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我们在开始正式讲授张英的崛起之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讲下去了,您想啊,我所讲述的人物,连正义与邪恶都不能够区分的话,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到底是要宣传什么样的道德伦理观念啊?
这里,我们很多的朋友必然要问上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明末清初各色人物的各种行为?简单点说,我们以张家为例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秉文的抗清阵亡?又应该如何评价张秉彝的毅然降清?
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接受的教育似乎都是一样的:在明末清初那个独特的时代,我们应该向张秉文学习,坚决抗清到底!只要背叛了这个宗旨,那么他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汉奸〃或者是历朝历代史书中通常写的〃贰臣〃。
这里,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理解〃汉奸〃和〃贰臣〃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词汇。因为不讲这些,我们就没有办法正式开讲张英。
2汉奸VS贰臣
〃汉奸〃一词的由来,据1903年章士钊先生写的《汉奸辨》上说,〃中国汉初,始防边患,北鄙诸胡日渐构兵。由是汉人之名,汉奸之号创焉。〃可见于汉时乃指媚胡之人。后来,〃汉奸〃一词发生了变化,开始明确指向为汉族的败类,据1903年章士钊先生写的《汉奸辨》上说,〃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再后来,汉奸特指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出卖祖国或民族利益的人这一变化开始于清末江山沦为半殖民地时:斯时,媚美、英、法、意、葡、西诸列强的人也通通被称为汉奸。再后来,到了伪满及抗日时期,汉奸逐渐成为媚日国人的专有称号,迄今未有大的改变。
当然,这话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这个中国古代史上的〃汉奸〃。
中国历史上,〃汉奸〃明确指向为汉族的败类。可是,中国历史有几千年,出现的汉奸多如牛毛,文臣武将高官小民皆有,本不足为奇汉奸者,叛徒也,哪个国家民族没有这样背叛自己组织和集体利益的叛徒?只不过不叫〃汉奸〃而已。汉奸的出现动摇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对抵御侵略十分不利,同时由于汉奸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知根知底,所以对国家、民族的伤害可能比外国侵略者更深,战时被敌人利用,战后的统治中同样也可被敌人利用。
但是汉奸之中也不尽相同。为了求得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而里通外国者有之,比如秦桧之流;为了求得自己坐稳江山而纳贡称臣者有之,比如宋高宗之流;为了求得自保而降敌者有之,比如吴三桂;面对敌人优势兵力而不得不降者有之,比如李陵。其中李陵还是先不得不降,作为军人,他的投降并不能说是汉奸,但知道汉武帝灭其家人后才当了汉奸:〃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
我们这话就说到了明末清初的〃汉奸〃。按照前面我们的说法,凡是〃助异种害同种〃的汉族败类,如果要都是〃汉奸〃的话,在明末清初这个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汉奸〃那也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多到了我们必须要修改〃汉奸〃的定义不可的地步了否则的话,那我们现今的汉族人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汉奸〃的后代了。我们的难题在于:如何给〃汉奸〃下定义呢?
