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斗鸾-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之处,而朱翰这又正忙着国婚,已许久不曾上门,也不曾给她来过信了,她正是无聊的时候,听八卦就成了难得的消遣。

据说章敬去杭州上任时,沈氏是不肯跟着去的,只说不放心皇帝,也不放心留在京中的儿女,章敬明说这是圣旨,她还不信,最后她是被灌了一碗药,昏睡着被人用马车送到码头,然后被送上船的。章敬走水路赴任,倒是不用担心她醒来后闹腾,还能折返京城。他们这一去,转眼已经有大半月了,倒是安静得很,也不曾听说有什么坏消息传来。

沈氏这一去,沈家父女就失了主心骨,开始还有些不敢相信传言,坐了车悄悄到安国侯府大门前张望,叫门房的人认出来,报给袁氏知道。当时喜姨娘还在,也不顾自己正坐着月子,直命家人打出门来,将他们赶走。

后来喜姨娘离开了,他们得了消息,又再上门去,由沈昭容出面找元凤说话,只当是表姐妹们联络感情。元凤没理会,心里只记着自己差一点因为这个表妹丢了好好的亲事,命人给了他们二十两银子四匹布,就当来打秋风的穷亲戚一般打发了。门房上还拿这个当作自家大小姐善良仁慈的例子到处宣扬,沈家父女气得直吐血,却也无计可施。

朝中如今再无人说起沈家女入宫为妃之事,而随着国婚的临近,李家、石家与张家都在准备女儿入宫之事,家中管事出入各大街小巷替三位贵主儿采买嫁妆,连陪嫁的侍女的行头都精心备就。每日里小道消息满天飞,不是这家买了什么精致珍贵的首饰,就是那家得了花样少见的珍贵衣料,沈昭容总是忍不住派下人到市面上打听这些,听完了,心里就象猫爪子挠过似的,再想想自己个儿的处境,心情越发坏了。

可是心情再坏,她也想不出办法来。现在皇帝完全不派人去看他们了,连原先按月送来的银米,也都断了供给,他们只能靠那一千两的老底吃喝,原本还很宽裕的日子开始有些窘迫了。

那些曾经因为他们与皇帝的亲戚关系高看他们一眼的达官贵人,如今连眼角都不瞥他们一下,甚至还有一个暴发的小官和一家商户,跑来向沈儒平提亲,前者想给自家不成材的儿子求娶沈昭容,后者想将守寡的妹子嫁给沈儒平做续弦,气得沈昭容命人直接将人赶出去。那两家人自觉失了脸面,在沈家门前吵嚷一番,惹得无数人围观。可饶是如此,皇宫方面也没有任何反应。沈昭容的心都凉了,总算开始明白,皇帝大概是真的没打算纳她为妃,心中更加嫉恨,几乎忍不住要诅咒那几位有幸入宫为后为妃的姑娘一番。

转眼,时间就来到了十月,秋高气爽,京城里的人已经换上了薄薄的棉袄儿。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桩皇帝大婚,在初十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第五十九章 暗涌

说是国婚,其实明鸾是看不到的。那一日大半个京城都戒严了,皇城前那一大片地儿,各处部衙官署,以及从皇宫通向李家的沿路大道,全都清了道,有专人洒水清扫,布置围幔,每隔十尺就有一名禁卫军把守着,可以说是水泄不通。

所谓皇帝大婚,老百姓在路旁欢乐围观这种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老百姓们要乐呵,也只是在外城,内城里连闲杂人等都不许放进去,内城门从三天前就开始加强了警戒。毕竟,虽然冯家的党羽大部分都落网了,忠于建文帝的人似乎也清除殆尽了,但传闻中冯家还有一个儿子带着手下潜逃在外,连建文帝本人也“下落”不明,为了确保国婚平安举行,上至燕王,下至禁卫军中的小兵,都不敢掉以轻心。

明鸾作为侯府千金,家住内城,还跟皇帝是亲戚,却也同样没有参加婚礼的资格,无他,只因为她还在孝期中。南乡侯府上下也就只有章寂是可以无须顾虑身上有服而前去参加婚礼的,但依照规矩,若他真去了,只怕就得在露天里站到天黑,才能撑完全场仪式。以他这年纪,这身体,再加上这寒风凛凛的天气,哪里受得住?因此皇帝特地开恩,免了他的义务,章寂也就乐得在家里享清静,只是心里总觉得痒痒的,想知道皇帝大婚的情形,却又没法派人去打听。

皇帝同样也免了几个年纪大的老勋贵和老臣们的义务,前者倒罢了,乐得在家享福,后面那几位却死活不愿意,说是一定要看着皇帝大婚,才能安心,若皇帝不让他们参加,就是嫌弃他们了。皇帝无法,唯有由得他们去了,只是吩咐内侍时时照看着,添衣送茶。

