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只为天惊句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①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③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近年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按:① 具见李卓吾《〈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② 见《世说新语·任诞》。 ③燕、当,均为平声。
滕王阁上诗谁识
——少年天才即席撰写不朽诗赋的秘密
2003年初秋,阿袁在北京参加一国家级出版社编辑招聘考试时,其中有一道题就是要默写初唐少年天才文学家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的句子。幸运得很,该题著者全都答对。考取并去报到时,阿袁便发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并窃窃私语道:“喏,这就是那个能背写《滕王阁序》的!”后来从有关人员口中得知,那次考试,绝大多数人便把该题给空着了;而阿袁则因年少时全篇背诵过《滕王阁序》,因而得以侥幸通过。由此可见,后人即便能够背写背写这名作居然也得到那非分的青睐,而作者王勃当年能够即席撰写并最终倾倒了在座的一干文人学士和达官贵人,那就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然而,如今人们在介绍这篇名作时,却往往只把该赋文说了一通,竟然不再顾及原文结尾那首四韵八句的七言古诗。这实在令人费解和遗憾不已!其实,该文的“足本”在清人两吴(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古文观止》里,也仍还是保留着的,只可惜现在一些注释本,所谓也是根据两吴选本的《古文观止》,却竟然就把它“阉割”“去尾”了。
这当然是一种浅见无识的做法,因为它大大地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少年天才王勃在这篇名赋的结尾分明说: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所以,那种肆意“阉割”“去尾”的做法,无疑最终导致该篇名赋的人为不完整。要知道,该诗写得风神跌宕,意蕴深广,跟赋文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结作序”“起作诗”(两吴评),就是指明该诗跟赋文固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我们亟把这诗还原,同赋文一起便可称为全璧了。
王勃这“四韵”诗是这样的: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①
大凡读过《滕王阁序》的读者,自然就会感到这诗正是对赋文的最好收煞及其内在精神的确切提升。而我们现在叙说王勃撰写这篇名赋里的诗歌,其实也不能不说他在创作这名篇前前后后的一些神奇故事,如同他这赋及诗一样“统一不可分割”。
绛州龙门人王勃(647年~675年),②字子安。他六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写得既快又好。跟他哥哥王勔、王剧一起被父执杜易简称为“王家三珠树”,受到众人的真心赞扬。子安在写作诗文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习惯,所谓把一落笔便成为好文章称为“腹稿”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王子安。这是说他平时写文章似乎不大精心构思,却先要人给他磨好几升墨等待着。而他则在一旁饮酒,等喝得差不多要醉了时,他便往床上一躺,然后一把拉过被子蒙住头部。等到醒过来时,他便起来一挥而就,而且不用再去改动一个字。由于他文章写得特别绮丽,许多人都拿着金钱或布帛排着队等他给写文章。
在14岁那年,王勃更是能够当场作诗;15岁他便应举及第,担任过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参军一职。然而不久,他因擅自斩杀官奴而被免官。早些时候,他跟王府中的诸王关系很好,经常看到诸王在玩斗鸡这种游戏,遂写了诸如《檄英王鸡》之类的文章,但这引起高宗的震怒,他终于被赶出了王府。此后,他以文学成就跟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声名响当当的人物。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王勃要到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时任县令的父亲王福畤。九月初八晚上,在距离南昌还有700多里的马当时,身在船舱里的他睡梦中忽然梦见水神告诉说:“我现在助您一帆风,让您迅速到达南昌去参加宴会吧。”第二天一大早,王勃果然到达南昌。原来,在重阳节这天,时任都督的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欲写一篇能够使之增光添彩的文章来宣扬宣扬。同时,他还事先让文才也颇为不错的女婿吴子章准备好文稿,届时以便当众炫耀才华。
王勃尽管早有文名,但他却没能接到邀请函;但名人到来,阎公自是不敢怠慢。此时,阎公故作姿态地过来请王勃撰写这篇难度颇大而其分量也很为不轻的序文。他心中以为王勃定然会知趣推让的;这样,他让自家女婿撰写,也就无人说闲话了。谁知王勃却毫不谦让,叫人展纸濡墨,随后捋起衣袖,并当着众多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的面,搦管挥毫开了。
阎见此情此景,心中老大不痛快;而旁边知道个中内幕的宾客也觉得王勃不识相,但现在却无人敢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作为主人的阎都督更是有气无处发,只在暗暗地生着闷气儿,心想如有机会可要使王勃出出洋相。
气氛一下子便凝重了起来。这时候,手下有人向阎公汇报了王勃下笔所写的起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阎公一听,嘴角的山羊胡子不由轻蔑地一撇:“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接着又有人来报告第二句: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听了,不觉笑了一笑,没有说话。接着他又听到了第三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此时,阎的表情当即就肃然起来,他不敢再小觑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正当有人来报告王勃正写到如下的天然好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不禁大惊,叹道:“这真是天才呀!”说完这句话,他便站起来往王所在的方向定睛看去。等到王把全文一气呵成地写完,众宾客读罢该篇文章及其结尾的诗作,都不觉大为惊叹,一致称好!不难看出,结尾诗作把全篇的内容提高到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使得全文在一种诗意的回荡中戛然而止,可谓深得文法跌宕多姿的奥妙。
阎公读后也甚为钦佩,心知王子安的文才比他女婿高明多了。于是他走下大堂,祝贺王勃为这喜事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宾主双方当即举酒相祝,直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