这个时候,我想,与其修改〃汉奸〃的定义,不如先暂时看看其他与〃汉奸〃相类似的一些词汇比如〃贰臣〃。
                  第18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2)
根据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国封建文人们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境界〃。但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社会,一旦进入〃权力场〃,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要是刚直不阿则为当权者所不容;如果曲阿附世则为后世所不齿。特别是在改朝易代之际,他们经常是〃不知所措〃:到底是忠于旧王朝,还是投靠新王朝?所以,中国古代文人从政的悲剧便不绝于耳。
在这个两难境地之中,〃贰臣〃这个词汇就出现了。
〃贰臣〃究竟是什么〃臣〃?《现代汉语辞典》这样解释:〃贰〃意为〃变节、背叛〃;〃贰臣〃就是〃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所以,要想成为〃贰臣〃,至少要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个〃臣〃要身处王朝易代之际,因为各种政治原因先后服务于不同的王朝。可见,〃贰臣〃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
我们说到〃贰臣〃一词,就不得不想起清朝的《贰臣传》。乾隆时期,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识,达成统一思想,乾隆皇帝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
《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乾隆皇帝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使〃贰臣〃作为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乾隆皇帝指出,这些〃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不过,说到乾隆皇帝钦定的《贰臣传》,前面我们说过,乾隆皇帝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120多位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但有个极为特殊的例外,就是在这120多位〃贰臣〃中,居然不包括施琅。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施琅其人。
3施琅其人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出生于1621年,比我们人所共知的郑成功大三岁。施琅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1637年成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下。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加封郑芝龙南安伯。1645年弘光政权灭亡后,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晋封郑芝龙为平虏侯,后来又晋封郑芝龙为平国公,加太师。
1646年,清征南大将军博洛命洪承畴、黄熙胤修书给郑芝龙,要他迅速归顺大清。郑芝龙接信之后,立即挑选了包括施琅在内的500名兵士随从他前往福州,归顺大清王朝。此后,郑芝龙被博洛挟持北上。施琅与500名随行者一起被留下来,强制分配到各军营,即随清军南下,继续镇压广东方面的抗清力量。
1647年,郑成功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起义,很快便发展到10万余人。1649年春,施琅与其弟施显找到机会,脱离了清军,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武装。由于施琅才干超群,没过多久他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左先锋。
随后不久,一件小事最终导致了施琅与郑成功关系的决裂。
事情是一个叫曾德的人引起的。这个人,原来是一个清兵!后来在战争中被施琅俘获后,投靠了施琅,成为施琅的亲兵。结果,1652年的一天,曾德逃跑了,郑成功又收留了他。郑成功又将曾德提拔为自己的亲随。结果呢,有一天曾德外出办事,又被施琅擒而治之。郑成功得知后驰令勿杀,然施琅已斩之。郑成功因此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弟施显。施琅设计逃脱,郑成功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一并杀掉。至此,万般无奈的施琅再度归顺了大清王朝!
施琅投降清廷后,始终以郑成功为对手。1655年,施琅率军与郑成功激战于晋江白沙,结果施琅惨败。1656年,施琅从定远大将军济度击败郑成功军于福州,以功授同安副将,后来升任同安总兵。
                  第19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3)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今福建东山扬帆起程,锋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7月10日,清军向澎湖列岛台军发起攻击,取得胜利。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9月17日,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递送了正式的降书。10月3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
前面,我们了解了施琅这个人的一些史实。通过这些史实,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按照乾隆皇帝以忠君为标准,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施琅这个人也应该属于〃贰臣〃。
但是,乾隆皇帝非常清楚,这个施琅率军收复了台湾,对大清王朝是有功的。如果这样的人都要被称为〃贰臣〃的话,那么,谁还会支持他的大清王朝呢?
所以,乾隆皇帝必须要对施琅网开一面。如何网开一面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修改〃贰臣〃的标准。怎么修改呢?乾隆皇帝想到,我给〃贰臣〃增加一个条件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么?给〃贰臣〃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呢?增加一个〃必须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不就行了么?您想啊,这个施琅自幼就是赳赳武夫一个,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乾隆皇帝如果给〃贰臣〃增加了〃必须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这个条件的话,他施琅就不会被称为〃贰臣〃,就不用上《贰臣传》了。
当然,我们还真得感谢乾隆皇帝,因为他的这个新标准的出台,很多很多人就不再是〃贰臣〃了,他们的后代也就不必再背上〃贰臣后裔〃这个黑锅了。不然的话,这个〃贰臣〃和〃贰臣后裔〃肯定要比〃壹臣〃多上很多倍。
前面,我们讲到:张秉文抗清阵亡;方、陈二夫人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节;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在清朝统治之后终身不仕;而同样是张家子孙,张秉文的三弟张秉彝居然就降清了。这个张秉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4张秉彝降清
张秉彝,字孩之,号拙菴。1593年出生,比出生于1585年的哥哥张秉文小了8岁。1610年,张秉文中进士。因为这层关系,张秉彝也成为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称呼的〃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