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五十年代,再见朱春鹤时,他显得老相了,肚子凸出有点微胖,像吃饮食饭的模样,但眼袋下垂,行动没那么利索了。好像合营以后,他夫妇俩的工作也调动了,不大见到。他家没有孩子,有一位侄子辈曾在朱鸿兴当过学徒,据说后来当过店主任的。
  用了粮票以后,服务、经营状况都跟着变了。“大跃进”的后果,更难保朱鸿兴的牌子了,就像陆文夫的著名小说《美食家》里所描写的,那个时期所谓面向大众,在卖大众菜。到了打倒一切的时代,更在打倒之列。即使在新时期初一时也难顾着名牌。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期,文物商店拆迁,朱鸿兴也迁到北塔附近,我也没上过门。只是有次听说朱鸿兴的某堂倌退休后还在朱鸿兴卖姜丝。为此,我特地去了几次。只见老人像中过风的样子,动作迟钝,神情木然。本来他是一桌桌兜售的,我特意走到他处,取了盆姜丝,付了钱,我已叫不出他姓名,他也不认识我。我按照现在的店规,自我服务,从窗口里端出碗面,找了座位,吃完就走,真有点惆怅与伤感。
  前几年,朋友约吃早茶,他和我是朱鸿兴的老吃客,因而选在碧凤坊口的新址朱鸿兴。那天细雨绵绵,赶到朱鸿兴,登楼临窗小坐,总想找回朱鸿兴的感觉,环视厅堂,圆桌不少,可顾客仅我辈四人。泡了四杯茶,点了点心。我吃了碗焖肉大面,友问:有朱鸿兴味道否?我说:就是这碗肉面有点朱鸿兴。出了店堂,回头再看看,洋装多于传统,既有早茶,又有面点。而此早茶非旧时那茶壶,茶价高于面价,一般顾客保护权益而另作选择,于是冷落如此。那时大概还没有挂中华老字号的统一招牌呐。或许这就叫文化断层吧!历史上传统的好东西,近几十年突然消失了,要续接这类文化,还需要时日。
  试看现在大街上都有“中华老字号”统一的朱鸿兴分店招牌,一如肯德基占领商业热点那样,有点兴旺样。朱春鹤在历史的小河里拼死拼活撑了条朱鸿兴的小船,无非想追赶前面一座座的桥洞。历史老人站在桥头上观看小河里几十年来来回回的船只,发现有些船只仅是原地转圈而已,于是将废去的再拣回来,逝去的就让它逝去吧!现在总算捞回一块名牌——一笔无形的资产。
  老店新貌义昌福
  义昌福酒店,坐落在石路1~3号,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石路地区历史最久的一家菜馆。
  义昌福的创始人张金生,出身于常州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4岁时来苏州,跟随徐如金在虎丘斟酌桥畔的名店三山馆当学徒。三山馆是苏州当时的名菜馆之一,“以山前后居民有婚丧宴会之事,多资于是”,“不断烹庖”(见《桐桥倚棹录》)。张金生在此名店学艺,学得一手红案绝技。满师后,他到苏州宫巷摆了一个只有几张桌子的饭摊,起名“义昌福”。张的一个姐夫在苏州府台做官厨,经常介绍衙门当差的到义昌福凭票吃饭,十分方便。加上张金生的好手艺,无论烧、炖、煨、焖都十分注重原汁原味。义昌福生意日盛一日,名声慢慢传播开来,张的积蓄也日益丰厚。
  清朝末年,沪宁铁路修筑期间,洋务大臣盛宣怀在阊门外修建石路,石路成了水陆交通枢纽,车骑如云,游人如织。张金生看准地理优势,不惜重金,选址石路,建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菜馆,沿用店名“义昌福”,并用金字制匾高悬在店面。两侧挂上“京苏大菜”、“承办筵席”、“随意小酌”、“应时名菜”招牌,用以招徕顾客。“义昌福”置办了30余桌银餐具、象牙筷,设有许多单间雅座,楼上楼下可容纳800人同时就餐,店员近百名。
  义昌福传统菜肴的特色是典型的苏帮菜:酥烂脱骨、油而不腻、咸中带甜、原汁原味。主要传统名菜有:青鱼甩水、鸡屑豆腐、鸡油菜心、蜜汁火筒、南腿肥鸭、荠菜鸭糊、松鼠桂鱼、火爆鳝筒、蟹粉狮子头、神仙童子鸡、白汤鲜鲫鱼、生焐母油鸭、荷叶粉蒸肉,以及美味酱方、烤方、叉烧肉等几十种。传统名菜“素黄雀”特别受到顾客欢迎,这种菜肴用豆腐衣打结,做成黄雀形状,起油锅烧黄,然后烹调而成,既鲜美又滑爽。义昌福最为有名的菜肴是唐洪根师傅烧煮的“青鱼甩水”,甩水指青鱼的尾巴,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将鱼尾斩成大小均匀的五块,然后将炒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让鱼尾略煎至皮呈黄色,下姜、葱段、绍兴酒略焖,再下酱油、棉白糖、清水等,义昌福烧制出的青鱼甩水肉质肥嫩,色呈酱红,咸中带甜,风味独特。
