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莽王朝-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嵘替踔游涓靶臁⒀俚榷揭淖宸⒍摹叭唷迸崖摇V芄勾笮蟹饨ǎǘ悸逡兀评褡骼郑钪栈拐赏酰Τ缮硗恕U馕晃按蟮南惹罄幢豢鬃幼鹞迕怕}哲,也成为其最尊敬的人之一。
每当读到这里,王莽总是心潮彭湃,激动不已:若是有朝一日,我王巨君也能如周公一般名垂青史,那该有多好!他在想:周公也是人,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却为何不能?他打定了主意:王某要效法周公,也做他个一代大汉新圣人!
王莽不仅是心中充满理想,也有着敢作敢为的性格。如今印把子在手中掌握着,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说干就干,很快王莽就想好了办法。
次年(元始元年,西元一年)正月,王莽授意益州二千石官员,让西南夷诈称越裳氏部落,向天子进献一只白雉(野鸡),两只黑雉。接到了这个报告,王莽如获至宝,他立即上奏王政君,请求她下诏,声称:“这是天降祥瑞,应用白雉祭献宗庙。”王政君当然是立即准奏。
在举行了隆重的宗庙祭祀后,王莽马上指使孔光等人上奏,公然为自己歌功颂德。群臣异口同声:“昔日周公忠贞公忠体国,勤劳王事,恩泽化雨,施及蛮夷。夷族感恩,进奉白雉给成王,当时也作为祥瑞,也将其作为宗庙之祭品。”群臣们齐声要求:“周公姬旦,生前就被称尊为‘周公’,大司马王莽勋劳卓著,也应被赐号‘安汉公’,并增加采邑人户,也好名副其实。”
这一建议,真是深合王政君的心意。这才过了不到一年,王政君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门庭冷落鞍马稀”,到如今的无上尊贵,若是没有王莽,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氏子弟当中,除了王莽、王闳、王去疾等聊聊几人之外,几乎没几个成器的。令她欣慰的是,人数虽少,却也都是精华。这次能够斗倒董贤以及傅、丁两家,没有王莽等人的鼎力协助,真是无法想象。可是,令王政君担心的是,侄子王莽其实早已不年轻了。当王莽重新当上大司马、首席辅政大臣时,他已年满四十六岁,用民间的土话说,黄土也快埋半截了。
王政君在想,一旦自己撒手西去,王莽能扛起王家的大旗吗?一方面,王政君绝不怀疑王莽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她对王莽之才极为欣赏。在她看来,王莽的手腕老辣,敏锐果决,断然不在当年的王鳯之下。但是,王莽毕竟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时间太短,威望还是不高,难以服众。看来,要想恢复昔日的荣光,恢复基础是最要紧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王政君深谙此道,她要让王莽——这匹王氏家族的千里驹走的更远。
对于群臣关于王莽进位安汉公的要求,正中王政君的下怀,有了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侄子,我王家从此高枕无忧了!她亲自下诏给尚书台,要求他们考据古代典仪,精心备办此事。
一天,侍中、奉车都尉甄邯进了宫,向王政君禀报了一件事,令她大吃一惊:王莽婉言谢绝了封赏,而且自称有病,从此称病不上朝了。
这事真是令人意外。这么好的机会,为何不要?王政君皱起了眉:这个傻小子,究竟在想什么呢? 纳闷之余,王政君问甄邯:“他在奏章中说些什么?” 甄邯吞吞吐吐:“启奏太皇太后,都在上面写着呢。”王政君喝道:“朕上了年纪,懒得看了。甄邯,你挑要紧的念来给朕听听!”甄邯遵旨念道:“拥立圣上的决定,当时是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与我共同作出的。还是请太皇太后对孔光等人论功行赏吧!功劳是大家的,我的功德微不足道,真正的功臣同列?”听到这里,王政君大怒:“干了几天就想撂挑子,难道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吗?”他吩咐甄邯:“去,立即草诏!让他明日起上朝办公。”甄邯面有难色,只好退下草诏去了。
次日,甄邯来到王莽府上宣诏:“《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可是,王莽还是不肯,居然三番五次拒不奉诏,甚至声称:“请转奏太皇太后,除非只封孔光等人而不封我,我才会去朝廷。”看着王政君忧愁满面,左右近臣、侍女都说:“还是答应了大司马吧,也许他这就肯出山了。”没了王莽,王政君就没招了。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他的要求。
二月二十八日,王政君下诏:“任命太傅、博山侯孔光为太师,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保,增邑万户。任命左将军、光禄勋甄丰为少傅,封广阳侯。以上三人,礼遇同于四辅。同时,加封甄邯为承阳侯。”可是,孔光等四人受封后,王莽却依旧不肯出来理事。王政君恼了:“王巨君,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啊?!为何还赖在家里不出门?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 正在她烦恼之际,群臣却又在进言了:“大司马虽然克己谦让,但朝廷对应当表彰的大臣,还是应及时加以封赏,以表明重视元勋,不要使百官和人民失望!”王政君决意:不管王莽怎么想,这次一定要“遵从民意”,强行给王莽进位安汉公。她这次铁了心了,不愿意也得愿意,看你上朝不上朝,还由了你了!几日后,王政君再次下诏:“任命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事务,称‘安汉公’,增邑二万八千户。”
其实,王政君所作的这一切,全在王莽的算计之中。这一切,恰恰正是王莽所想要得到的。为了不让天下人看出自己的用心,他诚惶诚恐,“勉强起床”,在家中接受了太傅、安汉公的封号。但是,他只要太傅、安汉公之名,对于所增加封邑,他一概不要。有了权,还要金银钱粮做什么?当然,推辞的理由也写的冠冕堂皇:“只有等百姓家家自足,安居乐业之时,我才可接受封邑。”
群臣“大哗”,又开始力争:“只要封邑名分,不要邑俸与赏赐怎么行?这岂不是破坏国家制度?万万不可!”王政君年纪大了,实在不想在这些问题上兜圈子,再次下诏:“既然安汉公这么说,那么邑俸与赏赐就暂时免了,不过数额要加倍。等到百姓家家富足时,请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勘验,如数颁发!”
