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后可以担任官职,官职虽然不高,但只要有能力,都有升职机会。
至于其它学校如司法学校税务学校等也有一定的当官机会。
这对于很多限于出身不能做官的人极大的希望。就算是读书人,这种通过考试入学就可以当官的方式也远比参加竞争激烈的科举好得多,更何况这些年来宋徽宗已经废除了科举考试,许多读书人都怨声载道。李志远这一新推举措,大获赞扬。
在宋代早期,吏员是没有任何俸禄的,国家公然许可他们收贿,自从神宗后期,吏员开始有俸禄,但由于过少,而且没有监督和管理措施,吏员贪污成风,李志远呆在宋朝已经有不少时日了,对这个巨大的威胁当然不会放过,吏员都比照官员发俸,每个吏员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监督他们的部门也不少,除了廉政署、法院,议政院等,连税务部门都盯着,因为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收入都要交税。
在宋代,吏员很少能当上正品官职的,这也是吏员爱钱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前途。而李志远明确表示,官员以后都将由吏员中选拔,没有当过吏员,是不可能直接当官的。这一条得到现在的吏员的极大支持,也给了那些普通读书人很大的希望。
李志远还发布命令,让各地官员士绅举荐在各个方面有能力的人,包括农林,水利、工具制造等。
农林水利方面倒是请到一些比较实干的人才,毕竟中国是农耕立国,务农是除了读书之外最好的选择,很多读书人不第后多回家务农,许多人还真的全心投入其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知识,李志远把他们都充实到农林部去,也有了不小的成就。
工匠也请到很多有用的人才,不过由于李志远早先近十年的培养,已经获得了不少具有理论知识的实干型人才,所以请来的人主要是协助为主。
至于行政机构的运行也是逐渐上了轨道。
工商大臣玉梅差不多是诸大臣中最忙的一个,由于李志远非常重视工商业,新的法规不断出台,主要是为了理顺企业关系,促进工商业投资。
再加上还要管理自己的庞大工业,为了这一天,李志远早就建立了大批重要的工矿企业,遍布荆湖南路和广南东路。现在更是开足马力连续生产各种重要物资如钢铁、水泥、布匹、武器等。让玉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幸好当初让玉珠培养了几名小女孩,现在就让她给玉梅、玲儿当助手,分担了很多事,要不都累垮了。
军工方面进展不错,现在龙式步枪的产量仍然太少,目前仅装备了李志远的近卫连。现在生产的大炮的最大射程超过五公里,威力巨大,军校里已经专门有了炮兵科。只可惜机枪仍然没能研制成功。海军也生产了重达700吨的巨舰,采用了水密隔舱,三桅杆,龙骨系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船上装载100门大炮,在现在的海洋上绝对是无敌的要塞。
至于交通,在以前还未造反时,李志远利用自己的权势,用朝庭的钱修建或柘宽了很多重要的道路,至于最重要的从谭州到岳州,谭州经醴陵到萍乡这两条路是用水泥修的,拿出这么多水泥,李志远可是出了一番血的,至于其它的官道,李志远费了不少心思,反正花的是赵宋王朝的钱。而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修建一条从谭州通往广州的大路,在荆湖南路段,由于以前的努力,所造的官道既结实又宽敞基本符合要求,只是广南东路这一段的官道路况比较差,要花不少钱翻新。
税务方面最重要的改革是不再按实物收取,而是只收现钱。宋代时很多税都是用实物来收的,一般从原理来说,收实物可以避免商人的盘剥,节省纳税者的费用,但实际上,收取实物反而造成老百姓巨大的负担,因为实物的度量计算远比银钱复杂,因此大宋的官员们便可以巧立名目多收了,什么大小斗、火耗、库损、支移、折变等名目繁多,一分税经他们的手上涨至少五六倍以上。结果老百性苦不堪言,也使得上级部门难以监管。而将谷物布匹等变卖成钱可能的麻烦只有一个,只要保证商业贸易能正常进行即可,还可以借此催进商业发展,这可是李志远早就准备做的事了。
为了防止农民卖粮难,李志远还要求新出版的《中华日报》必须每天刊登粮食等重要产品的价格,并让四海商行随时准备干预过低的商品价格。
另外李志远还安排人员研究新的税制,主要就是废除人丁税,只收少许户口钱,作为户籍管理费用。只针对土地等利润来源收税,地越多税就越多,实际上与“摊丁入亩”差不多,这种税制收取要比人丁税复杂,但能更好的解决国内穷人的生存状况。至于为什么不立即执行,主要是因为还未夺得天下,暂时不想立即与“地主阶级”翻脸,给自己找麻烦。等以后,哼哼。
至于国税地税之说,虽然李志远未对此有研究,不清楚到底好不好,但基于“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李志远已经要求税务部门研究国税与地税分开的问题,如果可行的话准备下一步实施。
