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有人嗅到土地买卖中油水大,贪婪的眼睛便死死盯着不放,千方百计伸手,扰乱市场的正常交易。无论在大城市,或中小城市,买卖房屋,或出租房屋,这些异彩纷呈的交易中,都包含了其土地的买卖和出租。只讲房屋而不论土地,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隐形市场”。这是一个往往被人忽视了的漏洞。
  应该看到,房地产交易中隐藏着土地的交易;出租房屋连同出租土地使用权,都隐藏着土地的交易。这些表现形式很多。如开发区土地资产流失;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股份化改造中的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在建立正常的土地市场中,危害最大的是土地“隐形市场”。对于这一点,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邹玉川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造成土地资产大量流失,在自发交易中,地租流向颠倒。交易的土地使用权本来是土地使用者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但是在交易中本应归国家的地租几乎全部落入土地使用者---单位和个人的腰包,给土地所有者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二是影响了城镇土地统一管理和规划;三是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四是诱发了土地投机,滋生了一些炒买炒卖土地的不法分子;五是制约城市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使城市建设和开发只有投入,没有回收。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土地收益在体外循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土地市场上存在的诸多弊端,与国情有关,也与体制有关。目前,我国土地市场,其价格形式、产权主体、行政管理,包括土地所有权,都呈现一种“双轨”形态。即是体制双轨、产权主体双轨、行政管理双轨、土地所有权双轨。
  可以这样说,土地市场的畸形发展,实际上是计划与市场、部门与部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农民在土地变革、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的一种利益磨合与碰撞的反映。
  给土地上“户口”
  人有户口,地也要有“户口”,地的“户口”叫地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人头有户籍。自从你出生那天起,你的性别、生日,长大了是什么职业、家住何方等等,在户籍簿上,记录得一清二楚。这些工作必须人管理,因此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户籍管理队伍。
  然而,对土地却心中无数。说来是笑话,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对耕地面积总数,至今难报出一个确切数字。
  过去,由于土地没有“户口”,所以历来对土地的概念是迷糊的,哪块地好,哪块地瘦,哪块地多大,哪块地的价格如何都是一本糊涂帐。那时,没有把土地放在眼里,“地大物博”的说法,麻痹了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宝贵的土地资源任人宰割,随随便便切一块,废一块,没关系,在人们的眼里,地踩在脚下,是卑贱的,“上户口”不值啊!
  倘若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由于土地管理混乱,权属混乱,中断了地籍管理,随之而来的是使人烦恼的纠葛。个人与集体,这个单位与那个单位,甲地与乙地,争争夺夺,吵吵嚷嚷,成了冤家。这是常有的事。
  在素有“东方莫斯科”美称的哈尔滨市,一所学校和一家工厂为土地扯皮,闹得冤冤不解。在50年代,学院将无偿划拨的一块土地,自愿借给了一家工厂。那时,由于土地在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上没有地位,也没有人“斤斤计较”。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兴起,土地使用权被注入价值,学校突然醒悟,觉得亏了,决定收回土地,而工厂却不愿偿还,你争我夺,诱发出一场说不清的纷争。随后,只好诉诸法律,原告与被告,在法庭上怒目相视。“亲家”变成了“冤家”,朋友变成了“死对头”。
  在首都,有一机关,60年代建办公楼时,国家无偿划拨一块地,待建好楼房,亦属一般房屋。殊不知,天长地久,这块地变成了“风水宝地”,价值猛增,清水衙门竟变成黄金地段,该机关靠出租门面而变成了一方富甲,本应国家收入的巨款,流入了机关,流入了职工的私囊。这几年,根据政策清理“隐形市场”,土地管理部门要收取土地税,那机关却以权代法,以权压人,闹得四邻不安。
  这样的纠纷,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在华夏这块国土上,岂止一起两起呢?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土地管理、地籍管理是形势所迫。通过地籍详查,查清土地权属和利用情况,明确土地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解决和避免大量的土地纠纷。这也是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这一切,盖因我们的土地尚缺少一本眉目清楚的“户口簿”地籍。
  在一次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上,笔者走访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克伟同志。这位土地管理专家,通晓土地的宏观走向和微观的困惑。他对笔者谈起了我国地籍管理的发展与现状。他说,我国新时期的地籍管理工作是80年代初起步的。
