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鲜〃啦,《韩非子》中的〃偏私,偏袒〃啦,等等,都不是什么好的词汇。
想想人家张英,那多大学问的一个人啊。想当年,人家在〃三藩之乱〃刚刚被平定的时候,就能够急流勇退,一下子就隐居4年,这谁做得到啊?
现在这种局面人家张英还应付不了?您太小瞧张英啦。
可是在这里,我们为什么又说小的牵连不可避免呢?
您想啊,康熙皇帝是什么人?是皇帝。他前前后后当了61年皇帝,在大清王朝296年的历史中占据了超过六分之一的时间。他的眼里可不是揉得进去沙子的。你张英跟明珠那么好,我不处理你一下?我不教训你一下?那哪儿行啊?
所以,教训是免不了的。但是,教训张英,康熙皇帝不能从明珠这里下手,不能明说张英和明珠结党因为康熙皇帝查无实据啊?您想啊,张英,多聪明的一个人啊,甭说他没有与明珠结党,就是他真的与明珠结了党了,张英也不能让康熙皇帝找到证据不是?所以,康熙皇帝不能在明珠下台后直接处理张英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张英是明珠的党羽啊。
但康熙皇帝也不能不处理张英,那怎么处理他张英呢?康熙皇帝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随便找个碴儿处理张英。
找个什么碴儿呢?正好,这个时候,镶黄旗汉军都统、安北将军、一等公爵佟国纲在跟随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时候于1790年秋战死于乌兰布通。朝廷就把给佟国纲写悼词的任务交给了张英。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佟国纲的身份可不简单到只是一个镶黄旗汉军都统、安北将军、一等公爵,他还有更加重要的身份呢。
佟国纲还有什么更加重要的身份呢?他还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
话说佟国纲的父亲叫做佟图赖。佟图赖有很多个儿子,其中日后比较有名气的除了佟国纲之外,还有佟国纲的弟弟佟国维佟国维的儿子就是我们后面还要讲到的隆科多。佟图赖还有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顺治皇帝,是顺治皇帝的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为顺治皇帝生养的孩子便是日后的康熙皇帝。因此,佟国纲和佟国维都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
现在,舅舅英勇战死于疆场,康熙皇帝命令张英掌管的翰林院给佟国纲写悼词。张英,就把这个事交给了手下的编修杨瑄。杨瑄把悼词写好了之后,交给了张英。张英一看,写得很好,交给皇帝看看吧。
康熙皇帝一看,不满意了,你这写的叫什么啊?不行!谁写的?杨瑄?罢去他的所有官职,充军发配流放边关!张英,你过来,这个稿子你审阅过了吧?这样的稿子也能通过?你干什么吃的?你会不会干活?这么不称职?不要再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了这两个官职免了吧,留一个职务,仍然管理詹事府,以观后效吧。
您看康熙皇帝够坏的吧?他把张英所有正经的职务都给免了,单单留下了一个最要命的掌管詹事府的职务给张英。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心说,我倒要看看张英和我的儿子怎么相处;我看你到底要把我的儿子往好处教还是往坏处教!通过这个职位,我还能看出你张英到底与明珠有没有结成同党。如果要是让我发现了什么,张英,你等着吧,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张英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如何应对呢?非常简单,以不变应万变呗!反正我心里面没有鬼,我怕什么啊?我和明珠之间,是很正常的同事关系。
                  第50节:晚年张英(2)
2张英写书
就这样,仅仅经过了几个月,康熙皇帝就发现,张英的确与明珠不是同党。那就算了吧,官复原职吧。张英仍然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然兼管詹事府。
康熙皇帝又一想,官复原职可不行,还要再给张英增加点任务。什么任务呢?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国史》:清朝的时候,专门设立国史馆,属翰林院,掌监修清史,有总裁、满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
《一统志》:中国清王朝纂修的全国性区域志。自元代开创编纂〃一统志〃以来,明代本于《大元大一统志》(已佚)编出《大明一统志》,清代又本于明志且详于明志编成此书。《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这里的《一统志》即指康熙《大清一统志》。
清自努尔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1662年,最后灭南明。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进一步治理国家,1686年春,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的1722年,这部总志尚未完成。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至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全书共342卷。
《渊鉴类函》:《渊鉴类函》是清代朝廷编的类似《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的类书。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撰,1701年成书。全书共450卷,内容浩瀚,堪称〃万宝全书〃。目录为:天部、岁时部、地部、帝王部、后妃部、储宫部、帝戚部、设官部、封爵部、政术部、礼仪部、乐部、文学部、武功部、边塞部、人部、释教部、道部、灵异部、方术部、巧艺部、京邑部、州郡部、居处部、产业部、火部、珍宝部、布帛部、仪饰部、服饰部、器物部、舟部、食物部、五谷部、药部、菜蔬部、果部、花部、草部、木部、鸟部、兽部、鳞介部、虫部。
《平定朔漠方略》:1697年夏,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最终取得胜利后,康熙皇帝批准国子监的建议,命大学士张英等为总裁官,将平定噶尔丹的经验及过程编成《平定朔漠方略》。
3张英的〃六尺巷〃
这一时期,张英本人在北京非常辛勤地完成康熙皇帝交给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他远在安徽桐城的家又如何了呢?受气喽!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还要从〃六尺巷〃说起。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1677年张英入值南书房,承担皇帝〃秘书〃的重差,康熙皇帝的话评价他是〃慎密信勒〃,有古大臣风,很得康熙皇帝宠爱。康熙皇帝曾赐给他一座住宅,宅址在西安门内,是第一位以词臣身份住进紫禁城的人。但这〃六尺巷〃又是怎么回事呢?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第51节:晚年张英(3)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在流传中还有一说,是〃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关于这两首弘扬仁义、倡导谦让的诗作,到底是谁作的,说的是哪家事,真是无从查考,现在除了张英之外,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一是明朝〃郭朴〃版: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崇。有一回,他接到河南安阳的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这〃仁义巷〃现位于河南安阳老城区内。
二是明朝〃舒芬〃版:明朝江西进贤县北山镇(今属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镇)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挖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