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生产风险基金”,补贴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这个基金会没有失信于民,几年内已拿出400多万元补偿农民。市里考虑得周到,可以说,对农民体贴入微。农民进城,市民一百个欢喜。对农产品的收购,不打白条子,那是最起码的。买农民的生猪、牛奶必须付现金,且有明文规定。高档商品可以进入超级市场;农民进城卖菜、卖水果,也设有漂亮的摊位,而且定人定位,发有专卖卡片,不收一分钱的管理费。农民竖起大拇指赞口不绝:“城里人视乡下人为朋友,阿拉干得更有劲!”
  “咬定农业不放松!”新疆自治区党委代理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王乐泉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农民的儿子,当过社长。当“官”不离土,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依旧恋着农业,主管农业,对土地仍然情有独钟。
  他用农民那种朴实的语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新疆的土地面积全国之最,人均占有面积也最多。可提起农业,最为忧虑的仍是土地许多人不惜以牺性耕地为代价,牺牲农民的切身利益,占用大量的耕地,致使粮棉产量减少。”
  王乐泉谈到这里,眼圈都红了,脸上的忧郁显得更加深沉。
  头发花白的孙浮凌副主席成天都很忙。在1994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发表了成熟的意见,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4月份,他又奔赴农村,西行陕西,南下江苏,跑田埂,钻农舍,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着实考察了他们种地的难处与艰辛。
  回到京城,他立即着手写提案,把农民反映的农村种植效益低、农民不愿种庄稼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协常委会上正式提了出来。
  他和记者见面时第一个问题就提到了农业。他严肃地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粮食是根本问题,农业是重中之重。”
  孙老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农业,始终把农业当作一件大事情给予关注。他说,依我看,农业不是一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5年把粮食增加到一万亿斤的事,至少到2010年农业都是重中之重。
  谙熟经济的孙老,如同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博大精深的理论,讲得津津有味。
  在理论上,孙老是有其独到见解的。他说,我建议应该像开发工业小区一样来开发土地,可以把荒地划出来出租使用权50年到70年,收入的钱,有计划地用于搞农田基本建设,这样可以省去国家的开支,又增加了可耕地的面积,同时,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占用,减少土地浪费。我们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同样也应该把节约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两会期间,会上、会下,代表们、委员们张口闭口无不议论一个“粮”字、一个“菜”字。
  政协委员沈桂芳把一份专家建议带到了农林界小组讨论会上。这份材料上面,密密匝匝地写着几位农业专家给中央领导的重要意见。
  1995年3月5日下午,北京西郊宾馆综合楼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坐满了政协农林界的委员。他们围着《政府工作报告》谈及的热点、难点问题,竞献诤言良策,最后聚焦到一点,就是如何大力发展农业,如何保证让“米袋子”丰盈起来。
  正在激烈的争论中,沈桂芳接过话题。这位刚卸下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研究员,拿出了该院教授梅方权写的一份题为《粮食生产需作战略性调整》的建议。
  沈桂芳委员对这份建议作了这样的解释。她说我国到2000年人口将猛增到13亿,要能吃饱饭,粮食就必须进行结构改革。梅教授在建议中指出,我国将来粮食的增产幅度大,实际上大部分属于饲料。如何达到增产这个目标呢?当然有各种方法和思路。但是最迫切的是要作战略性调整,即从现在的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三元结构”,尽快实施“三元结构工程”。
  代表和委员们非常理解。过去,我国人畜不分的粮食生产结构,对我们这样一个耕地匮乏、粮食短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有效增长和粮食综合效益的提高。所以,粮食生产亟待作战略性调整,“三元结构工程”势在必行,而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将会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总体生产能力。
  在会上,安徽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成荃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全国粮食输出量第一的安徽已采纳了实施“三元结构工程”的建议。会后不久,该省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上,这项工程已经进入了省委的红头文件中:
  “大力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从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工程’。”
  人们难以忘怀的1995年,是中华民族的农业观念大转变的一年,也是全国上下齐心大造舆论的一年。
  历史,刚刚翻开新的一页。全国上下一遍呼声:农业、农民、粮食喊得震天响!
  1995年,一个崭新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确立;3月18日,“两会”在“咬定农业不放松”的口号声中结束。
  接着,在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加强农业各项决策,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至3月底,江泽民总书记风尘仆仆踏上了南行路---江苏、广东等省,实地考察农业。
  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统一认识,狠抓落实》,强调全党全国大抓农业的意义和它的艰巨性。“我们应当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看待农业问题。只有夺取农业丰收、丰富‘米袋子’、‘菜篮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满足社会需求,保持社会稳定。”
  靠中国农民养活中国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尽管社会纷繁复杂,但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一切有信仰的人,都依然相信真理,相信曾为中华民族谋利益,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地为12亿人民奔波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当人民生活艰难,或没有粮吃,或碰到灾难,或祸水袭来时,共产党总是想到人民群众。那朴实、庄严,曾经为居民奉献过的“国营”粮店,是群众向往的地方;当人们被假冒伪劣产品陷害而伤透了脑筋时,总想到去“国营”商店买到真品;当人们受到歹徒欺凌、侮辱时,就想到了头戴五星、国徽的人民警察这是一种信赖,这表明人心是向着共产党的(当然这个党不包括那些贪污分子、腐败分子和以权谋私的利己主义者)。
  粮食,正在困扰着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人民群众把这一重大的求生欲望,重重地压在共产党的身上,压在农民的身上。
  历史的经验证实,要养活12亿人,靠西方行不通,靠盟友难以奏效,只有靠自己,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具体点讲就是只有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养活中国12亿人,舍它,别无选择!
  在“八五”向“九五”计划转折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即《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镶进了这样的文字,“必须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粮食增产”。
  很清楚,“得力措施”就是“要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
  1995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食会粮议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阐述发展农业存在四个方面的机遇:种子遗传学、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及教育、国际性农业贸易。这四大机遇中,他们认为,有效利用和保护现有耕地、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资源,是提高全球粮食产量的重要前提。
  机遇,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占有绝对优势,问题在于如何清醒头脑,把握机遇,不要懵懵懂懂,践踏耕地,伤害农民。
  诚然,把住机遇,不是几句狂言戏语就能奏效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人的行为。全党、全国重视农业,关注农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1994至1995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全党上下,完成了思想的“交接班”。这个时期,旨在扭转人们的思想,树立一种重农为农兴农的观念。
  人们再次回头,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局限,以及农业投入不足的种种弱点。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农业投入不足,后劲不大。如果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协调比例来衡量,必须把农业投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在一起考虑,特别是应该从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的关系来考察。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比例,应该为1.2.5。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业增长速度为4%,工业增长为20%以上,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6,显然失去了平衡。
  对此问题,目前中央采取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控制工业增长速度过猛的同时,增加农业投入。1995年,农业投入的安排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24%,其中非经营性投资比上年增长25.9%,在新增的非经营性投资中,农业和农用工业占到40%,这应该说是很大的倾斜。与此同时,在农行的支农措施中,最醒目的要数信贷投入的增长,贷款规模达到570亿元,优先支持“米袋子”和“菜篮子”,保证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
  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不仅中国人不能掉以轻心,外国的学者、专家也十分关注。
  当然,这里有个如何正确估价目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和我们的困难的问题,倘若夸大了困难,把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