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 张素珍著(散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花心 张素珍著(散文集)-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九八六年夏季,乐山二○七地质勘探队和三位中国探洞专家,经过十九天的勘探,写出了三万字并附有几十幅插图的《峨眉山九老洞考察报告》,四川省电视台还将九老洞部份景观拍摄成《峨眉山九老洞探奇》新闻记录片搬上了银幕。峨眉山九老洞玄秘而奇险。它无情地吞噬了多少探视它的人。然而人们一旦消除了盲目性,勇而谋又紧紧地依靠科学,总会撩开一切凶险神秘的面纱,最终为人所利用。人类社会不就是这样由“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的么。情满山庄
  要是你上峨眉观日出,看云海,听琴蛙,戏猴群,闻清音,赏“蝶影”“双虹”之后,沿着那条清彻见底、明洁似镜、蜿蜓曲折、柔柔款款流淌着的泉渠下行不到百米,困倦随流水渐渐淌去,留给你的只是一片清心与凉爽。这时,忽见渠边竖着一块木牌。牌上几个黛色大字“玉娥山庄”,红色箭头指向上方,视线随箭头继续探寻,有房檐翘角影影绰绰,沿着木牌示意的窄窄山道拾级而上约三、四十米,一座兰墙黄琉璃瓦豪华大厦便突兀眼前。它在清音一带星星点点的村舍中鹤立鸡群,这便是“玉娥山庄”。
  48岁的杨玉娥女老板,脸色红润,不胖不瘦;高挑健壮,慈眉善眼,热情爽朗;后脑勺贴着圆圆一朵黑牡丹似的发髻,象征她的成熟、干练;金耳环、金项链熠熠生辉,显示她的富有;一件黑底黄花绸衫,陪衬一条雪白的长裤,显得得体、大方,自然,脱俗。额上几条皱纹述说着她人生的艰辛历程;交谈中,给你的感觉是随和温馨并油然联想礼、义、仁、信等词。
  杨玉娥娘家就在她房后近处。她有一兄二妹。在农村女孩子总是要苦些,尤其是大姐姐更不用说了。哥要上学,两个妹妹要她照看,她不能及时入学。大妹7岁,9岁的她与大妹同时入学(小妹由父母带着干活直到入学),小学毕业双双考上中学。贫困的家庭哪能供4人上学?何况母亲又患了极为痛苦的类风湿病,那揪心的呻吟,叫玉娥心碎,为给父母排忧解难,让兄妹读书,玉娥放弃了升学。
  父母打心眼爱懂事的玉娥,恨不得她永久留身边。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又有何法?18岁时,有人提亲,父母将她许配给了一个离家远,家庭较富裕也仅有小学文化的农民青年。玉娥想:我已尝够失学之苦,文化低,至少也得找个中学毕业文化的对象;再说母亲重病缠身,我怎能离她远去?她据理力争,说服父母,与传统的封建包办婚姻挑战,大胆地爱上了住在广福寺庙里的成都知青付清泉;付清泉也深深爱着她。付清泉是个孤儿跟着姑妈长大,海誓山盟愿永留峨眉山伴玉娥孝敬岳父母。
  他们相爱不到一年,成都知青纷纷返蓉工作,清泉也有同样机会。但为信守诺言,他不回成都工作,他离不开玉娥,玉娥亦离不他。但深明大义的玉娥说:“你必须回蓉工作,不能为我失去良机误了前途;有缘不在路遥远,无缘拒绝在眼前,只要我们真诚相爱,两地分居心相连。”当小付是一贫如洗的知青时,玉娥父母、亲友坚决反对她爱个穷小子;当小付要回成都工作,父母亲友,尤其是哥嫂更反对她的婚姻,“哪有出了嫁还长期住娘家的?那穷小子回峨还要住在杨家,哪有这种道理!?”可玉娥为了自由婚姻,为照顾父母,顶着风雨执著地爱着清泉。
  付清泉分配在成都丝绸工业研究所工作后,于1971年回峨眉山结了婚。丈夫才参加工作,工资微薄,每月除伙食外,往返路费都成问题。嫁出的女住在娘家已不被理解,在娘家生孩子,更遭到嫂子的责难威逼,可有什么办法呢?只得忍气吞声借住娘家一角煎熬。“天啊,同是父母生,这家为何容我不下,就因为我是女孩子!”
