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4:袁氏称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4:袁氏称帝-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听了,说好好好,这个通电好,梁任公不愧是大手笔,有气魄……那么这事儿就奇怪了,有这样大手笔、大气魄的人物,怎么还在杨度面前吃了瘪呢?

叫好声中,有人说话了:不行,这个通电要改。

这说话的人,是哪一个呢?

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唐继尧手下的将官,在这个场合中,轮不到他们说话。

有资格说话的,只有蔡锷、唐继尧并李烈钧及党人。

运用排除法,蔡锷和唐继尧不会改梁启超的手稿,提出修改意见的,只能是党人。

那么,蔡锷为什么要出示冯国璋转给他的梁启超电文?党人为什么非要修改梁启超的稿子呢?

说过了,大家在争夺起事的领导权。

蔡锷出示冯国璋转来的电文,表面是说他和冯国璋关系好,实际上暗示他与梁启超这对师徒组合具有强大影响力,连北洋都给他们三分面子。而一旦梁启超的讨袁通电获得通过,那梁启超事实上就成为了这次讨袁的领袖人物。于梁启超而言,其人生事业,到此就算是达到了顶峰。

他梁启超人生事业到顶峰了,那让党人还怎么混?党人革命了一辈子,多半时间是跟君宪派梁启超较劲,较劲到最后,梁启超忽悠一下子,转而领导党人革命来了,这简直是岂有此理,还让不让人活了?

所以党人一定要改梁启超的稿子,哪怕只改一个字,这也能证明是党人在领导梁启超。

党人坚持要改,忽悠说又不是人事变动,只改几个名词,戴戡坚持不上当。吵到最后,李烈钧说话了。

他说:在座的任可澄先生就是大手笔,请他改几个字,恐怕任公也不会不满吧?

正是他这句话,为党人争来了权力,获得了与蔡锷、唐继尧平起平坐的资格。

【13。云南是我们的】

会议继续,下一个流程是英雄让座次,唐继尧提出,要把云南都督让给蔡锷。蔡锷岂能答应?于是两人吵成一团,都要求把大都督给对方。

蔡锷和唐继尧玩的这手,有点儿太狠了,未免有失厚道。他们两人让来让去,无非是让李烈钧看:你看你看,老李你看,这云南是我们两个的,老李你咋个办啊?

老李又能咋个办?只能装没看见。

有分教:天下英雄识英雄,脱袍让位计无穷。风潮未起枪声静,最终吃瘪梁任公。会议开到这份儿上,蔡、唐、李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智商,堪称棋逢对手,不相上下,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三方势力均衡,但唐继尧占了地主的便宜,是为老大。于是从关帝庙请来了神牌,高烧红烛,香烟缭绕,于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由唐继尧和蔡锷依序宣读誓词。誓词曰:

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散利钝,与共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仁,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共殛!

下一道程序是每个人签名,然后以丝线缠绕拇指,用针刺破,将血滴入一只玉罇中,注入烈酒,再分成小杯,然后大家一饮而尽,表示永矢弗渝。顺便说一下,这只玉罇,后来被唐继尧家的孩子抱着,抱台湾去了,目前保存完整。

喝酒的这拨人中,只有一个人比较郁闷。此人就是李烈钧推荐修改梁启超电文的任可澄。要说李烈钧就是狠,他推荐别人来改稿,蔡锷都不会答应,唯独这个任可澄,让蔡锷心里不乐意,可嘴上却无法反对。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任可澄身份特殊,他跟党人没丝毫关系,跟蔡锷、唐继尧也没交情。他就跟袁世凯关系蛮铁,所以,他是袁世凯派来的巡抚使,是蔡、唐、李的敌对面。虽说是敌对,可他也无法抵御住修改梁启超电文的诱惑,那可不是普通人写的电文啊,是梁启超啊,人这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可以替梁启超改稿?

所以这任可澄脑子一热,心情激荡,改了!这一改,他就跳到了反袁阵营中。

正所谓一石两鸟,一箭双雕。李烈钧这一手,既成功地改了梁启超的稿子,夺得了起义的领导权,至少也是和唐、蔡分庭抗礼,又把任可澄拉了过来。没这两把刷子,李烈钧他凭什么叱咤风云,成为民国初年最给力的人物?

任可澄的加盟,于讨袁军而言至关重要。此人一来可以替军队镇守后方,征集兵饷粮草,二来可以大搞统一战线,团结所有他认识的官员,号召更多的人来修理袁世凯。

最后一项是分配兵力,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辖滇军精锐四个梯团,去四川捞地皮。唐继尧以护国军都督兼任第三军总司令,辖五个梯团,两支纵队,外加一支挺进军,坐镇云南老巢。李烈钧为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辖三个梯团,这三个梯团都是外省籍士兵,让他们去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总之是看老李的运气,他打下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归他。

三军誓师,出发了。

在蔡锷所率的四个梯团中,第二梯团团长,名叫顾品珍。顾品珍的队伍由两个支队组成,其中一个支队长,叫朱玉阶。

为什么要说到朱玉阶呢?

