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的哲学-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生活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炽烈的爱情并不总是能得到如意的回报。爱情的这种迷人的、充满了美好和幸福的焦灼和召唤,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冷漠,拒绝,甚至是讥讽嘲笑。即使在今天,科技的发展程度再高,人们也仍旧由于单恋而痛苦。
  单恋仿佛是从内部烧尽了个人的精神活力,给个人精神造成看不见的伤痕,引起了痛苦、刻骨铭心的自卑,有时甚至是完全丧失了自信。
  爱情悲剧的产生是不利因素单独或者综合作用的。不能以爱作回报的男子或女子可能是爱上了另一个人。不愿破坏既有的亲昵关系是既有深厚的道德理由,又有亲切的情感因素的。即使这样做会给单恋的人造成痛苦。因而就出现了一种稳固性的“三角爱情”,其中的“第三者”是多余的。这个“第三者”的感情越深,他的痛苦也越大,悲剧性越强。往往是三个人都因为找不到什么适宜的出路,深陷沼泽而不能自拔,个人的悲剧不断加深而感到万分痛苦。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描写了这种痛苦的处境。多余的那一个想推开这杯苦酒而又藕断丝连,情意绵绵。维特认识到自己无望的处境,主动迈出了无法回避的一步:“我们三人中总归有一个应该走开。那就让我走开吧!”
  通常,悲剧的这种结局是不多的,这需要人莫大的勇气。心灵的剧痛常常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抚慰过去,被抛弃的人的思想,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巴尔扎克写道:“只要一个年轻人遇到了一个并不爱他的女子……(或者是使他过分钟情的女子),他的整个生活就被破坏了。” 三角爱情”中的关系反映出爱的强度和情感倾斜的方向,依个人特点而不同。这种关系可能有几种类型:
  一、相爱双方的感情十分协调,彼此充分美满,第三者完全没有任何希望,能得到一丝回报。在这种典型的场合中,两个人同时爱一个人,而后者已经在做出选择明确的选择,选择一个抛弃另一个。第三者付出了爱,却不被人爱,因此经历着身心俱疲的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互爱着的双方可能都对第三者,即多余的“一角”同时感到:(一)同情、尊敬、善待;(二)冷漠、懊恼;(三)仇恨、敌视。哪些感情占上风决定于三角的格局,每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和处事的方式也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是互爱的一方表现出同情,而另一方表现出冷淡、懊恼或恶意。也有相反的事情发生。对第三者态度的这种差别,尤其在这种差别伴有醋意和懊恼的时候,可能成为双方冲突的原因。因此,“多余的人”的悲剧,在没有获得什么回报的情况下,可能会转变成三个人的悲剧。
  二、三人中最关键的人在情感上一分为二,其余两人被“平分”。一个男子同时爱两个女子,或者,一个女子同时爱两个男子,而且很难做出最后的抉择。同时对两个人产生几乎相等的眷恋之情。其中每一个人都试图挤掉对手,甚至不择手段。
  这种情况下,细看起来,对两个人的爱情的深厚程度和强度通常是不等的。感情上一分为二的那个人在多数场合中对其中一个的感情较深,但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回报另一个人。这种局面往往同时变成三个人的悲剧。竞争者互相怀着敌意,阴影笼罩着他们的爱情,即使是有某些回报的爱情,也是闷闷不快的。不过也可能表现出大度,或者至少是三人交往,而不表现出想排挤对手的欲望。这样某种平衡状态就形成了,表面上大家都平安无事。“三角恋爱”变成相互容忍的“三角同盟”,这是情敌之间神奇的、难以置信的和解,是感情的一种奇怪现象。醋意暂时被打消了。
  三、两个竞争者可能没有料到他们爱的是同一个人。秘密的关系可以缓解痛苦。但是痛苦仍然是丝毫不小的,只是来的迟些而已。这时,被爱的那个人由于知情,导致分裂而最感痛苦。对秘密一丝一毫的揭示都会加深悲剧。有时,两个竞争者中只有一个人单方知道对手的存在。但这也不能减轻怀疑和痛苦。
  有时爱情成了单恋是因为钟情一方和被爱一方的悬殊的社会地位造成的,因为这个社会中还存在着强大的社会偏见。
  爱情得不到回报也可能是因为双方的文化教养水平完全不能相容。文化的差距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隔膜,将双方隔断,这种极强的不对称使爱情成为一场深刻的悲剧。
  心理方面的不和谐也能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漠然置之。当爱情是产生于道德和审美的基础之上时,心理的不协调是难以统一的。虽然相同或十分相似,但不够稳重的气质互相排斥,因而很难沟通亲昵的感情。
