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许皇后已被废黜,汉成帝希望立他宠爱的赵飞燕为皇后,然而,皇太后王政君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拒绝同意。母子关系由此闹得很僵,甚至到了不愿见面的地步。淳于长两头受宠,是传话的最佳人选,于是往返于两宫之间,代汉成帝和皇太后沟通,淳于长也帮着做皇太后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皇太后首肯,赵飞燕如愿立为皇后。事成之后,汉成帝对淳于长极其满意,封淳于长为定陵侯,大见信用,贵倾公卿。

淳于长后来居上,风头之劲,无人能及,而王莽此时只是被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而已,地位远不如淳于长贵显。然而,王莽却并不着急,一切按既定方针办:倾尽家产,收赡名士,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广交朝中将相、卿、大夫。一时之间,朝野颂声四起,都为王莽抱不平,觉得他才高而位卑,实在是大受委屈。

舆论归舆论,而当时的客观形势则是,在王家第三代中,淳于长的接班序列已经排在了王莽之前,被视为未来大司马的不二人选。对此,王莽自然也心知肚明,不过他更清楚,王家第三代要想真正接班,那还早得很,大司马之位,要等他的那些叔伯们人人轮过一遍之后,然后才能轮到他们这些年轻人头上。所以,在他和淳于长的竞争之中,淳于长只是暂时领先,而终点还很遥远。

王莽之所以笃定,更在于他有两个淳于长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他名声好,得人心,淳于长却锋芒毕露,四面树敌。二是他姓王,而淳于长不姓王。尤其是这第二点,具有决定意义。更何况,淳于长的死穴还被他紧紧捏在手里。

淳于长得势之后,忘乎所以,在外交结诸侯牧守,收受贿赂巨万,家中又多蓄妻妾,淫乱无度。然而,仅仅只是这些污点,并不足以致他于死地。他千不该万不该的是,趟了被废黜的许皇后的浑水。

许皇后的姐姐许孊和淳于长私通,后来又被淳于长收为小妻。许皇后知道汉成帝最为宠信淳于长,于是托姐姐许孊向淳于长吹枕边风,希望淳于长能替她向汉成帝美言几句,将她重新召回后宫,她也不奢望当回皇后,只要能当个倢伃(汉末后宫等级:皇后之下为昭仪,昭仪之下为倢伃)也就知足了。许孊将许皇后的意思转达之后,淳于长一时嘴贱,吹嘘道,倢伃算什么,就是要当左皇后,也都包在我身上。许孊大喜,当夜千娇百媚,伺候淳于长分外卖力。

淳于长一夜激情之后,转头就忘了这事,哪里知道许孊把他的话当了真,回头就告诉了许皇后,许皇后也是大喜过望,托许孊带回重礼,以为贿赂。淳于长没想到许皇后也居然当了真,心中暗乐,世上还有这么傻这么天真的妇人!你想重回后宫,凭什么!你又没给皇帝生过儿子,容貌也比不过赵飞燕姐妹,而且你被废黜,又是皇太后亲自定下的铁案,谁敢翻案!退一万步说,就算我肯为你传话,帮你把皇太后和皇帝都摆平,赵飞燕赵皇后也绝不会答应,而且还将恨我入骨。两害相权择其轻,如果我必须在你和赵飞燕之间得罪一个的话,那肯定只能是得罪你了。

许皇后乃是走投无路之人,早已丧失理智,所以才会对淳于长的话信以为真。而淳于长见许皇后如此天真轻信,忍不住便起了玩弄之心,光拿钱不办事,前后收受许皇后金钱乘舆服御物千余万,每次给许皇后书信,佯装通报事情进展,言辞之间,却又夹枪带棒,猥亵下流。许皇后求人心切,只能一再容忍,回信苦苦哀求。淳于长虽然不敢在肉体上唐突许皇后,但这样的书信往来,却无疑被他视为一种对许皇后的精神奸污,并从中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快感。

淳于长和许皇后的书信交通,持续时间长达数年,此事王莽很早便已知情,却一直隐忍不发,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出手时机。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马之位已经在王莽的叔伯之间轮完一遍①,站最后一班岗的王根抱病已久,多次上书请辞,由王家第三代人接班已成必然。这时候,王莽终于出手。

王莽前见王根,先献谗言,淳于长听说叔父久病,得意洋洋,到处宣扬你已离死不远,而他将继任下一任大司马,更可气的是,他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四处封官许愿了。王根一听,大怒。王莽再将淳于长和许皇后的阴谋备述一遍,王根大惊,道,何不早说!赶紧请皇太后定夺。王莽又见皇太后,皇太后同样大怒,道,报于皇帝知。王莽又见汉成帝,汉成帝见王根和皇太后都已经表明态度,于是下诏,将淳于长投入大牢,严刑拷问。

此时此刻,有能力救淳于长的人,都已经被淳于长得罪光了。王根恨淳于长,你这小子,巴不得我早死,居心何其毒矣!皇太后恨淳于长,许皇后被废,乃是我定下的铁案,你也敢翻?!汉成帝也恨淳于长,许皇后虽然被废,那也还是朕的女人,朕的女人,你也敢玩!