在古代时,皇亲国戚以及勋臣都是不纳税的,不过这种自掘坟墓的政策在李志远面前肯定是行不通的,李志远虽然没有研究过历史,但也知道起码的道理,而且自己也有切身体会,一旦可以免税,那么权臣就会拼命兼并土地,越多省下的税钱也就越多,而国库流失也就越多,于是只能提高税额,这样税就越来越高,重税之下老百姓也会为了避税而主动投奔能免税的地主,因为地主收的钱远远低于国家的税。最终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国家无税可收。
本来只是一种恩宠,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最终却发现黄河决了堤。所以李志远规定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属于纳税范畴,还特地警告过自己的岳父,自己正准备找哪个不长眼的开开刀,杀鸡儆猴。从情理也从大局出发好好的给岳家的亲人都说明了,可别送到刀子上来。
至于江西的煤矿资源,早在起义不久,李志远就出兵攻占了江南西路萍乡,占据宣风镇庐溪镇一带,确保煤的供应,但为了避免过份刺激江南西路守军,李志远并没有攻占府城袁州(即后来的宜春)。因此江西方面也并未反击。
作者注:宋徽宗曾经停过科举考试,长达十几年之久,直到大观四年因星象才重开,本人对此没有研究,搞不清具体情况,如有高手请指点一下。至于重税,历史上确实如此,许多自有土地的农民都被迫自愿把土地交给别人,成为佃农。在《儒林外史》中就有这类描述,范进中举后(明代举人可免税),许多农民纷纷携家带口,带着土地来投奔做范家下人,不到一年范家顿成当地一大家。
第七章 觊觎之心
作者言:许多兄弟纷纷要求尽快结束内战,俺只好加快点了。
除了行政机关之外,军队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由于两湖地区实在太大了,一开始正规军仅有两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根本没法控制这么大的地方,虽然李志远的势力已经在这些地区安排了不少的人手,但是要想完全控制还是很难的,尤其是到县一级,本来已经归附,但由于防卫能力太弱,许多敌对的豪强劣绅乘机反叛,目前许多地方的县里乡里都在“造反”,李志远既气愤又高兴,气愤的是这些家伙脑袋坏掉了,跟着没有前途的赵宋王朝有什么好处啊?还要自己费心费力去消灭他们。高兴的是消灭他们,有几大好处,一是煅炼军队,打过仗的士兵和没打过仗的士兵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可以抓到俘虏,这可是士兵的重要来源,比抓壮丁强多了,比募兵省多了。三是可以夺取金银财产,可以把土地分给贫民,获得贫民的支持。
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李志远规定作战目标:消灭或将叛匪赶到山里就算胜利,因为这些叛匪一旦当上土匪,对于李志远的威胁就不再是战略层面的了。
由于兵力过少,剿匪行动一开始进行得很慢,好在缓兵之计成功,宋廷对这些匪军没有提供任何帮助,所以一直没有出意外,直到后来训练营加快移交合格的士兵,剿匪工作才能加快进行,到匪患基本平息时,李志远已经步兵一团扩编为步兵第二师,师长尹东,骑兵一团扩编为骑兵暂编一旅,旅长李大勇,步兵三团扩编为步兵第三师,师长陈飞。近卫部队也扩编成近卫旅,旅长杨大和等。这是后话不提。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也很让李志远伤脑筋,那就是女人,在各地夺权行动以及剿匪行动中,首恶分子自然要处死,可家人怎么办呢,各文武大员们都认为应该贬为奴,但李志远从内心上来说还是反对奴隶制的,在现实情况下虽然不能根除,但还是尽量减少吧,于是下令男的做劳役,积满一定“工分”后自由。但女的就不好办了,做工吧,大多数首恶都是官宦人家,手无缚鸡之力,放走吧,既不耕又不织的,恐怕最后自己还得养活她们。
思前想后,李志远灵机一动,自己手下那么多光棍,还怕女人多吗?这些年来,李志远买的家奴,收的流民,一向是男多女少,这些女人正好解决生理需要,于是下令赏给功臣,由功臣依功自选,出于怜香惜玉的目的,李志远还是在命令中要求,只能做妻,不能做妾。实在没人要的就打发到织布厂这种地方去,这样解决了一大问题,皆大欢喜。
李志远虽然好色,但还是比较懂得取舍的,为了拉拢人心,美女也是可以送的,比如丫环入画就许给了陆富贵,现在是陆周氏,抱琴许给了尹东,紫烟许给了花来福。
从这些事来说,李志远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但大局观还是不错的,再加上超越时代的知识,成功还是可以期望的。
在李志远顺风顺水的同时,却有人叫苦连天。
两浙路叛乱的消息再一次震动了赵宋王朝,宋徽宗大发雷霆,可是光生气也没用,一群大臣们乱哄哄闹了半天,,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按先前计划仍然准备进攻两湖,两浙路放在下一步;另一派主张先进攻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因为那边的叛军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