宗室中还有几位年纪不小的藩王们,在建文朝时受了大罪,如今这侄孙儿上位,虽然待他们还客气,但始终不提让他们就藩的事,也不提他们藩地里的官员任命权、开矿权、盐铁专卖权之类的事宜。他们细心一想,皇帝之父悼仁太子生前就是倡议削藩的,心里也就有数,这藩地里的大权只怕是回不来了,但瞧着小皇帝为人比建文厚道,并不苛待他们,也放宽了心。若不是还有个厉害的燕王在旁镇着,让他们不敢造次,只怕他们早就向皇帝讨情去了,如今只得暂时安份待着。皇帝大婚,乃是难得的拍马屁机会,即便皇帝下旨让他们别受那罪去,他们也不愿意,纷纷拖着妻儿穿起全套大礼服撑场面去了,也是想让皇帝瞧瞧,他们有多么家大业大,子孙又是多么繁茂,又多么的知礼懂规矩。若是皇帝能够因此看得上他们家的孩子,赏个爵位,赐个官职,给些好处,那就是意外之喜了。为了这个,别说是十月的天,就算是正月的寒风,他们也能忍下来。

于是,在一整天加一整夜的国婚仪式结束后,京城中上至宗室藩王,当朝老臣,下至禁卫军士卒、宫廷内侍以及官宦人家跟车出门的长随小厮们,无论是皇城里的大空地中傻站一日的,还是在皇城外的角落里傻等一日的,十个里有八个都感染了风寒,京中的大夫一时间炙手可热,好几种治风寒的药材都断了货,需要紧急从京外调运。

这事儿本来与章家没什么关系,但章家两侯府现如今有两位病人一位孕妇:章寂、林氏与袁氏,三人都需要吃药补身体,京中药铺的某些药材紧俏,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还好给他们看诊的大夫十分机灵,果断地换上了其他有同等功效的药材,才让这次危机安然度过了,但这个小小的风波倒是让明鸾对京里的最新八卦消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她又想念朱翰之了,以前有什么事想知道的,只要唤了他来,就能打听到消息,可自从皇帝准备大婚以来,她只匆匆见过朱翰之两面,每次都不足半个时辰,她得了消息从自己院子里跑去前厅或是正院见他,还要花上将近一刻钟呢。更别说见面时还有章寂等人在旁,她压根儿就没得到机会与他私下说话,虽然明知道这才是现下这个年代常见的情形,但她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好象少了点什么。如今国婚总算结束了,朱翰之总能腾出空来跟她见面了吧?如果不是她被母亲陈氏管事严,轻易出不得门,又知道朱翰之没空闲在家里,她早跑去找人了。

但让她失望的是,皇帝大婚结束后,朝廷并不是马上就能闲下来了。大婚也就意味着成|人,皇帝婚后要正式开始处理朝政,不再像以前那样,由燕王与一众老臣帮着料理。这个过程费时极长,朝廷中又是一番忙乱。朱翰之也不知是不是也领了差事,每日里仍旧忙个不停,已经派人通过王宽给明鸾送了信来,说暂时还未有空过府瞧她。明鸾心里有些沮丧,但也知道自己对此无可奈何。

燕王一派对于皇帝亲政一事倒是喜闻乐见的,还十分爽快地让出了权柄,又将一应事宜交待得清清楚楚,似乎完全不见私心。老臣一派见此都忍不住在心里嘀咕,难道以前真的想错了?燕王其实是个忠于皇室的好叔叔,一心要帮侄儿夺回皇位,没有半点私欲?不过他们哪怕对燕王暂且放下了心,也不可能安心将政事完全交给皇帝定夺的。对他们而言,皇帝还是个少年人呢,没经过完整的帝王教育,又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只怕连学问都有不足,还耳根子软容易受母族影响,若连他们这些老人也将责任抛开了,谁来看着皇帝,不让他犯错?横竖皇帝还年轻,慢慢看着学起来就是了,朝政什么的,就由他们暂时掌着吧。

皇帝对此没有吭声。婚后他看着气色还好,但似乎心情不算太妙,对朝政之事总有些心不在焉。据宫里传出来的消息,他在女色上的兴趣似乎不大,大婚以来,也就是在皇后那里待的时间长些,两位后入宫的妃嫔都只得过一两次宠幸。即使是皇后,皇帝一般也只是陪她吃饭聊家常什么的,晚上却是回自己寝宫睡的多,顶多三五天在皇后那里留宿一回罢了。

这些传闻起初还只在宫里流传,但随着皇后与两名妃子的娘家人先后入宫请安,外头的朝臣也都听说了风声,开始觉得不妥。皇帝立后选妃,是为了延绵子嗣,如果总是不宠幸后宫,哪里来的子嗣?

他们开始从各种渠道打听皇帝的情形,比如皇帝可是身体有什么不适啦,皇后和两位妃子是否不中他的意啦,是否有失礼、违礼之处啦……打听的结果却是一切如常。皇帝对皇后很是敬重,说话商量事都很和气,对两名妃子倒是冷淡些,但也没有恼她们的意思,只是见了她们,并没有多少喜色,若有哪个妃子暗示他晚上去找她们,他就随口打发了,并不肯应下。

朝臣们又开始猜测,兴许是这两名妃子不大中皇帝的意,才会受了冷待。也有人猜测皇帝对皇后更亲近,也许是为了尽早诞下嫡出的皇嗣。皇帝本身就是嫡长子的嫡长子,最是名正言顺不过了,会有这种想法也是正常的,更是合乎礼教的。朝臣们又暂时安了心。

不过理解是一回事,接受又是另一回事。过后有不少人回过神来,又觉得不是滋味了。谁不知道娶妻之后就该让妻子先生下嫡长子才是正道?但他们自家女儿也在宫里做妃子呢!难不成就真的眼睁睁看着皇后先生下皇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