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矛盾的加剧,使皇权动摇,皇室内部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危机。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已经以老解任的国舅佟国维的忧虑,于是他上疏康熙皇帝,希望尽早立储,以备不测。为了扼制诸皇子为储位的争斗,克服政治危机,康熙皇帝不得不再次考虑立储的问题。
6康熙皇帝放废太子胤礽一马之谜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产生了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想法,并且对手下众臣做出一系列暗示。1708年12月4日,康熙君臣自南苑返宫当天,康熙皇帝先后召见皇八子胤禩及废太子胤礽,并将此事告知众臣,又传谕说:〃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废太子胤礽安养于咸安宫中,〃朕念之,复可召见,胸中亦不更有郁结矣。〃
康熙皇帝借此向大臣们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废太子胤礽之事已经完结,所有事端都是皇长子胤一人的过错。于是,立即有大臣闻风而动,秉承康熙皇帝的旨意,〃为废皇太子条陈保奏〃。
1708年12月19日,康熙皇帝明确告知众臣,〃今胤礽之疾,渐已清爽〃,并称,关于胤礽废立之事,〃朕自有定见〃。20日,刚刚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汉族大臣劳之辨求功心切,上书保奏废太子胤礽。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将朕下旨已行之事作为己功〃,令将劳之辨革职杖笞,逐回原籍。
至此,康熙皇帝要重新立废太子胤礽为皇太子的意思,公开告知了众皇子及所有朝臣。问题在于,康熙皇帝为什么要重新立废太子胤礽为皇太子呢?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从康熙皇帝有关言行中反映出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继续实施嫡长子继承制,仍然坚持以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储的首要标准。1709年4月18日康熙皇帝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告天祭文中说:〃深维国本,统绪攸关,建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历有三十余载……虽被镇厌,已渐痊可……谨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用申虔告之仪,复正储君之位……〃
第二,排除一切干扰,极力维护皇权的高度集中。一废太子期间,康熙皇帝反复明令诸皇子与众臣〃只遵朕旨而行〃,〃如何隆旨,尔等如何遵行〃。他认为自己已做到〃亲握乾纲,一切政务,不徇偏么,不谋群小,事无久稽,悉由独断。〃
                  第59节:胤禩集团与胤集团较量的开始(4)
2康熙皇帝召开了〃民主生活会〃
当然,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深厚的满洲〃淳朴旧制〃的烙印。他决定采用满洲入关前推举新汗的传统方式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会〃,作为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首要步骤。
1708年12月25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集群臣,商议立储大事。当时参加会议的一共9人,这9人中有满有汉,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如下几位:
第一位: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阿灵阿来自满洲镶黄旗,是清朝开国五大名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孙子,是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儿子,他的第一位姐姐做了康熙皇帝的皇后(孝昭皇后),第二位姐姐做了贵妃(温僖贵妃)。
第二位:内大臣鄂伦岱。鄂伦岱也来自满洲镶黄旗,是1690年乌兰布通战役中阵亡的、康熙皇帝的大舅佟国纲的儿子。
第三位: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揆叙是老臣明珠的儿子。
第四位:户部尚书王鸿绪。王鸿绪是这个会议中唯一的汉族大臣,他作为江南地主士大夫阶层的代表,特别是江南文臣在择选储嗣问题上的人心向背。
康熙皇帝为了确保这次〃民主生活会〃能够按照自己的得意算盘如期地进行下去,还在会议召开之前一天,特地找来了在汉族大臣中非常有影响的名臣李光地。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找李光地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知道李光地是不会反对自己的。因为康熙皇帝非常了解李光地的心思。
李光地的心思是什么呢?如下两点:
第一,李光地不会反对废太子胤礽因为汉族人的传统思想仍然是立嫡。正如李光地所说的那样,〃天下大事,果然太子很不好,却说万万动不得,难道举祖宗之天下而丧之,其可乎?〃
第二,李光地不会反对皇帝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地位。正如李光地所说的那样,〃建储大事,义当决自圣躬,……唯宜天心独断。〃
因此,康熙皇帝在正式召开〃民主生活会〃推举废太子胤礽之前,特地召见李光地。康熙皇帝要干什么呢?康熙皇帝问李光地:应该如何医治废太子胤礽的病呢?这实际上是在向李光地暗示:我康熙皇帝要复立废太子胤礽为皇太子;你李光地应该把我康熙皇帝的意思告诉群臣。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这个所谓的〃民主生活会〃终于在1708年12月25日召开了。康熙皇帝没有想到,他精心准备的这场〃民主生活会〃却吹响了皇八子胤禩集团大举反扑的号角!
