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集注-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 言 

     问:世界有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乎?曰:唯唯,尚否。辜较论之:古往今 
来,固无世无学林拔萃之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其人不言,言必有中。或一言兴邦(《论语·子路》), 
或格物致知 (《礼记·大学》),或兴观群怨(《论语·阳货》),或循循 
诱人(《论语·子罕》)。发为文章,辑为语录。诚有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 
所谓“经典”者,——经,常也(《广雅·释诂》);典,常也(《尔雅·释 
诂》),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 (《说文》)。——殆谓此也。然以今之唯 
物辩证法观之,固无世无学林拔萃之人,而亦无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谓 
其所有言行放之四海而皆可合,律以万古而无不同,字字句句是真理,世世 
代代要照办,其然,岂其然乎? 
     问:吾国孔、盂之书如何?曰:大哉!固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书也而有斯疾也!虽其人称为圣贤,其书尊为经典,而时人已有讥其道之 
不行者,后世更有问之刺之者;非好事者为之,其人其书实有瑕疵可指者。 
而自其大体观之,具体言之,孔、孟之言诚有不可毁者在焉。“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仁 
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生而为人,而不重人、不爱人,可谓仁者乎?天地间人为贵之说,盖孔、孟 
为首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两千馀年 
前早有此民本思想,光辉闪耀,万古不灭。“言则世为天下法”(《礼记·中 
庸》),不谓之悬诸日月而不刊,可乎?质言之:孔、孟为吾国传统思想文 
化最重要之代表,其人自有其不朽处,其书自有其光辉在。欲了解、研究中 
国文化吏、哲学思想史乃至教育史、文学史,孔、孟之书面不可不读者也。 
     问:孔、孟去古未远而距今已遥,古今言殊,今人何由明之?曰:今人 
读孔、孟之书,时贤之注可资参考,而前修之注亦不可不读。南宋朱熹所撰 
 《集注》(原名《四书章句集注》),用力颇勤,如张之洞《劝学内篇》所 
说,有为其他注家所不及,大可一读。 
     问:其详可得闻乎?曰:试略言之。四书,即《大学》、《中庸》(均 
取自 《札记》)、《论语》、《孟子》,合四书而注之,始于朱熹(1130— 
—1200)。探其用意,盖以为曾参著《大学》,子思著《中庸》,孔子经由 
曾参、子思而传至孟子,儒家道统于是乎在。孔子弟子三千,“而曾氏之传 
独得其宗” 《大学章句序》)。《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 
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章句》)。朱子私淑程子,又引 
程子云:“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 
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论语孟子法》)又云:“程氏两夫子出,而 
有以接乎孟氏之传。” (《大学章句序》)程氏之后。舍我其谁?朱予以儒 
家道统继承人自命,瘁心力而注四书成,儒家道统有所承,而程朱理学亦大 
明于世。其书可读,不惟可藉以读孔、孟之书。且可资以明程朱之理。南宋 
绍熙元年 (1190年)首次刊印此书 (见朱子《书临漳所刊四子后》一文), 
迄今近八百年。元延祐后六百年间,科举奉为圭桌,士子用作金砖。丙午之 
乱及其后十年浩劫,大革文化命,孔、孟、朱子之书皆无从读,故后生青年 
鲜有知晓孔、孟之真面目者;于朱子,则仅闻其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一语而已。 

… 页面 2…

     问:是间接知之也。然则此语亦所谓悬诸日月而不刊者耶?曰:唯唯, 
否否。朱子有朱子之弊。“读其书者,要当于大义微言求其根本。”四库馆 
臣已言之矣。论其大义微言,亦当自具限力,此则无烦赘言者。 
     问:世有所谓版本之学。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以何本为佳?曰: 
鄙意 《四部备要》本可读,惜无新式标点,青年后生恐不易读耳。其书错讹 
甚少,故云可读。近年有新式标点本问世,青年读者颇得便利,惜未精校, 
错讹甚多,反不如 《四部备要》本之可靠耳。戍慨然有感于此,值今国家升 
平,文化研究、古籍整理蔚然成风之盛世,奉命校理此书,并改造旧行版式, 
奉献读者。四书五经旧注,历来繁体直排 (近年岳麓书社有简体直排本《四 
书集注》)。今将朱子此书改为简体横排,并将经与注逐段分排,以利诵读, 
于青年读者或不无神益。犹有须作说明者,谨述如次:一,除数码外,不曾 
阑入一字。 
     二,原书注释,光形、音,后义训。今则代为改编,大体依原文字句先 
后为次序,形音义并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句,原书先说 
音:“愠,纡问反。”然后释义:“温,含怒意。”今则合作:“愠:纡问 
反,含怒意。”如此,则“愠”字不必重出,减去一字矣。 
     三,原书注释自有其语脉文理,有不可割裂、未便加入数码者。故有大 
段注释出之,庶免卤莽灭裂之病。 
     四,原书章与章、音与义之间,隔之以圆圈;注释临末转入发挥,亦有 
用圆圈与上文区别者。今则一概不用。原书 《论语集注》分十卷,《孟子集 
注》分七卷。卷次于今无甚意义,今只存篇目,不再分卷。 
     五,朱子之书虽曾熟读,今为点校仍费踌躇。点校以《四部备要》本为 
底本,曾参考国内数种版本 (中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本),均有取舍而未 
出校。同者咸宜同,异者或当异。倘能为读者诸君提供一可靠无误或讹误最 
少之读本,于愿足矣! 
     六,少数几章分段,或因原文校长,分段可减少读者翻书索注之劳,或 
依注而分,不分不足以明节次。改版事毕,爱书数句于前。然乎否乎,姑尝 
试之。知我罪我,既不能起孔、孟,朱子诸贤于地下而质之,惟恭候当代读 
者与专家之批判而已。戍也鲁,闻过则喜矣! 

                                   陈戍国一九八六年八月三十日深夜于长沙 

… 页面 3…

四书集注 

… 页面 4…

大学章句 

… 页面 5…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 
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 
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 
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 
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 
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 
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 
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 
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 
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 
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 
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 
支流馀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 
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 
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 
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 
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 
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 
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痼, 
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 
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 
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 
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 
窃附已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 
成俗之意、学者修已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已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 页面 6…

                                       大学章句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 
      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 
      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