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 2007年第11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刊 2007年第11期-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日子里,我爱你的泪水/我也是一滴、一滴地热爱……//在我缓慢地爱中,我飞快地/度过了一生”。让个体的生命在爱的力量下,缓慢地呈现出生活真实的质地。 
  唐力的诗是一种“低处”的声音,他善于将沉痛的生存经验落到意象和细节的实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努力“在密集的意象中,包含细节的刻画,从而使这首诗更具质感和形象感。”我想这也是抒情诗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能使情感、经验展现在细节当中,使阅读者也一样感同身受。他在《诗刊》2005年第12期“青春诗会”专辑中发表的《一个死去的朋友》,是一首令人激动的作品,这激动不是因为悼亡的深切,而是因为诗人悼亡的方式。对任何人而言,挚爱者的死亡都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梦魇,一个心头的死结,一个肉体中永不消化的硬块,如果是死于车祸,很有可能那个可怕的机器永远在心头。但更多人在写悼亡诗往往由于情感的深切而流于伤痛和感伤的流露,而缺乏具体的经验化的感觉和想象,以至于这悼亡诗往往只对他个人有效,对他人而言则缺乏足够的感触和感动,缺乏在具体的细节展现中将个体经验上升为人的普遍经验的能力。唐力的这首诗则很好地展现了这种能力,他力图把那个可怕的梦魇变得清晰再清晰,把那个死结一点点打开,“我看见他此时/正坐在我的身体里,把打成死结的/最后的一声惊呼,企图用手/慢慢打开,再送回喉咙里”。他用想象把那个硬块一点点溶化,把那个令人厌恶的机器一点点拆开,拆成往事的零件,“我相信了他的回来,在白天/在午夜,他零零散散地回来/一件一件地回来,一声不吭地回来/最终在我的身体,集合了他/全部的零件:他的泪,他的血/他的声音,他的头颅,他的无法转动/的眼睛,他无力飞翔的手臂/他的两条走上不同方向的腿——/一声急刹车,曾将他们分散”,他努力让死者在身体里复活一次,又再一次死去,让那死亡永远周而复始,不断发生。死亡就在一遍遍的演练中,迫使我们不断地接纳和承受。难以言喻的生命的沉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这样的悼念才是真正的悼念。 
  动人的细节往往与想象的独特有关,而想象的独特则来自与心灵对世界的爱。一个对世界缺乏爱的灵魂很难看到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唐力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多思以至有些自怜的诗人,这种自怜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品质,我们也只能通过自怜来怜惜这个世界。他诗作中许多独特的想象应与此有关。《雨中的话亭》如此,《电线上的雨水》亦如此。在许多卑微的事物上灌注自己的灵魂,这也让唐力的世界充满了丰富的声音与感人的画面。黄昏时分,诗人突然注意到电线上的雨水,晶莹剔透,像一群可爱的儿童,绿色的形象使他们肩负着在电线上传递信息的重任,那么多的希望、祝福、厌倦与焦虑在压迫着道路,小小的雨水却要平衡它们,“我”不免担心他们的命运,他们是否会丢失一个人最重要的信息。当你读到这里,你突然明白,电线上一个小小的雨点,原来竟是写作、文字的隐喻。可爱的文字,能否担当传达一个人的心灵的重任。他表达了一种焦虑,一个信息爆炸的工业时代,人的基本信息的丧失的焦虑,并随着电线上的雨水,不断的扩展,最终被读者感受到,并像他一样,在暮色的弥漫中,怅然若失。但这一切又都是在具体而细致的想象中完成的。唐力的诗作使我想起艾略特的话,他说优秀的诗人往往“能用强烈的个人经验,表达一种普遍真理;并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目的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象征。”我很钦佩唐力这种在卑微之物身上建立普遍象征的能力。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它应以意象化为语言的核心,必须有感觉和经验的具体化和想象性特征,唐力的诗歌写作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由此我也觉得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中,唐力正在慢慢走向成熟。由早期那种追求“大气、厚重、精神上的高迈”的长诗、组诗到今天这些具体入微的诗作,唐力经过了一个由“高”至“低”的写作过程。不过,我觉得写唯美、“大诗”的经历与一个人的青春梦想和对诗歌本体和语言的认识有关,这个经历是一种与美感和语词训练有关的基础,对后来的写作是必要的。唐力受爱尔兰诗人希尼影响,相信希尼的诗观:“它缔造一种秩序,既忠实于外部真实的冲击,又敏感于诗人存在的内部法则。”希尼获得199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那些充满“抒情诗般的美与民族化的深度”的诗作。今天唐力的许多诗作也不乏抒情诗的美感及对日常生活场景细微之处的深度想象。他的《大地之弦》也是这样一首作品: 
  荷锄之人正在弹奏大地之弦。他走在 
  纵横的阡陌上,他是流动的,更像一枚音符 
  在广阔的空间里,他的弹奏从脚尖开始 
  他摒弃了手,摒弃了优雅,因而他 
  获得了更深沉的力 
  在村庄和村庄之间,他几乎是在飞翔 
  今天的中国诗坛,由于社会的特殊状况,涌现出许多自觉于“底层关注”的诗人。唐力也是这样的诗人。“底层”确实是一种现实,当然应该呈现在诗歌中,但这必须是一种经验化、具体化的现实,而不能流于道德化和表面化的情感关注,诗歌有自身的说话方式,它在意象化、情境化的言说中说出了其他文类不能说出的东西,它的言语具备了一种不可言说但可以体会的美与丰富。所谓当代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底层关注”,也必须在诗歌的方式中展开。希尼把自己得奖之前三十年的作品汇集题为“opened Ground”,这“敞开的大地”,必定是在具体入微的存在之音与生存细节中敞开的。在这一点上,唐力似乎已深得其精髓。他的诗歌总能在关注、观察和洞悉外部世界的同时,结合内心经验,最终回到人生存的本身。他总是痛切地指向人自身的心灵和生命的状态,从而使他的诗歌有一种直接击打人心的力量,一种长久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唐力所心仪的“生命的秘密和人性的思考”,也必在此才能更好的彰显。这同时也是诗歌写作抵达生存真相的秘密。 
青春43码(组诗)
吴 导 
  楼梯高过了城布的天空 
   