这一讲讲的内容,一切看来似乎都与张廷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这一切与张廷玉的关系又都是那么的密切。因为,如何记录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后来成为史官的张廷玉的职责。那么,张廷玉记录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么?
                  第60节:胤禩集团与胤集团较量的继续(1)
我们在前面说到,1708年康熙皇帝迫不及待地废黜并拘禁皇太子胤礽之后,引发了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加剧,使皇权动摇,皇室内部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危机。为了扼制诸皇子为储位的争斗,克服政治危机,康熙皇帝不得不再次考虑立储的问题。为此,他召开了有九位重要大臣参加的〃民主生活会〃。
有的朋友说了,这事,与张廷玉的崛起没有什么关系啊?这回,您可说错了,这关系大着呢!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内容,都是张廷玉记录的啊?您敢保证,张廷玉在记录这些内容的时候,没作过假?如果他张廷玉作了假了,那么,他为什么要作假?他如何作假呢?
1皇八子胤禩集团大举反扑
康熙皇帝在宣布〃民主生活会〃正式〃召开〃之后,对应召而至的9位大臣们说:大臣们可以就建储问题发表意见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的结果,完全出乎康熙意料之外,参加畅春园之议的全体大臣,竟一致保举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先是阿灵阿首倡皇八子胤禩应该为下一个皇位继承人选,紧接着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在场的满汉大臣一致拥护。
为什么两黄旗大臣会与包括下五旗王公在内的满洲大臣形成联合阵线,共同抵制康熙皇帝旨意呢?难道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都是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么?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会出现皇八子胤禩集团大举反扑的现象呢?
我们说,在皇权高度集中与强化的总体背景下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其实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等满族重臣,明知康熙皇帝之意而相违背,慨然以身家性命与皇权相抗衡,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伦理纲常。这个时候的这些满洲重臣的思想,尚未受到汉族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严格束缚。汉族的传统伦理准则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核心体现,即宗法嫡长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尚未确立。显然,众臣推举皇八子胤禩,乃是遵循择选储嗣应以德才作为首要标准的满族传统理念,并未考虑被推选者是否具有嫡长身份。这种弃嫡选贤的主张,同1622年努尔哈赤制定八王共治制时向八王提出的择储原则,即〃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第二,历史责任。在这个时候,这些大臣仍然受到满洲传统的、比较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很大影响。他们认为康熙皇帝令大臣共同推举储君,理所应当,自己身为大臣秉公推举乃义不容辞。因此,康熙皇帝的旨意刚刚发出的时候,阿灵阿等人就说:〃顷者面奉谕旨,务令举出,毋得渎奏。〃并立即倡言推举皇八子胤禩。
第三,全局利益。这些大臣早就看透了废太子胤礽的本质。在他们看来,废太子胤礽是暴戾恣睢、彻底堕落、无可救药的象征所以必须抛弃废太子胤礽。他们之所以推举皇八子胤禩,是因为皇八子胤禩在现在所有的皇子中间是最贤者。因此,从大清王朝全局利益出发,从巩固大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出发,他们体现出了自己对于皇权的忠诚。在此事关大清王朝命运的关键问题上,他们采取为高度集中的皇权所不容的方式,舍身为康熙皇帝〃效命〃,这实在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
当康熙皇帝看到参加会议的所有大臣一致保举皇八子胤禩之后,愤怒异常。他立即自食其言,以〃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为由,断然对众位大臣们的正确意见予以彻底的否定。难道真的像康熙皇帝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因为皇八子胤禩〃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三个理由么?问题恐怕不是这么简单。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看不上、甚至讨厌皇八子胤禩呢?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忌妒胤禩的威信。对于胤禩在众臣中威信过高这一点,康熙皇帝自己不但不避讳,反而非常的忌妒。他曾公开说道:〃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因此,康熙皇帝绝对不能容忍一个威信甚高、几乎已经超过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的存在。因此,康熙皇帝宁肯让人心尽失的废太子胤礽重获储位。
第二,维护皇帝的权威。康熙皇帝在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过程中遭到重大挫败后,其继续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信念并未动摇。他牢牢掌握立储大权,在储嗣人选问题上独断专行,强迫众臣绝对服从他的意志。可是,康熙皇帝又令众臣推举皇位继承人,希望通过这种符合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做法,掩饰自己在太子问题上的种种失误。
从各个角度衡量,深孚众望的皇八子胤禩,是相对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选。在皇权高度集中与强化的客观形势下,如果胤禩被立为皇储,他本人及其举朝拥护者,并非必定会对康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