对于王政君的这一折衷决定,王莽还是在谦让,坚决不肯接受。与其如此,还不如封赏下群。他向王政君建议:“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封赏我,二十应该厚赐宗室、群臣,安抚人心。”王政君被他神出鬼没的点子搞得心烦意乱,只好同意下诏分封,并宣布了诸多新的政策。宗室方面,加封蒙冤而死的前东平王刘云之太子刘开明为新任东平王,封前东平思王之孙刘成都为中山王,为中山孝王之后。又大封宣帝曾孙辈宗室,将刘信等三十六人都封为列侯。朝臣方面,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均赐爵关内侯。在诏书中,王莽还宣布了几项政策:
第一,凡是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没有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庶子的,都可作为继承人。
第二,皇族近亲支系的后裔,凡因犯罪而被褫夺宗籍的,全部恢复原身份。
第三,全国职位相当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凡是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为止。
第四,对于鳏夫寡妇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破产失业的平民百姓等弱势人群,政府都给予生活补贴或者经济补偿。
在王莽授意下出台的这项政策,真是无所不包,几乎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施予了恩惠。这一政策出台后,群臣称颂,万民讴歌,王莽的威望如日中天。
人们都在传说,安汉公恩润四海、泽及鸟兽,真不愧是周公重生啊!

(十)炉火纯青

事实上,当时虽然王莽在朝中权势显赫,却并未达到伯父王鳯当年“一言九鼎”的地步。当时的听政形式是,皇帝刘衎年幼,一切朝政都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代为处理。当然,由于王政君年迈体衰,精力不济,加上王莽又是最信任的人,一切朝务都由王莽在实际上打理。
在进位安汉公之前,王政君与王莽姑侄两个,是一条藤上系着的两颗苦瓜。他们的心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尽一切所能,夺回最高权力。
王莽使出的一切权谋,都是围绕着这一根本目的来进行的。在王政君的“配合帮助”下,王莽坐稳了朝廷的头把交椅,完全控制住了局面。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自打坐上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宝座,王莽的心思却又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脑海中,一直在翻腾着,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令让王氏家族永保富贵,万世不绝?暗礁重重,不得不防啊!”
王莽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绝非杞人忧天。现在的王家虽然权势显赫,如日中天,但是却隐隐地潜伏着危机。
太皇太后王政君七十多岁,风烛残年,没几天活头了。王莽本人也快五十了,还能支撑几年?王氏子弟的后辈中,虽然也不乏王闳、王去疾、王邑、王寻等青年才俊,可是由于当年汉哀帝刘欣的压制,致使他们的资历极浅,在朝中缺乏威望。
更令王莽担心的是,皇帝刘衎已经十岁了,再过五六年,他就要亲政了。假如不抓紧时间培养年轻后辈,巩固家族势力,一旦太皇太后与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王莽有些不寒而栗:我王巨君真心想做周公,皇帝却未必甘心做成王!也许,这又是一个孝宣皇帝。的确,假如皇帝刘衎是类似汉宣帝那样城府幽深的人,王氏家族岂不要重蹈霍氏家族的覆辙?岂不是要全部完蛋?
王莽虽然大权在握,但从行政程序上来说,一切奏疏都要最终保送太皇太后批准。王莽一想到这个,心中便好生焦躁:“老太太年纪大了,难免被人利用。若是被隐藏的对头们钻了空子,整出事来,如何得了?”王莽心乱如麻,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思来想去,他决定:先不管这些,先把权柄统统集中到我手上,然后再见机行事!
王莽不愧是权谋高手,经过几天的苦思,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