  马路在自己将面目全非的时候 
  最后拥挤一次 
  秋叶在自己将随风而去的时候 
  最后沙哑一次 
  我在这个月结束的时候 
  最后去一次学校 
  然后是假期 
  然后是假期 
  但是我现在正在 
  通向四层楼教室的楼梯上流浪 
  楼道 
  拥挤 沙哑 
  还有潮涌 
  一阵一阵穿越我 
  向上 看不清 
  我也便一节一节 一层一层 
  向上 
  楼梯增长 
  印着日期与金属条 
  被我一脚一脚磨蹭 
  那些日期与所属不曾为此更改 
  而是泛滥开了太阳的汗水 
  我记得完成了作业 
  睡了一觉 吃了早饭 
  却还是在路上 
  和刚才潮涌留下的影子加快追随 
  明天是假期 
  马路看不见了 
  秋叶听不着了 
  那楼梯高过了城市的天空 
  因为这是这个月最后一次 
  有人在上面迈开步伐 
  而且 明天是假期 
  为了楼梯的最后一次 
  我要第一次迟到了 
   
  十六岁 那一年 
   
  “你占据了我眼睛 
  像很大的颗粒物,抹去的时候 
  会疼。” 
  “所以我不得不看着你 
  面对你的离开。” 
  他对自己说 
  十六岁的自己 
   
  他喜欢镜子 
  他想看看每天会有什么不同 
  然而所有的不同他都没看到 
  即使镜子碎了 
  他也看不到破裂的痕迹 
  因为十六岁不会改变 
  整整一年 
   
  长久以来周六都去上课 
  中午吃炒饭或者拌面 
  再加上一杯吸起来断断续续的奶昔 
  然后看着天空 
  对一对日子 
  走了这么多年 
  忘了奔跑的要领 
  没有跳跃的理解 
  带子拖得很长的单肩包 
  把重心压得很低 
   
  学校边上一条河 
  不是九曲十八折的那种 
  倒是他的默默和安恬 
  沿着它走 
  偶尔低头 
  绿色静止 
  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很疲惫了么? 
  不愿意承受下去了吧? 
  对我厌倦了……” 
   
  很偶然的一粒石子 
  散了 
  一圈一圈 
  “十六岁不是很长么?有一年。” 
   
  与筐子里的仓鼠对话 
   
  路过很多筐子 
  我买下了筐子和它 
  顶着风 
  我几乎能感觉到它在发抖 
  隐隐的 
  有不想让我发现的意味 
  急急地跑回教室 
  急急地隐藏 
   
  ——这里是哪儿 
  ——是一个你并不需要了解的地方 
  ——我不属于这儿 
  ——但你属于我 
   
  我把它从隐藏的地方拿出来 
  它似乎畏惧光芒 
  紧贴在一角 
  我悄悄注视它的眼睛 
  它体会这世界多久了呢 
  我只知道我只看了十五年 
  坠落的果实长成大树 
  新的填补旧的 
  世界就这样运转着 
  它每天梳理自己的毛发 
  发现时有几根脱落 
  飘逸着 
  我想我有一天也会这样飘逸 
  它说它的出生是一个错误 
  没有带给世界色彩 
  它的本质是白色的 
  天使也有这样的颜色 
  天使也不是带来 
  而是带走 
  带走了时间 
  带走了许多人生命中最光华的东西 
   
  ——这里是你们的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