国房地产业走向市场经济过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