  1922年张金生病故,义昌福由他的小舅子唐松林接管。五年后,唐去世,义昌福又由帐房钱林海负责经营。张金生的亲戚和义昌福的股东相继代理经营义昌福,直到抗战之前。
  1937年,日寇在苏州丢炸弹,石路一带夷为平地,义昌福也付之一炬。但苏州人心念义昌福,于1938年石路原址重建了规模与以前相似的义昌福,由年迈龙钟的前协理吴水法执事。抗战胜利后,义昌福由陈悉易经营,直至1954年公私合营为止。公私合营后,义昌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发扬苏帮红案特色,不断提高烹饪水平,该店经营更加繁荣。
  改革开放后,义昌福投资70万,改建成有四个楼层共1240平方米的现代菜馆。一楼有宽敞的“大地光辉厅”,供应中式面点、便饭、快餐,适应普通群众需要。二楼有不同风格、异国情调的餐饮厅室。其中有法国式的“枫丹白露厅”、英国式的“白金汉厅”、俄罗斯式的“伊甸园厅”、日本式的“清风轩厅”、西班牙式的“巴塞罗那厅”。三楼和四楼有标准客房15个。此外还设有格调雅致的包厢7个,是情侣、朋友聚会小酌的理想场所。目前义昌福有员工74人,年均营业额500万,上缴水利48万。
  1977年,义昌福积极实施金阊区商业局提出的“厨房革命”方案,全面更新了操作间,将120平方米厨房装上吊顶,把仓库、炉灶间、洗碗间、食品间全部隔开;改煤灶为燃气灶,添置了风幕机、消毒柜、灭蝇灯、不锈钢升降机、不锈钢操作台;更新冰箱,改进排气、排污设施,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义昌福在所有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检查中,均一次达标通过检查验收,从没发生过事物中毒事故,成了顾客放心的卫生安全餐馆。
  除了保留传统特色苏帮菜,义昌福近年来又新创了贵妃鸡、纸包鸡、金黄油鸡、卷鲜炖鸡等,还供应时令家常菜田螺塞肉、黄焖鳗鱼、香拌马兰头。供应点心紧酵馒头、鸡鸭血汤、荠菜春卷等。义昌福还根据现代人饮食口味的变化,派员到广州、深圳学习粤菜技艺,进行了特色食品服务,大胆引进了广东菜和四川八宝菜。早点和下午供应的鲜肉大包,皮薄肉多汤汁好,被顾客誉为“苏福包子”。
  为了适应顾客要求,义昌福近年来增加了“除夕年夜饭”供应,席上除了传统菜和现代口味菜肴外,更有过年家庭气息的家宴菜。诸如安乐菜(青菜)、如意菜(豆芽菜)、金链条(粉丝)、金元宝(蛋饺)、大团员(肉圆)、大发财(荸荠)、高高兴兴(糕点)、甜甜蜜蜜(甜羹)、年年有余(鱼)等。家宴上老长辈朝南坐,后生们齐拜年,呈现出合家欢乐辞旧岁、其乐融融迎新年的情景。
  义昌福实行了“厨房、大堂一条龙服务法”,即由经理统一指挥,形成了“顾客指挥服务员,服务员指挥厨师”的良性循环。堂面服务员接待顾客入座后,顾客的需要就是义昌福的服务内容,做到七个到桌:餐巾纸、筷子、茶水、毛巾、杯子、饭菜、牙签到桌,还可以为顾客代买饮料、烟酒之类。
  义昌福百年老店增新辉,义昌福一片新貌添彩霞。义昌福的经营者们还在策划着下一轮的改造蓝图,可以预言,义昌福的明天将更加光彩动人。
  糕饼稻香村
  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苏州稻香村茶食糖果店,是苏式糕点行业中的一家正宗老号(图37)。据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进店当学徒,后来两次担任稻香村经理的汤长有说,稻香村创始于乾隆年间。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
  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稻香村店招的由来以及店的始创年号不必深究。稻香村是家百年老店已众所周知。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有自制的苏式茶食、糖果、野味、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郭、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根据不同季节,供应时令商品,如春季供应大方糕、松子黄千糕、酒酿饼,夏季供应冰雪酥、荤素绿豆糕、夏酥糖,秋季供应各种月饼,冬季供应鲜肉饺、芙蓉酥、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名牌特色产品有详细记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