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位,听我说得有道理吧?听我说到这里,感觉到了在张英身边埋伏的〃杀机〃了吧?知道了张英为什么非得借口为自己的、已经死了14年多的父亲改葬迁坟、向康熙皇帝一请假就是4年的原因了吧?
那是人家张英聪明、那是人家张英会做人、那是人家张英知道什么叫做〃以退为进〃的道理。您光看见人家张英红红火火的一面了,您没有看到张英躲过了多少〃明枪暗箭〃。张英,那可是死过了多少回的人啦。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这个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看,还是这个张英懂事,在我最需要他离开我的时候离开我了,怎么办呢?对他好一点吧。给他点好处!赐张英白金五百、表里缎二十,赐张英已经死了十四年多的父亲张秉彝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衔。
回家吧。回家好好休息一下,调整一下自己,想想过去,想想未来。
回家吧。回家给自己的父亲、也给未来的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找寻个好的墓地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哟。
回家吧。回家修整一下家乡的风景名胜区,让这些风景名胜更加的好看。
2张英隐居龙眠山
您还别说,张英这一回家,还真的给自己的父亲张秉彝找到了一块好的坟地。这块地,那叫一个漂亮。这块地的风景,那叫一个绝!
这块地,在哪里呢?就在张英的家乡龙眠山。
龙眠山属大别山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逶迤。位于距离桐城市区3公里的龙眠乡境内。因山形似龙酣眠,故名为龙眠山。它没有黄山奇妙的松、石和云海,但它以自己独特的秀丽赢得了〃擅江北名山之秀〃之赞誉。更重要的是,那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墓葬,一块块模糊或清晰的石刻,都是桐城文化这条长链中的一个个链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桐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
历代许多名人隐居于此,置下山庄、别业,并归老山中。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交相辉映,构成龙眠山得天独厚的胜景。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就建在龙眠山区的双溪村。据《宣和画谱》记载,出自李公麟手笔的宫廷藏画有107幅,他首创我国白描画法,以此便可见他的聪慧、勤奋、好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苏轼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作的《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可以发现李公麟的热情好客。此外还有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吟咏龙眠山的诗句:〃诸峰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如今,人如烟灭,足迹被时间之手轻轻抹去,一切已沉淀为传说。
张英必定是发现了龙眠山的大气与隽永。在龙眠山一隐居就是4年。
张英隐居在龙眠山的4年,大清王朝再一次经历了战争:这就是施琅收复台湾之役。而这场与张英看似无关的战役与4年以后张英的再度被重新启用有着重大的关系。
3大清王朝内部围绕台湾问题的纷争
关于施琅收复台湾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一点了。但是这里,我们再次提到他,是因为在这次施琅收复台湾前后,大清王朝内部发生了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冲突。话题从〃三藩之乱〃被平定后的康熙皇帝开始解决台湾问题谈起。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1647年,郑成功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起义,很快便发展到10万余人。1649年春,施琅与其弟施显投靠郑成功,很快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左先锋。1652年,郑成功与施琅决裂。万般无奈的施琅再度归顺了大清王朝。1662年1月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作为他的新的抗清基地。但不久,1662年6月,38岁的郑成功病死在台湾,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接手政权。
                  第36节:施琅收复台湾之役前后的张英(2)
对在台湾经营多年的郑氏后裔,康熙皇帝本意力主和平统一。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康熙皇帝的对台政策之所以非得要坚持以抚为主,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清军入关后,面临着很多麻烦:诸如内部的鳌拜集团专权,外部的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等等,致使一时之间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正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所说的那样,大清王朝的军队是陆军强大而水师薄弱。在清朝政府陆续消灭上述三股势力(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最终完成了大陆统一的过程中,手下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越来越强大起来;而这期间,清朝政府由于忙于大陆的统一战争,没有时间和精力建立水师。在完成大陆统一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则是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水师也仍然不能提上议事日程。更为重要的是,从台湾郑氏集团脱离而来的投诚者,也暂时得不到清朝政府的信任。
第三,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为康熙皇帝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恰恰是因为台湾内部的动荡为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因为你们内部动荡以后,我很有可能就要等待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情况的到来。
第四,康熙皇帝的几次武力攻台失败,也更加促使康熙皇帝进一步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康熙皇帝的这几次武力攻台失败,都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施琅。
前面我们说到,就在郑成功去世、郑经割据台湾自立、郑成功的旧部纷纷投降大清王朝的时候,郑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派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
其实,就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年轻的康熙皇帝,他也曾经一度动摇了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改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1663年,康熙皇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跨海征台,结果施琅没有成功。
1664年,施琅再度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康熙皇帝也于1665年封施琅为靖海将军,命其再度跨海征台,结果施琅又没有成功。但是,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朝廷内部,针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以明珠为首的一部分大臣为代表,全力支持康熙皇帝的和平统一主张;另外一派,以索额图为首的一部分大臣为代表,全力反对康熙皇帝的和平统一主张他们认为,就应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更有甚者,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这种分歧,还有更为深厚的政治背景。关于这些,我们还会在后面的内容中逐渐为大家揭示出来。
4收复台湾之役前后大清王朝内部矛盾的发展
当然,以明珠为首的一部分大臣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因此,从1662年起,清廷与郑氏政权进行了持续22年、多达9次的谈判。
在这多达9次的谈判中,一次是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拒绝清朝的招抚。
另一次是1669年,受康熙皇帝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前往福建主持对于台湾的和议工作。明珠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康熙皇帝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康熙皇帝不愿意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而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了〃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联合,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第37节:施琅收复台湾之役前后的张英(3)
第三次是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书力主乘胜收复台湾。康熙皇帝再度采纳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对台湾郑氏先行招抚,若招抚不成再用武力。当时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世守台湾〃。康熙皇帝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许诺,如郑氏归顺清朝,则可〃保境息民〃,仍在台湾居住,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方面显然对此没有兴趣。谈判再度破裂。
9次谈判未果,天平开始向着有利于索额图为首的一方大臣倾斜。这才出现了前面我们所说的1683年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的收复台湾之役。
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之役取得轻而易举的胜利,也大大助长了以索额图为首的一方大臣的气焰。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朝廷中,最好的情况是朝廷的内部分成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派别,而这两个派别又打得难解难分,而皇帝则处于居中调停的状态,成为最高级别的、最高权威的仲裁者。
因此,我们知道,如果说,前面我们所讲过的、历时8年的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实际上是属于以明珠为首的大臣集团的话,现在这场施琅收复台湾之役的最终胜利那就完全是属于以索额图为首的大臣集团的了。
因此,我们说,到现在为止,大清王朝的朝廷内部,就出现了明珠集团和索额图集团的激烈竞争的情况。而现状则是,形势稍微有利于索额图集团。
那么,康熙皇帝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稍微加强一下明珠集团的力量,以期达到竞争双方的暂时平衡;第二,在竞争双方中布下自己的棋子,以期达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