  回顾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10年的历程,地籍工作大体经历了试点总结、全面开展两个阶段。1986年,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地籍工作会议上,提出“不仅要查清土地权属,也要查清城市和村镇内部的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土地评等级不仅要考虑自然的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因素。”这些认识还是初步的、肤浅的。尔后,中国大地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度的进一步加大,外资的滚滚而来,城市建设的大步前进,等等,通过这些实践和社会的变革,认识的提高,逐步形成和确立了我国地籍管理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定级估价、土地统计和地籍信息资料管理五大内容为主且相互联系的管理体系。
  马副局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地籍管理的历史经过。其实,地籍管理在国外,是长远而系统的,科学而规范,细致而有规章。
  我记得土地学专家徐杰在一次闲聊中,谈到国外的地籍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不久前,他到德国考察过。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先进发达国家,一百年前就开始了地籍管理工作。德国在1872年普鲁士时期就颁布了《土地登记规则》,开始了土地法律登记,实际上就是产权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不动产越来越多地与各种经济活动发生密切联系。
  1900年,德国再次颁发了《帝国土地登记规则》,以产权登记为主要特征的土地登记普遍拉开,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登记内容,发展到现在的诸多名目的地籍的法律登记,实现了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
  老徐还告诉我,在研究土地管理上,我国目前正在实验,准备将德国的地籍管理引向我国的一些地区试点。
  在我国,地籍管理和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晚一百余年,给土地上“户口”是近几年才时兴的。在全国还专门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机构,叫什么“地籍处”或“地籍科”,并专门培训了一批管理地籍的人才。这支队伍,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进行了详查、测算、登记、建立档案,开展了“一条龙”的基础劳作。给土地上“户口”是件难事。笔者从全国地籍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为给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报上“户口”,国家土地管理部门集中了上百万参加者,耗资10余亿元,历时10载,用航空遥感技术加脚步丈量方法,对我国国土利用状况进行详查、登记发证、定级评估、统计和搜集信息资料、“户口”档案管理等工作。无疑,这是一项庞大的地籍管理系统工程。
  目前,这项庞大的工程尚未完成,但已取得显赫的成绩。截至1993年岁末,全国需要进行土地详查的2843个县级行政单位,已有2829个完成或即将完成详查任务;城镇地籍调查面积已完成9300平方公里,占61%;已有50%的国有土地使用者持有了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建筑用地使用证发放了1.02亿余本;为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和企业股份制改组、兼并、破产等服务的宗地评估工作已全面拉开。
  不久前,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司的领导传出信息,按目前我国土地详查工作的进展,1996年内我国耕地总面积的可靠数字,即可有个准确“说法”。
  一个新行当:土地估价
  当今世界,商场如战场。产品竞争,人才竞争,消费竞争无不达到白热化程度。在竞争中,要决断谁胜谁负,人们总是利用价值、价格和利润来衡量。
  随着商战的崛起,炒邮花、炒股票、炒地皮火爆爆地如痴如狂。热浪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炒地皮”。最早从港澳,从沿海兴起,尔后,南风渐至,拂面而来,呼呼啦啦,炒遍了神州,炒焦了黄土地。
  地皮越炒越昂,3万元一亩,炒来炒去,又翻十倍百倍,炒到三五百万,更有甚者,在深圳,一平方米的地价盘升到490万元。倏忽之间,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便冒了出来。一时间,“炒地皮”炒红了眼睛,炒乱了人心。随之涌现出一种说法:“种地不如卖地”,“当官不如炒地皮。”
  一双皮鞋多少钱,一件衣服多少钱?在交易之前,早就有人定好了价。但“这块地”值多少钱,又有几个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呢?现在土地转让、土地入股、土地抵押,都需要个实价。因此,土地市场的呼唤,呼出了一个新行当土地估价。随着土地估价这个行业的诞生,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土地估价师”也就应运而生了。
  常言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行业,在祖国的西南角率先兴起。1992年4月,在“天府之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估价机构:四川省土地有偿使用地价事务所,旋即培养出一批“土地估价师”。
  给土地“估价”谈何容易?这是个绝活,难活,不像给针头麻线标价那么轻松。笔者喜欢猎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