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道无为-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本书其它章节,我们提出:企业的天职是为社会、众生生产物质财富,本章我们讲,企业的天职不是彼此相争斗。如果企业界都把重心放在“争”上,那么,社会众生所需的多种多样的物质财富又由谁去生产呢?不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企业又哪里还能算得上是企业呢?

     社会需要众多的企业,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争”字,把众多企业凝固在一个“看好”的焦点上,这种情形,我认为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是一个企业,如果我们这个企业真的想发展、壮大、长存于世的话,我们该怎么看待市场、怎么介入市场,怎么开拓和获得市场呢?

     我认为,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市场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取天下”是老子《道德经》中又一流传甚广的名言。“以无事取天下”是“道”的发挥和运用。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无事取天下”,也是相同的道理。

      在市场领域,“以无事取天下”,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要去“争”。“争”就导致自我混乱,“争”就使自己脱离了市场的根本,“争”就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到了“奉献”之外,“争”就是“有事”。有事者难以取天下。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自己去了解社会众生新的、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在公众的“利益需求点”上做文章,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开发,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这样的新产品上市,市场自然就是你的。这个意义上讲,你是用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就是在这样的“无事”(不争)中取得的。

      以我们公司的“洁尔阴”产品为例。如果在我们开发生产“洁尔阴”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了相同产品的话,那我们就绝对不再生产“洁尔阴”了。已经有了,我们又去搞,这就是“争”,就是“有事”,就取不了天下。“以无事取天下”的道理,用下面这段话表达更易于理解——

     “洁尔阴”之所以覆盖全国市场,并且远销海外(取了天下),就因为“洁尔阴”被我们公司创造出来之前,从来就没有“洁尔阴”这个东西,并且,从来就一直有广大的患者在痛苦中等着它的诞生。……整个过程,我们没有跟谁去争什么……

       —以上,我理解就是“道”的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以不争取天下,这是市场本身的规律。

     不与任何企业竞争,只与他们竞赛,以无事取天下,这是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三)我无为而民自化——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

    “道”的“无为”原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思想,落实在企业的内部运行管理中,是什么样情形呢?

     我认为,除了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企业信仰”等企业的基础软件系统,应当正确、坚定、长期不乱变而外,最后归根结蒂,还落实在围绕质量标准,制定出操作规程,即工作标准;然后,针对工作标准,制定操作法;让每一个岗位均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后,要让员工竞选自己的岗位。有什么样的才干、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上岗后尽情发挥。职工在上岗时,对不合理的规程和方法加以改进,改变原规章。这样,就有了职工的参与性;工作时,应对职工用之以情感,这情感是在制度下的。

     这样做,是让职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自化”,企业领导层无须过多地干涉他们,因为制度、原则、操作规程都已经建设好了,企业的运行也就有了基本的轨道了,而这个轨道又是围绕质量标准展开的,只要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结果自然是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何况我们说,每一步的操作规程、每一个岗位上的操作法,都已是具备了可操作性、可控制性的。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过多的干涉的话,反而会出乱子,就像煎煮小鱼时,过多地翻动反而使鱼肉烂掉一样。其实烹小鱼时,只要火候对、调味份量适中,什么东西先下、什么东西后下,这些“规程”正确,结果就能拿出色鲜味美的上品来的。

     国家的治理也是这样的,一些基本的大法制定出台,一些机制形成之后,治理者也就不再过多 地对基层采取干涉,因为大的法则、大的制度、大的机制,只要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而且又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它们又是围绕着国富民强这一大目标展开的,那么,社会各种力量无论怎样活跃,只要它们是在国家管理所给出的各种轨道中就行,就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正是建立这样一些轨道。有了轨道,就欢迎各种力量尽情地在轨道上来发挥了。

     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也都集中在这种可供员工积极发挥的“内部轨道”的建设上。这些轨道要像渠道一样,员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过渠道(员工的“能动性”通过可操作的规程),流向渠道的终点,去灌溉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产出高质量产品。

     这样的渠道建成之后,日常管理工作中,问题就不是很多了。剩下的问题主要就是疏导了。哪一个环节有什么不畅,疏导疏导就通畅了,这种疏导往往是情感性的、思想性的,所以我们说,是在制度下适当运用情感。其目的,从生产者角度讲,是要让员工发挥才干,发挥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从生产本身的结果讲,就是要多出、快出高质量的产品。

     总之,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宗旨凝聚人,以“为众生服务”的信仰坚定人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要为企业所有员工发挥其才干提供一整套操作规程、操作法,使他们的力量能够汇于一处。这是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它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尽情发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作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企业领导提出了哪些要求

     作为一种由“道”发挥出来的治国(治厂)思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对一个企业领导来说,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道”的思想,提高领导者素质。

     企业领导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首脑”,正如国家领导是国家一切行为的“首脑”一样。为什么说是“首脑”?“首”就是脑袋,“脑”就是脑子;这是把企业和国家比喻作一个人,人的行动主要在四肢、身体,但指挥四肢、身体的却是脑袋、脑子。这是行为的指挥中心。也是判断外部世界的判断中心。

     一个人的头脑开发得怎么样,装有多少知识,思考过多少问题,拥有多少正确的见解,能否对环境事物作出有效而正确的判断,能否给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指挥......这些就是个人的素质,这个素质决定了个体行为在现实中的命运。

      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首脑”的素质怎样,往往决定了企业(国家)的命运。

      那么,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这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领导者除了应具备其它的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而外,要做领导人,就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那就是对“道”要有认识,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对“道”的哲学原理及在当代的运用问题要有认识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道”所反映的是一般规律,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那里,都有过很多论证。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又表达了“治理”上的一般规律。但是,要真的理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还是得从对“道”的领悟开始。理解了“道”,理解了“无为”,对“治大国若烹小鲜”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②企业领导人应当崇尚规律,崇尚对规律的顺应。要“以顺应规律为重”,不要以个人欲望为重。煎烹小鱼,就要尊重烹小鱼的方法 。领导者在面对诸如利害得失荣辱兴衰的对立选择时,要站在顺应规律一边,不可站在自身贪图等主观欲望一边。面对企业管理,要扩大知识面,要在大的方面,根本的方面做文章。根本的文章做好了,就要胸有成竹,不要乱作乱为,要像高级厨师一样对烹小鱼胸有成竹。他为什么能胸有成竹,因为他认识到烹小鱼的规律,并打算顺应这一规律。

     企业家只有在认识清楚企业管理的规律之后,才可能对管理胸有成竹,不乱作妄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反映了治国治厂的规律。企业领导人,应当努力掌握这条规律,并在运用中使之具体化、现代化。

   ③企业领导要亲自参与顺应规律的工作,并在这项工作中亲自主持“火候”。“烹小鲜”并不是一点也不翻动,该翻动时,还得翻动。这也是客观规律。企业家要带领整个企业顺应这些规律去发展,他必须亲自(无人可替代)站到规律面前去,引导企业行为朝着顺应规律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企业也不例外。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从企业管理角度讲,这些论述启发我们,要我们认识到:我们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存在着诸多的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本身就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企业领导所要做的恰恰是:要善于引导对立面的转化。怎样引导呢?依据规律,顺应它。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