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广东
  哗,哗,天上之水不可挡!
  1994年7月25日,一连数日的暴雨,西江出现了解放以来的第三次大洪水,北江汛情也十分严峻。肇庆、清远、茂名、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出现严重的灾情。江河水位急涨,都已大大超过了警戒线。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面临高水位的严峻袭击。
  仅茂名、肇庆、清远等三个市,就有195个乡镇人口达315万人受灾,洪水毁坏房屋47万多间,全省经济损失逾30亿元。
  这已是该年第二次洪水泛滥了。6月25日,洪水、海潮和四号热带风暴席卷全省,损失惨重,才过了30天,灾星再次降临,对南粤大地再次进行洗劫。
  连日的山洪暴发,造成化州、阳山等地多处山体滑坡,导致公路切断,果园、良田、房屋被埋,死亡村民20余人。绿油油的2000多亩良田,转眼变成了泥石流堆砌的场所。
  湖南
  古城长沙的历史,将永远记住1994年的6月。
  当南太平洋强劲的暖湿气流猛然冲进江南腹地的时候,6月的天穹被撕裂了,连续6个昼夜,湘江上游暴雨如注,千江交汇,万物遭秧。
  “黄河之水天上来”。6月20日晚,正是龙王港抢险最为激烈的一夜。狂暴的洪魔,残酷地刷新了湘江水位的历史纪录。洪水撕裂防洪堤,通进绿岛,浸过堤垸,吞噬着两岸数万亩良田。
  只一夜工夫,有100多栋村舍在咆哮的湘江水中倒塌,造成数千群众无家可归。浙江
  浙东沿海人民,在1994年8月21日晚,遭到17号台风的袭击。17号台风如虎似狼,向浙东扑来,风力超过了12级,又值天文大潮,导致大风、大雨、大潮三碰头。
  温州的水文资料表明,这次灾害为190年以来未遇的一次大灾害,受灾人口达1100万,倒塌房屋80多万间,冲垮海堤500多公里。
  辽宁
  7月13日,辽宁西部普降暴雨,流经锦州境内的大凌河、小凌河河水猛涨,水流量超过大堤防洪能力近一倍,锦州市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
  沧水横流显本色。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带领军民抗洪,以身殉职。一位新闻战线上的年轻记者杨晔,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黑龙江
  暴雨成灾,洪水横行。地处最北面边陲的黑龙江省连日暴雨,遭受了近百年来历史上最惨重的水灾,有47个县市损失相当严重。
  广西
  地处西南角的广西,有14万公顷作物被洪水冲毁。
  在中国大地,6、7两月是洪水逞豪,人为鱼鳖的两月。时至8月,天一反常态,万里晴空,出现了暴雨之后的暴热。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8月15日发布的第19号汛情旱情通报说:8月份以来,江淮、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持续偏少且持续高温,南方旱情持续发展,全国受旱面积已由8月初的1.7亿亩,发展到2.43亿亩,从川东至长江口一带旱情最为严重。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湖北、陕西严重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
  洪水泛滥,泥石流滚滚而至,大批土地农田被冲刷。
  提起泥石流,人们更是提心吊胆。它可直接吞噬房屋、牲畜,以及水利设施,而且对宝贵的土地资源,是致命的摧残。

  第七章 黄王地外的忧思
  英籍华裔的典范
  文人的忧患意识
  “老土地”的箴言
  历史在诉说


  第七章 黄土地外的忧思
  文人的忧患意识自古有之,只不过有其历史范畴,不同时代的忧患意识,有着各自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传媒和众多文人提到“忧患意识”,如忧国、忧民、忧落后等等,但时下议论最多的是土地。
  英藉华裔的典范
  “不占农民一分田,这是韩素音在解决我们曾祖母刘氏的坟的最真实的想法。”那是1993年6月27日晚上,我采访韩素音(原名周光瑚)的堂弟周光墉先生时的开场白。
  那个普通的夜晚,我驱车到他家时,只有他和夫人林幼筠女士在。周光墉原是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这位年已七旬的老人,是一位严肃而富有学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周老师告诉我,对这件事韩素音十分郑重。本来她正在日内瓦她的住所闭门笔耕,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可一接到信,便立即回到中国。
  “我们的老家在郫县。由于四川芙蓉旅游实业总公司(煤炭部下属单位),要建造‘水泊梁山宫’选址,正好选中了大坟包,埋葬我们曾祖母的那块墓地。”
  周老师稍停片刻后,又说道,“我记得我们的父辈说过,曾祖父在清代是朝廷的一名官员。周家建有一座祠堂,周围的百姓都叫它‘周家祠堂’。我们的曾祖母死后葬在祠堂附近。
  ‘文革,中,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揭开了棺木。那是一副红色棺木,完好无损,里面的衣物、葬品都没有烂。随后将棺木迁到了河边,由于涨水,被洪水冲刷,棺木露在地面。后来把棺木从河边迁到了大坟包。”
