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鹿+右耳刀)延路经略安抚使。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哲宗元 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沈括还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沈括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不学无术的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卫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动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和陷害。在沈括和卫朴的坚决斗争下,卫朴主持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颁行。但是,由于守旧势力阻挠和破坏,比较先进的奉元历只实行了十八年就被废止了。但是沈括并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署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顽固守旧派的“怪怒攻骂”,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果然,近八百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天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气历”是完全一致的。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
中秋与月饼的历史渊源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关于宗泽
大梁门里,城后小学印刷厂东邻(原城隍庙后街26号)最近新建了一座古典式的门楼,它原来是一个祠堂,现在是一个小市场。穿过市场,您可以看到祠堂遗留下来的大殿及廊房。大殿面阔三间(18。1米)进深三间(8。85米)前檐里外斗拱15朵,东廊坊面阔三间(20。3米)进深二间(6。1米)硬山瓦脊,出厦柱础系覆盆式,木门方格大窗。现在虽已破旧不堪,但依然可以从中窥出其昔日的雄壮和辉煌。关于这个祠堂,有人说它是宗公祠,有人说它是宋公祠。最近有篇报道说:“一位在附近居住了几十年的李先生讲,宋公祠是为纪念北宋抗金英雄宗泽大将军而建……”既然是宋公祠,为什么又是为宗泽而建?这宗、宋之间究竟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笔者走访了市文物管理局及有关人士,试图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这里应是宗公祠
翻开清初顺治年间的《祥符县志》“宗公祠”条目中有这样的记载:“二月十六,八月十六日祭在县治西北祀宋东京留守宗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简。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都御史章焕建。万历九年(1581年)督学衷公贞吉议祀有记。明末河水没。”文中提到的这位议祀有记的衷贞吉系江西南昌人,明嘉靖年间进士。万历年间任河南督学、后升任巡抚。他撰写的《宗公祠记》对宗泽的历史功绩及建祠缘起有详细的记载。
乾隆年间的《祥符县志》中也有宗公祠的记载:“宗公祠在城西北,祀宋东京留守”。这些文献至少可以说明开封确曾有过宗公祠。系明代所建,位置在城西北隅,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市城建委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他曾看见过一份老开封城图,这个地方标的是宗公祠。”再根据老百姓“宋公祠内祀宗泽”的众多传说,我们似乎可以认定,此处应该是宗公祠,至少应是明代所建宗公祠的遗址。
宗泽拒当和议使
宗泽(1059年~1128年)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字汝霖,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进士,历任馆陶尉及龙游、赵城、掖县、登州等地地方官。他为官清正、严于职守、胆识过人,以“国尔忘家”著称于世。深为皇子赵桓所赏识。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攻汴,徽宗惧,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钦宗即位后急召宗泽进京,任命他为和议使,赴金营议和。宗泽面陈宋钦宗:“和议使容易使敌人认为我专为求和而来,请改为计议使。”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改授他为计议使。临行前,宗泽与同僚曰:“金人气盛,议和时一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我此去宁愿一死,决不使国家蒙受损失。”后来,这些话传入钦宗耳中,钦宗怕宗泽触怒金人,坏了他求和的大事,临时又撤了宗泽的计议使,改派其为河北磁州知州。
宗泽奋力抗金
宗泽在磁州招募义勇、缮城治械,金兵久攻不克,乃绕道南下,再次围攻东京(开封),宋钦宗被迫屈服。派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