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说,外地人一提四川,都竖起大拇指说,那里是“天府之国”。其实呢,56万多平方公里的四川,真正最富裕的地区在川西平原。严格说,川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周围的一些县市,总面积不到一万平方公里啊!耕地在急剧减少,如果失去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还名副其实吗?
  两千多年前,蜀太守李冰父子尚知施出良策,凿离堆,开水道,使川西千里沃土,水旱从人。并警示后人:“深淘滩,低作堰,惠泽至今。”如今的一些“父母官”却鼠目寸光,给人一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感觉。
  土地太广袤厚重了!
  相传女娲造人的原料,都是泥土。我们任何人的归宿,也是泥土。珍惜每寸土地,就是珍惜人的生命和人类的未来!
  历史的诉说
  戴世荣,一位忠诚的“土地卫士”。
  一天下午,也就是第五个全国“土地日”的前两天,我忽然想起去找他聊一聊,探访我国土地三次失控的情况。
  他正在忙碌着,准备“土地日”的宣传材料。文件、资料,以及红红绿绿的报纸、书刊,摆满案头。
  我在他对面坐定后,他发话了:“老王,你稍等一等,我改一份‘土地日’的宣传材料,正等着打印呢。”
  “嗯!”
  我会意地点了点头,便坐在一旁静静地观察。戴世荣,身为四川省国土局办公室副主任,专管土地宣传的“大臣“,实际上,他和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宣传上,他是一位行家。自成立省国土局,他就一头扎进了这个“土地庙”。
  年过半百的戴世荣与同龄人不一样,性格刚毅、倔强,无论大小场合,他都在侃谈土地,土地!他的嗓门高,中气足,总是不知疲劳地宣讲土地的管理,土地的命运,土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我心中的老戴,相识几年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他那密匝匝的头发,由黑变黄,由黄变成花白,又由花白变成了灰白,也许这是土地给他的馈赠。
  土地管理是艰辛的。在全省,可以说在全国,一代国土“元老”,仅经历了10年,太多太杂的大事、小事,时代浪潮的冲击,土地官司的纠缠,生活的折腾,给他们镌下了许多难以忘却的记忆!
  “很久不见,又在写什么大作呢?”他放下笔,微靠在木椅上。
  “没写啥,最近有个打算,许多关心土地的‘土地卫士,和文友,一直鼓励我,再写国土。去年想提笔,有同志劝我,不是时候,许多问题闹不清楚。我听了,没动笔,我想现在时机到了。”
  “对!写,应该写。我一千个支持,需要我们做点什么,就直说!”他稍加思索后,随即又说:“明明白白我的心。过去糊涂,今朝明白。上面明白,我也明白。中央对土地的态度,对几年的恩与怨,功与过,都有了个底。”
  “该如何去理解近几年在土地管理中冒出来的案件和纠纷呢?”我打断了他的话。
  “成绩要写,问题也应该写,光歌功颂德是引不起大家的兴趣的。这一场土地争夺战,教训深刻啊!应该猛击一掌,让几代人都不要忘记。诚然,唉”他似乎有啥心事,刹住了话题。我耐心地等待了一阵,他又漫不经心地往下说:“要讲真话。作为一个人,我没啥追求,就是讨个实情,不能昧着良心去讨好别人。老王啊,可讲真话难啊!我曾和新华社一位记者,合写过一份‘内参’,向中央反映土地第三次失控的情况,作了如实反映,结果至今还有人不理解我,耿耿于怀。我为了啥呀?一不图当官,二不图晋级,就是为了求个真理,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黄色的笔记本,哗哗啦啦地一边翻,一边说。
  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教训很多,也十分深刻。多少年来,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最早是建委管,后来由农牧部门管,城建部门也在管,再往后是三家合管,实际上谁也管不好,占一块,荒一块,浪费一块,无人问津。这是土地管理的历史沿革。
  他扳动指头,如同在数万人的广场上演说:我国多少年来,在农村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格局。农民手握锄头、刀把这些简单的工具,进行着世代相传的简单劳作,无需对外界,对市场有更大的求索,便可养家糊口,繁衍生息。这就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也是小农经济的弱点。它像一根绳索,把几亿勤劳、富有创造力的农民,紧紧地系在黄土地上。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浪潮从城市转向农村,长期沉闷的“农二哥”醒悟了。在广大农村,突然兴起了一场工业变革,农民大办乡镇企业,学着城里人,部分农民当上了工人。
  这一波澜壮阔的浪潮涌来,很快在偏僻的山乡、小镇,建起了一个个小工厂,搞食品,造机器,冲向市场。
  这无疑是件大好事!