淳于长自知必死,对罪状供认不讳,以大逆之罪被杀狱中,妻妾子女流放。淳于长伏诛之后,舆论盛赞王莽,称其告发表兄弟,诚可谓大义灭亲、忠直之臣。王根也趁势再度请辞,推荐王莽继任大司马,诏书许之。

这一年,王莽年仅三十八岁,却已经位极人臣,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然而,大司马的位子王莽尚未坐热,一年之后,汉成帝便突然驾崩。瞬息之间,王莽乃至整个王氏家族便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并且几乎就此一蹶不振。

①王莽的亲叔伯共有七人——王凤、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其中王谭、王崇、王逢时未来得及当大司马便已先死,王立有罪,不宜为大司马。其余三人再加上王莽的从叔父王音,四人先后把持大司马之位长达二十五年,其先后次序为:王凤(11年)——王音(7年)——王商(3年)——王根(4年)。

 第95节

日期:2010…01…2301:33:35

【第五章,新帝王莽】NO。4:东山再起(增补)

汉成帝之死,属于暴毙身亡,正当四十六岁的壮年,平时又身体强健,头天晚上还一切正常,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忽然就不能言语,顷刻毙命。托名汉代伶玄所著的《飞燕外传》,记述此事甚详,撮其大意,则云:汉成帝晚年最为宠爱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无奈多年酒色过度,性能力大衰,男根缓弱不举,美色当前却不能残暴之而后快,感时伤怀,恨煞哉!赵合德遍求天下奇药,得慎恤胶,成帝服之,果有奇效,每吃一粒,则能临幸一次。成帝死前一晚,与赵合德共饮,两人皆大醉,赵合德一口气喂给成帝七粒慎恤胶,未曾想药力过猛,成帝非但不能房事,人也顿时呆滞,吃吃傻笑了一晚。次日晨,成帝起身穿衣,但见“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挹衣视帝,余精出涌,沾污被内。须臾帝崩。”典型的精尽人亡。

《飞燕外传》乃是野史,不免有虚构杜撰,正史记载成帝之死则相对隐晦,但也同样将赵合德推为罪魁祸首。皇太后王政君命人穷追元帝死因,赵合德羞于自辩,谢罪自杀。

好奇心到此为止,言归正传,且说成帝生前因为自己并无子嗣,于是预先立侄子刘欣为皇太子。成帝死后,刘欣继位登基,是为汉哀帝。

按照历史经验,凡是谥号为哀帝的皇帝,通常都不靠谱,要么柔弱,要么受人摆布,再加上汉哀帝刘欣生平事迹,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和董贤的同性之恋,并为后世贡献出了一句成语——断袖之癖,所以更加容易让人误会,以为汉哀帝刘欣只不过是又一个耽迷享受、无所作为的昏庸皇帝。

其实,哀帝刘欣很强!

汉成帝在位之时,几乎是一个空架子,权力全部操控在王家手中。在后宫里,他可以随便冲动,进而随便行动,但一旦出了后宫,对不起,冲动可以,行动不行。譬如,有一回汉成帝召见刘歆,相谈甚欢,一时冲动,便想封刘歆为中常侍,左右人一致反对,这事得先征求大将军王凤的意见。汉成帝不悦,中常侍又不是什么大官,这点小事,有必要问大将军王凤吗?左右人叩头而争,有必要,相当有必要。汉成帝于是问大将军王凤,王凤摇摇头,NO。汉成帝没辙,只得打消念头,回后宫发泄而去。

哀帝继位之时,年方二十,年轻气盛,他可不想当成帝这样的窝囊皇帝,他要做真正的天下至尊,“天下之众,受制于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无疑就是权倾朝野的王家。

哀帝也深知王家势力根深叶茂,想一举拿下并非易事,因此继位之初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对王家大为笼络,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对王家的几个实力派人物——王莽、王根、王舜等人,也都增封加邑。稳住王家之后,哀帝开始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尊自己的祖母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与太皇太后王政君平起平坐,再尊自己的母亲丁姬为帝太后,先后封傅氏侯者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封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

羽翼丰满之后,哀帝这才开始向王家动刀,罢免大司马王莽,遣归封国,其余王氏也都调离中央,各回封地,朝中官吏凡是由王家所荐举任命的,一律免职。煊赫一时的王家,遭遇毁灭性打击,中央朝廷之上,王家一人不剩,从此远离权力中心。而王家一直以来的老天牌、保护神王政君,也被架空一旁,非但失去了干预朝政的权力,更在后宫受尽委屈,哀帝的祖母和母亲经常当面称呼她为老太婆,辱戏她以取乐。

哀帝继位的第二年和第五年,哀帝的母亲丁姬和祖母傅太后先后辞世,然而对王家而言,依然看不到任何重返权力中心的希望。朝政大权,早已牢牢握在哀帝手上,哪里肯再和王家分享?哀帝继位以来,以杀立威,先后杀了两位丞相,重臣十数,大臣们噤若寒蝉,莫之能抗,哀帝年纪轻轻,其权威竟已经和当年的汉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