  玉娥是个有志气的人,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天四、五点钟就起来洗、穿、喂孩子,天放亮请父母照看一下孩子,她去帮人做零工。丈夫来见她如此艰辛,就不忍离她返蓉,说:
  “我也在峨眉做零工,便于照顾家。”可玉娥严肃批评他:“不能丢掉工作,天大的困难,我也能挺住。”
  五年以后,以她做零工凑的几百元钱,买几间破房拆料,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能遮风避雨的家,终于从娘家搬了出来。
  她如既往,农闲干农活,农亲做零工,咬紧牙关,苦苦地支撑着,煎熬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旅游业盛况空前。清音阁是峨山名胜,亦是漫游峨眉山必经之地,旅客们无论上下山或旅游清音阁,一般都要在此稍憩吃喝,但当时什么也未给游客们准备。
  玉娥想,稀粥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我何不抓住机遇在这里卖稀粥为旅客服务。
  玉娥在家熬好稀粥挑到一里外的“接王亭”一碗粥只收一角钱,一碟泡菜不收费;给每位顾客一张微笑的脸、一付热心肠,优质服务,价廉物美可口,生意兴隆。
  炎炎烈夏,《成都晚报》两位记者,路过摊前。蓦地,一阵粥香扑鼻而来,再看玫瑰色的泡萝卜,嫩鲜鲜,顿时,食欲猛增“来一碗一碟!”一尝,果然,不错,“再来一碗一碟!”不久,便有成都旅客纷纷拿着刊有《清音粥》文的《成都晚报》来喝清音粥,为玉娥的稀粥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清音粥”有了名气,生意不仅越来越好,意想不到的是这小小的稀粥生意竟为她开辟出了另一条宽阔的生财大道。
  顾客们见她面慈眉善,以诚待人,自然对她总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一天午后,两位外地女游客,吃过稀粥之后说:今晨从雷洞坪走下山,疲惫不堪,咱们不能再前行,求到她家休息过夜。
  玉娥婉言回绝:我们这里村舍还没人接过游客,都是去庙宇投宿,何况我家条件极差,你们还是去庙宇投宿吧。可两位游客说:看你是好心人,到你家我们放心,就是在你家坐一夜也行。
  她不好再推辞,看了她们的身份证和有关证件,毅然把她俩带到家里,相待如宾客,将仅有的两间床让给游客,自己带着孩子睡地铺。她本说不收她们的费,她俩临行时硬塞给她14元,说:两人两餐一宿给这点钱,颇觉亏歉,不好意思。并建议她创造条件开旅舍方便游客,收入也较卖稀粥多。她思想豁然亮堂。于是她逐步增添几间床位,正式办了营业执照进行小型旅馆经营。由于房舍狭窄简陋,远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旅客住宿要求。
  1987年,她借贷三万元建起一排两楼一底五大间十小间旅社,正式命为“玉娥山庄”。为早日还清债务,每天凌晨麻麻亮攀登到雷洞坪、大乘寺、洗象池等景点喊客,劳累得喘不过气来,好些时饭也顾不上吃,故患上胃病。当初丈夫坚决反对她冒这么大风险贷几万元建房。由于玉娥拼命劳碌,两年时间就还清了所有债款。丈夫付清泉动情地说:“玉娥,我佩服你的眼力与魄力和拼搏精神,你真是个女强人,我不及你。”
  杨玉娥白手起家,从一角一碗的稀粥开始创业,目前成为清音阁一带首富。
  玉娥的成功固然是靠改革开放政策,靠她的智慧与勤劳,但也不能不说因她的礼、义、仁、爱、信而增强了“玉娥山庄”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一位外地青工在别个老板家干不下去,到她家一干就是七、八年。玉娥对雇工从不端架子,打官腔,以“仁”待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工作比他们干得多;一位河南青工,说他家遭水灾,玉娥借给他800元回家救济,以后逐步在工资中扣除。可这小伙一去就未转回。家里人埋怨她,不该轻信人言。她说:
  “管他的哟,就算我们赈灾捐赠吧。”
  一位外地青年来投宿,说他是刚考上大学的学生,玉娥给他中等房间住,本该收20元一宿,见他是学生仅收了他八元。
  两天之后,他又来“山庄”浑身是泥,左手腕鲜血淋漓,问其缘由才说了真话:因没考起大学,找了一份烧锅炉的工作,父母责怪他没出息,思想痛苦便到峨眉山轻生,吃了安眠药又割脉管,未遂便来求救。她急忙以土方为他包扎止血、继用草药敷治,无偿提供住吃8天直至伤口痊愈。临行,玉娥送100元路费又多方开导教育他回去安心工作。她想“管他的哟,送上门的好事,我应该去做。”那青年回去一说,父母感动,写来感谢信并汇还了她的100元钱。
  一位90岁的老大娘来她庄住吃两天,分文未收,心想,“管他的哟,90多岁的老人能来山庄不容易啊,我们要尊老、爱老嘛。”
  她还说,尽管当年嫂子对我不好,现在我仍然对她们好—
  —“管他的哟”
  与玉娥几小时的交谈中,她的口头禅就是“管他的哟……”“管他的哟”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意味着不记私仇,不计得失,在常人难以接受、难以忍受时,思想上突然开了个口子让它过去;也就是常人所说的“退后一步自然宽”;这也是古人提倡的“忍”和“让”。忍让,是为正义或欲达某种抱负所作的推让,是一切困苦的最佳疗剂。所谓“富贵能忍保家,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兄弟操戈,朋友反目,夫妻不和,都是因为缺乏忍让,当别人给我们过不去,如能象玉娥一样,说一声“管他的哟”,一股火气或怄气也就下去了。如果有理不让步,无理争三分,斤斤计较,嘀嘀不休,钻牛角尖,恐怕什么情况下也不会说出“管他的哟”的话来。
  好心人,会常遇到需要她帮助的人。一位外省女青年在雷洞坪附近坐着胡思乱想,玉娥上山喊游客到“庄”住宿,遇上她,细问缘由,因未考上大学又无业可就,失掉生活信心,想去舍身崖了却此生。玉娥想“管他的哟”,把她带回“庄”,无偿吃住了一个月并从思想上进行开导教育,以现身说法引导她自爱自强,不要自暴自弃,还为她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