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澳伞薄"菀▂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 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 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 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 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 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 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 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 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 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 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 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 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 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原文】
  孟子曰:“矢人①岂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 恐伤人。巫匠亦然③。故术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 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6)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 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 已矣。”
  【注释】    
  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销甲的人。③巫:巫医,鹅 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 就是选择职业。⑤御:阻挡。(6)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 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 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 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 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 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读解】
  孟子的本意还是为“仁”而鼓与呼。但在我们读来,他所提 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却更为有意思。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而造铠甲的人却 生怕自己所造的党甲保护不了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 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 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党甲的人和医生 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 业心理。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选择职业一定要谨 慎。
  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做那造 军火的人,去开那棺材店或殡仪馆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既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选择。
  虽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干一行,爱 一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教育和宣传 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确实有差异存在,说无高低贵贱之分,正 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衡量标 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 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拿去射杀如 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 处,不也就都“仁”了吗?所以,造军火或开棺材店和殡仪馆不 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了吗?
  那么,有没有的确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卖淫开妓院,行窃聚赌,杀 人越货,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的啊!
  归根到底,还是有必要记住孟老夫子的那句话:“故术不可不 慎也。”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 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 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 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 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 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 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读解】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 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 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 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 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 “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 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
  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 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 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 襟和肚量的问题。 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