  年龄相差悬殊有时也成为爱情的障碍。钟情者如果年长过多,而又不具有其他珍贵的品质来弥补年龄的缺陷的话,他的亲昵感情很难获得年幼一方的回报。有时爱情没有得到回报,是因为人们把它当做一件重大的隐私而掩藏起来。尽管感情十分深厚,却没有具体的外部表现。被爱的一方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钟情一方的感情是多么炽烈。秘而不宣的爱情对人精神很有损害。由于没有向被爱一方倾诉、交谈,就可能产生异常压抑的心情,因为爱情也像其他强烈的感情一样,需要有回报,需要有外部的表现形式来倾泄:倾吐、同最亲近的人开诚布公、写信等。
  为了得到回报,钟情一方应该主动表现出较多的主动性。沉默和相思并不能化解沉闷的心灵。一个男人应该在不失男子自尊的条件下,一个女子在不失去女性的矜持诱人之处的前提下,找到坦率表白感情的最佳方式。这要求他们有深厚的情感以及在修养的基础上建立的真诚、内在的亲切、温柔和分寸感。情书在这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奥维德在《爱情的科学》一书中承认,情书是心灵的使者,有重大的意义。他说,坠入情网的人应该找到温情脉脉的甜言蜜语来渲染自己感情的优美。正是词句为通向被爱女子的心灵开辟了第一条秘密的捷径。
  第五章爱就是成就一个人 (2)
  一个人在写情书的时候是在学习用诗歌表现自我,学习温存,学习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是在使自己的爱情具有崇高的美感。写情书是一个人使自己在精神上变得成熟起来的形式。没有这种形式就未必能说一个人是真正的人了。获得一个眼下对我们还很冷淡的人的爱,征服他的心,这是一种最高尚的战斗。进攻的火力猛烈程度足以融化冷漠的冰块,同时又应当保持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动人心弦的魅力,以免引起反感。正是这种深沉而顽强的爱情,尽管在初期只是折磨人的单恋,却能够在交往过程中创造奇迹。这种爱情有征服人心的魔力。钟情的人总是在寻找表达自己感情真挚和激情的办法,寻找通向另一个人的心扉的方式。他对她始终是温情脉脉、真心实意而且热情难耐的。不过,更为关键的是,必需还要互相接近,进行精神交流,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只有双方在审美和物质生活方面能够达成充分而细致地相互适应,真正的爱情才能健康的发展。一方应当力求成为另一方所不可代替的人,应当理解并接受他的精神生活、兴趣爱好和喜怒哀乐。这样,两人之间的鸿沟就会逐渐汇合。为了得到心爱的人,通常都要求在整个精神方面进行全面的自我完善。真正的爱情由于精神力量的光辉而变得明亮起来。垂头丧气的平庸是不会有追随者的,精神上的渺小自足只能使爱情望而却步。如果一个人比其他人更善良、更聪明、更机智、更纯洁、更明澈、更有特色,那他成功的机会就要大得多。有时候只消一个机会,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高尚、勇敢、意志力和聪颖,加上富有自尊感的举动,就能唤起好感,使冷淡的冰块融化沸腾,为产生爱情创造前提。但也有这种情形,即单恋始终只是单恋而已。获得回报的幻想并没有实现。“冷漠无情的偶像”,就像雅科布森的小说《尼尔斯·伦奈》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毫不掩饰地对钟情者说:“我帮不了您的忙……如果您因此而感到不幸,那也只好让您不幸了;如果您因此而痛苦,那也只好让您痛苦去了,反正得有人痛苦。”
  爱情总是在不断地寻求回声、交流和回报的。不过,真正的爱情的产生,不在于得不得到回报,爱情无论怎么样,仍旧都是爱情。正因为爱情遭到拒绝,不被别人理解,它有时反而迸发出更大的光芒。
  爱情可能只得到部分的回报。这是个人悲剧的其他形态的反映,即较为缓和的形态,这种情况下的爱情也是不平衡的。一方的感情深厚而炽烈。另一方只是略有所动。一方毫无保留地付出爱情。另一方则只给以微弱的、有分寸的报答。
  那么,为什么会有单恋产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男男女女的爱情得不到回报呢?我们该如何避免痛苦呢?我们是否有权适当地责备冷淡的一方?如果他的心充满了一桩爱情,而拒绝另外一桩,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者的爱情只能就是他沉痛的个人悲剧,对这种在特定的情况下形成的悲剧情节,谁也无可奈何。“多余的人”应该高尚地忍受自己的不幸,或许,他也应该像维特一样主动退出,避免在感情上更大的痛苦。也可能有另一种情况。起初的爱情联系日益破裂,第三者在竞争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新的爱情冲突。这就是被抛弃一方的悲剧。单恋的第三者的介入,无论怎样,都毫无疑问地引起某个人悲剧的诞生。
  除了单相思的悲剧之外,还有人因为爱情曾经是可能的,但终于没有变成现实而痛苦不堪。这是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太多见的一类现象。它首先包括男女双方相识时慨叹相见恨晚。相逢太迟,因而产生亲昵关系已经不太可能了。双方虽然感到彼此的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