  然而这又是一件对土地强占、浪费的一次大冲击。
  “土地是我们自己的,占点、用点,天塌不下来。”这是一些人的想法、做法。一个全国性的占用耕地的严峻事实产生了。
  接着,他又翻开笔记本,告诉我一串惊人的数字。
  从全国来说,占用耕地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六五”期间,农村掀起一股占地盖房热,每年违法占地建房案件200万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700万亩。
  “七五”期间,干部违法占地建私房,每年违法案件在10万件以上,平均每年减少耕地400万亩。
  “八五”期间,兴建“开发区热”,出现了占用耕地的第三次高潮。特别是1949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071万亩,如果减去同期开发复耕的面积,净减597万亩。
  在我国历史上,这一年耕地锐减达到了高峰。这个数字发布后,警钟轰然鸣响,引起国人对耕地保护的高度重视。
  我国耕地年年急剧减少,可长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造成人均占有面积越来越少。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人均占有耕地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变动的情况大致是:汉代人均占有耕地13.8亩,隋代42.2亩,唐代27亩,明代11.5亩,清代2.3亩,1949年2.7亩,1993年不足1.3亩。
  前二次全国性的土地失控,完全是人为的,也是违法的。
  不知从何处刮起一股邪风,那些富有自私心和小农经济特征的地、县、乡的干部,在“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意识的熏陶下,掀起了一场违法占地建私房的鏖战。
  那场具有毁灭性的举动,从东到西,从南向北,在一些中小城市和乡镇延续了两三年之久。
  我多次外出采访,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在城外、路边、镇旁,一个个矮小的土围子,如雨后的毒麻散一般从地下冒了出来。他们互相攀比,你占一分地,我比你的官儿大必须要占二分三分;你占半亩,我比你的资格老,千方百计要占一亩两亩。一片片好地,一块块良田,被那些“自私鬼”吞食了。
  可以说,他们对土地母亲犯下了滔天大罪,应该对那伙人进行声讨!
  第二次土地失控,四川又是重灾区。那些典型中的典型,被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官街”、“华尔街”、“总统府”在合江、石柱、平昌、开县等地,至今还留下历史的见证。
  历史不会重复。但侵占土地、浪费土地的历史,却演了一次又一次。
  第一次失控,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发展乡镇企业,有人辩解:浪费点,可以理解。第二次,是那伙头上戴着乌纱帽的基层干部自私自利,蚕食土地,应该受到指责。第三次土地失控的扮演者,既非农民,也非基层干部,按群众的语言表述,纯属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没有依法行政,大搞“开发区”而引起抢占土地,撂荒浪费。
  对耕地的质量问题,过去人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耕地面积一增一减之间,存在产粮水平的亏减,也就是说耕地质量上的亏空。生田和熟田,不是一回事。我们常说的“占一补一”,或“用一造一”,有人以为这样可以补偿耕地的赤字。其实未必。用新增耕地,来补偿同量占用的熟土好地,表面上平衡了,实际上是达不到的,埋藏着一个“隐性减量”。
  讲到这里,老戴嘘了一口长气,心情沉重,如负千钧。他沉痛地说:“教训深刻呀!”
  结束时,老戴告诉我:“刚才国家土地管理局打来紧急电话,通知有两点:一是今年下半年,中央要对全国的耕地进行一次大清理,清查非农业用地、越权批地、多头批地的问题;二是,今春以来全国清查耕地撂荒,要求5月31日前报北京,可现在还有许多省没有报,要追究责任。”
  今天,我们谈得很投机,天南地北,无不是围着土地这个根,魂牵梦绕!

  第八章
  『亡羊补牢,未为迟
  土之不存,国将焉附也』
  亡羊补牢
  猛“药”除沉疴
  终于唱起了“主题歌”

  第八章“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不过,许多事由于平素不“补牢”而“亡羊”,结果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事前不主动“补牢”,采取防范措施呢?
  土地失控,造成大量耕地闲置。现在复耕,“补牢”,修复羊圈,可损失的粮食是难以挽回的。农业根植于土地,然而土地一波三折,命运不佳。圈地撂荒复耕。如此折腾,三四个春秋消逝了。农民说:“荒芜一春,三年扯不抻”。
  如今,只好硬着头皮“补牢”,究竟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呢?群众拭目以待!
  土之不存
  国将焉附
  那是共产党诞辰73周年的日子(1994年),普天同庆,大喜大乐。这一年,会议特少,且出现一种新的形式,用娱乐和歌声,庆祝共产党的生日,似乎更贴近时代,群众喜闻乐见!
  在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