因为啊,朱玉阶曾经是云南讲武堂的学生队队长,毕业后成为伙夫的头头,是为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朱班长不知何事犯了军纪,被统制钟麟同绑赴法场枪决。恰好蔡锷途经,见这名伙夫头嘴巴比较大,心异之,遂救下朱玉阶,让他在自己手下干。

此后,蔡锷起事于昆明,朱玉阶率一队人马狂攻总督府,迫得统制钟麟同自杀,巡抚李经羲逃入教堂。

这一次,朱玉阶将亲征棉花坡,打出他成名的第一战。

再以后,朱玉阶将缔造中国工农红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从此史称“朱毛”。

朱德朱玉阶的名字,将由此役而广为人知。

【14。不能有意见】

就在云南紧锣密鼓之际,接连发生了三桩事,导致了此后战局的变数。

头一桩事,是蔡锷的老同学、上下铺兄弟何国华回来了。此前何国华正在勘察边界,不太清楚这边发生的事情,他从昆阳乘小火轮抵昆明,两名军官赴大观楼迎接他,请他先到外交司下榻休息。

休息过后,何国华奔五华山都督府,去见唐继尧。进去后被引入一个古色古香的花厅,一桌美味的饭菜,早已摆在那里,蔡锷正坐在桌前,向何国华亲切地打了声招呼:嗨,小何回来了。

当时何国华骇极震恐:蔡锷,怎么会是你?

是我就对了。蔡锷说:我是太想老同学了,专程来看你的。对了,看你奔波劳累,脸色有点儿难看啊,先坐下来吃饭。小邹你替我陪好客人,这是我的老同学,关系那叫一个铁。

副官邹若衡,带着四个持枪警卫,大马金刀地居中而坐:何专使,坐下来吃饭吧,还磨蹭什么?

党人回忆这段充满了温情的历史,说:何国华哧溜一声,就钻进了桌子底下,又爬出来说算了,不要叫我何专使了,就叫我的名字何国华吧,蔡锷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邹若衡不回答何国华的问题,说:蔡、唐两将军的反袁通电,已经发出了。

何国华垂头丧气地坐下来:那好吧,我是袁世凯派来勘察边界的专使,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邹若衡笑道:我们也不想怎么办,就是要对何专使做个安全检查。

警卫们打开何国华随身携带的手提箱,把里边的东西翻查了一遍,然后去向蔡锷报告:报告,何国华那里,只有些边界勘察文件,未发现违禁用品。

蔡锷吩咐道:我这个老同学,就一个优点,胆小……把他关起来就是了,不要吓到他。

袁世凯特使何国华被软禁,直到袁世凯死后才恢复自由。

这是云南头一桩事,史称蔡将军软禁老同学,何国华被困云南省。与这件事同时发生的,是第一师师长张子贞失踪。

张子贞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大家要求他在劝袁世凯做皇帝的劝进表上签字,他就签了。签完字后,大家又一起反对袁世凯做皇帝,当时张子贞就急了,说:不待这样玩的,人家袁世凯不想做皇帝,你非逼着人家做,等人家被迫做了皇帝,你又来保护共和,横竖都是你有理,拜托,咱们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

然后张子贞说:我是不可能和这些言而无信的怪人共事的,但若让我自相残杀,我也做不到。那什么,干脆我走人还不行吗?

于是张子贞经迤西,向北京方向逃去。唐继尧得知,立即派人追杀。

追兵追到了楚雄,这里有一支滇军驻守,旅长叫曲同丰。曲同丰亲热地迎出来,请追兵们饭局。追杀者说我们得赶紧去逮张子贞,曲同丰笑曰:不急,不急,张子贞他又没长出翅膀,飞不了的,大家先刷牙漱口,洗脸吃饭。

追杀者虽有任务在身,但禁不得曲同丰的热情,就先吃饭,酒足饭饱之后,问曲同丰:那张子贞,现在逃到了哪里?

曲同丰笑道:大概已经到北京了吧?都怪你们贪吃,你们要不是吃这顿饭,张子贞就已经被逮住了。

什么?你居然对我们用缓兵之计?追兵怒极,就将曲同丰逮了回来。唐继尧下令把曲同丰关入模范监狱,然后急急去找蔡锷,商量如何对付英国领事葛夫。

这个葛夫是英国驻云南领事,是朱尔典拍电报给他的,让他劝说蔡锷不要胡来。唐、蔡二人商量,这个英国人不能见,但不见也不成,要不就这样吧,派个人去和葛夫谈,看看能不能谈出点儿眉目来。

派去见英国人葛夫的,是个叫丁怀瑾的人。见面后葛夫问:我听说,蔡将军是第一个在劝进表上签名,恳求袁世凯当皇帝的,有这事儿吧?

丁怀瑾:这个……

葛夫:我听说蔡将军又是第一个在反袁通电上签名,反对袁世凯当皇帝的,这事儿也有吧?

丁怀瑾:那个……

葛夫:我们总领事朱尔典先生,托我问一下蔡将军,第一个要求袁世凯做皇帝的是你,第一个反对他做皇帝的还是你,做人做事,可以这样反复无常吗?

丁怀瑾:这个那个……

葛夫:到底哪个?

丁怀瑾:噢,对了,是这么一回事,蔡将军之所以这么做,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