  为了把这事解决好,而且要让韩素音满意,县政府的领导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了几种方案。他们认为最佳的方案是,选定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划一亩地,重建一座纪念堂。煤炭部的领导也很慷慨,决定拨一笔专款,用于建纪念堂。他们还煞费苦心,请美工人员设计了几种图案。这些图案,既有文化气息,又有民间特色,典雅古朴,含而不露,美而不俗。
  1993年4月26日,韩素音、周光墉应县政府的邀请回到郫县。“父母官”们十分热情,详细地述说了他们的迁坟计划。随即,又把设计的图案交韩素音审查过目。韩素音一看,觉得不是个滋味,简直让她哭笑不得。
  “不行,不行,这是绝对行不通的。中国人口多,土地少,一座坟占地一亩,还要花费国家那么多钱,没有必要嘛!”韩素音对这一方案,当即提出了否定意见。“这这是经过我们多次研究决定的呀!”县长急忙解释。
  韩素音思前想后,觉得不妥。她诚恳地对县里的同志说:
  “我刚刚为一本专写土地问题的报告文学《啊,国土》作了序。我在呼吁全社会都要爱惜土地,不要乱占浪费土地。为了曾祖母的坟,这样做,恰当吗?”
  “这是县委县政府的决定。这座古墓算是文物,不可随便就把它埋了。如果这样做,我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呀?”县长再三劝说。
  韩素音是个急性子。此时她满脸愁云,心想如何说服他们。平素,她极少吸烟,此刻却向堂弟周光墉要过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随即重申了她的观点。“嘿,我还劝别人不要乱占耕地,你们却给我拨一亩地修祖坟,这叫我怎么说呀?我的意见很明确,不花国家一分钱,不占农民一寸地。”
  韩素音自然有她的想法。在国际上,她已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如果对此事处理不好,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一些人,会抓住这件事作文章,影响不好。他们都清楚,多少年来,这位女作家的心,一直向着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来,她的言谈举止,以至她的作品中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颗活脱脱的中国心。
  周光墉老师,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说,那一天没有谈妥,原因是韩素音不同意占地重建。
  后来,有人提出火化。韩素音赞同,因为她知道,周恩来总理的遗体是火化后把骨灰撒向大地的,可县里的领导觉得不当。有人说把坟迁到外地,对这一方案,县领导仍有顾虑。他们一方面觉得,搞建设占用坟地,得到韩素音支持,也是十分感人的事,如果把坟迁到外县于心不安;还有一个想法,这座坟既是古物,又是名人的祖先,若留在郫县,是郫县人民的光荣,所以,他们思来想去,还是犹豫不决。
  一连几天,韩素音和几位堂兄堂弟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那天晚上,她在周光墉家里踱来踱去,烟抽了一支又一支。
  “好了,好了,深埋,就地深埋!这样既不占用农民一寸土地,又简便。”忽然,韩素音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妙法。
  “深埋,家乡没有这种丧葬习惯,这样做行不行呀?”周光墉有点担心。
  “怎么不行呢?国外早就有这样的习俗,我们曾什么不可以仿照呢?”
  “对罗,你在写周总理的书中,不也写了周总理平坟的事吗?”林幼筠拿起韩素音刚出版的新作《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在空中晃动。“哦,书中你还专门写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大地,撒向全国的情况嘛!”
  翻开书的最后一章,韩素音是这样写的:“哭干了眼泪的邓颖超对治丧委员会说:他的愿望是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河山去;不要竖纪念碑,不要建坟墓,不要刻石碑或塑像,甚至不要在八宝山公墓存放骨灰盒来纪念他。”,“一架飞机把周的骨灰撒向大地。周去世后实际上比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更加强大。”
  是的,周恩来总理不仅自己作出了榜样,而且早在若干年前,他的这一思想就已经灌输给了亲友。1964年,周总理到江南考察,看到横亘数里的坟地,就对当地的干部说,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中国六七亿人口,只有16亿亩耕地,平均一人2.3亩,将来人口越多,人均耕地就会越少,1965年岁末,周总理下了平坟的决心。江苏淮安是周总理的出身地,也是周家祖坟较为集中之处。他对要回老家的侄儿周尔萃说:“你是军人,要带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布置一个特殊任务给你,你要好好执行。这次回去,把家中祖坟平掉,深埋在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把坟地交给生产队集体耕种,坟地上的树木交生产队绿化。办好这件事再过年。”除夕那天,周尔萃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