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进门,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让人想起中学的化学实验室,不同的是有一台一直在转的机器。研究员贾春兰介绍说,这是一台PCR仪也就是基因扩增仪,主要用来对比研究玉米的基因排列。可别小看这些仪器,培育出的新产品都要在这里进行DNA检测。当年的李登海,头顶着高粱花,用授粉的方式培育新品种。而今的“登海种业”,早已用上了最先进的基因工程来鉴别和培育新品种!
用自己的种子冒充登海的种子,用登海的种子冒充自己的种子,谋取非法利益,在倡导自主知识产权的今天,都是“登海种业”所不能容忍的。就在去年11月,四川一家公司用了“登海”的种子,包装上却打上自己的名字。通过DNA鉴别真伪,不仅使那家公司退还全部种子,还一次性赔偿了50万元。目前,中心共有67项植物新品种授权书。
在中心的院子里,停着许多辆一个模样的银色汽车,这是专为科技人员配备的,4。8万元一辆,一共有168辆。
中心现拥有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经济师、工程师等150余人,拥有10多名享有国务院和省级特殊津贴的有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他们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交流,联合承担课题项目,开放重点实验室,中心每年承担研究生实习和教学任务。近三年,中心研发投入经费分别为951。8万元、1530。8万元、1940。5万元,分别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24%、5。66%、6。83%。2005年,“中心”的“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扩散、辐射面积达6300万亩,增产粮食32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30多亿元,产品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自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7亿亩,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开发实体。
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心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同时,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基本技术支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李登海培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的增产优势,让科技部的领导和专家们感到吃惊,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玉米生产的希望。为了将全国种业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李登海培育的良种和栽培技术迅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中国粮食生产尤其是玉米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激发更多科研单位的科研积极性。科技部决定依托莱州市农科院,创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工作研究中心(山东),“八五”期间,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李登海培育的掖单系列紧凑型玉米被选为重点推广品种。
科技部将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的依托单位,为了加快中心的建设步伐,科技部还扶持建设资金800万元。
对此,相当一部分业内人仕发出疑问?他们说,“山东省那么多大专院校,国营科研单位,为什么偏偏选中一个民营企业?”
但是,科技部对成立国家玉米工程研究中心的(山东)的态度还是非常严肃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经常到李登海的农科院进行考察,结论是:“我们认为李登海领导的莱州市农业科学院能出成果!”
从1996年开始,在李登海的亲自主持下,莱州市农科院他们逐年进行审报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1999年8月,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专家评估验收,10月科技部发文正式批准中心挂牌运行。
山东省副省长(莱州籍)绍桂芳代表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中心成立挂了牌,莱州市委书记刘洪远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到场祝贺。
“中心”成立后,李登海没有伸手向国家要编制,而是坚持实行“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原则。保持了自身的民营性质。
直到今天,全国已建起了150多个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仍然只有莱州市农科院一个民营单位。
在李登海的领导下,莱州市农业科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导向,不断地实施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自身也得以迅速壮大。农科院从2万元资金起步发展到上亿元资产,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繁植基地。从规模很小的民营科研所,发展成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的依托单位,为中国的玉米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邓楠也亲自到莱州市农科院检查指导工作,当她看到李登海的丰产田里一片片茁壮的玉米后,感到非常满意,之余,也又专程来到后邓李登海的家里,看望了李登海80多岁的老母亲王锡珍,邓楠拉着王锡珍老人的手亲切地说:“你养了一个好儿子,一个中国农民的好儿子!”
三、农业部育繁推销一体化试点单位
严格来讲,莱州市农科院本身是一个科技型企业,而并非纯科研机构。从创立之日,李登海就借鉴了国外经验,将科研、生产、推广和经营集于一身,坚持独立自主的科研和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创新和创业的主体。
李登海开展的玉米育种和栽培研究,有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科研课题,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根据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自行确立的课题。30多年来,他抓住农业生产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并且易于推广应用的科研课题开展科研攻关,连续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试验和紧凑型玉米育种工作试验,进行良种和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从而加速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自1988年以来,李登海亲自主持利用自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栽培,连续获得夏玉米单产全国纪录,使人们对新兴的民营科研机构的科研、生产、推广能力不得不刮目相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科技体制呈现条块分割的状况,特别是育种科研方面,育种、生产、推广、经营四个环节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一方面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出成果的速度和数量;另一方面,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试验室里、体现在获奖证书上,难以进入产业渠道,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李登海萌发了创办科研实体,独立自主发展玉米育种事业的想法。
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完全依靠自己,工作人员又都是没有“国家户口”的农民。所以,莱州市农科院从创建之日起,就面临着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李登海认为,这也正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他说:“没有政府的行政干与,就没有‘婆婆’的约束”,“国家不投入,不干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发展”。
“生存与发展”是农科科院的唯一标准。
李登海说:“在我们的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冲破条条框框,围绕产权关系、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断地改革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自主、高度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3年,莱州市农科院被农业部确定为育、繁、推、销一体化试点单位之后,一些习惯了国营单位“正规”工作方式的人议论说:“这哪象搞科研,简直是一群‘土包子’在瞎倒腾。”“那么多国营单位,大专院校,一个民营企业能有多大能耐,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对这些议论,李登海不值可否,他十分幽默的说道:“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总观莱州市农科院的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自然发展阶段,创业之初,人员实行内部分工,分别从事育种、生产加工、推广经营工作,将自育的优良品种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
第二个阶段:为有序发展阶段,随着种子市场需求量的扩大,设立了相应的内部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试验示范和生产经营,并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三个阶段:为成熟阶段。1997年,李登海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莱州市农科院为核心,组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使我国民营科研事业的发展有了“上方宝剑”,给了李登海极大的鼓舞。面对全国科技体制、种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农业产业结构高速的新任务。他及时调整莱州市农科院的发展思路,抓住科研、生产和市场网络建设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实施新一轮创新和创业。
一是加大投入,完善科研设施。
投资50万元,加强海南育种基地建设,扩大了规模,改善了条件;
投资80万元,在山东基地新建占地13000多平方米的冬暖式育种温棚,为扩大出口加代育种规模他创造了条件。
投资400万元,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在莱州育种基地建设智能温控设施,模拟试验环境,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试验进程。选育出一大批适应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的新品种。
二是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
农科院先后与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瑞士诺华公司、法国利马格兰公司等世界著名的种子公司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育种科研单位建立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通过引进新的种质资源和采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