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随章侃-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钟会一开始就想造反吗?尽管有众多看法包括钟会的哥哥都认为钟会这个人野心大,会造反,但是有野心不代表能造反,钟会若是长期在司马昭身边,没有兵权,或者这次征伐蜀汉兵败,回到京都,甚或成都邓艾犹在,他都不太可能造反,但是邓艾被擒,司马昭远在京都,他手握重兵,没有人能限制他,这样的机会他心不动才怪。
更何况,三士中的另一位,为着另一个目的也在推波助澜。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士之死 (下)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士之死 (下)
(演义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邓艾被押上囚车,在蜀中的魏军二十余万自此全部归钟会麾下,二十万军是何概念?
当时蜀汉灭亡时统计其一国军队总兵力为十万二千,十多年后东吴灭亡统计其一国兵力为二十三万,也就是说,此时钟会统领下的魏军便相当于十余年后东吴一国之兵,也是蜀汉一国之兵力的两倍,而当时曹魏兵力为多少呢?据通典记载,曹魏灭蜀汉这一年,除了蜀汉本身的人口外,曹魏自身人口为四百四十万。当时三国之中其他两国人口与军力之比大致是十比一,(蜀汉人口九十余万,军十万,东吴人口二百三十万,军二十三万。)曹魏也不可能相差过多,所以当时的兵力也就是在四十万上下,所以说,此时在蜀中由钟会统领的二十多万魏军几乎是曹魏总兵力的一半,假如算上已经投降的十万汉军,当时钟会手里掌握的是天下最强大的武装,此时的钟会心不动才怪。
但是心动并不代表便会谋反,尽管手中掌握雄兵无数,但是并非这就代表有了谋反之力,这倒不是说钟会没有野心,钟会此人性格过于外露,他的野心早就被如他哥哥钟毓西曹属邵悌等人看出,便是司马昭也了然于心,也并非说钟会有后顾之忧,钟会无子,惟有两子还是兄长之子过继给他的,他谋反并没有人质上的担忧。而是钟会没有实力。
说钟会没有实力初一听有些问题,毕竟钟会手握天下最强大的武装,怎么能说没有实力呢?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便可知钟会这兵权大有问题。
尽管钟会手下有二十多万魏军,但是实际上这些军队并不是钟会的私人武装,钟会之前多跟随司马昭出谋划策,虽然说算无遗策,但是并没有在外统兵的经历,这一次征伐蜀汉是钟会第一次统领大军,可以说第一次获得真正的兵权,其统领的部下且不说后来因诸葛绪与邓艾被送上囚车而归于钟会的两路魏军,就说一直由钟会统领的主力十多万魏军跟随钟会日子尚浅,和钟会根本没有建立起如邓艾与其部下那般的主从之情,他们归于钟会统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钟会是朝廷授命的主将。也就是说,这二十万将领只是因为钟会乃是朝廷授命代表的关系才会跟随他,而并非他是钟会。这点与邓艾极不相同。
邓艾被擒时,其部下在明知是朝廷诏书的情况下一度想劫囚车,只是在卫瓘表示会为邓艾说情之后才将信将疑的放弃,因此可见邓艾其下的将士跟随邓艾多年,已经建立了相当的主从之情,这也是司马昭更担忧邓艾的缘故,邓艾这种在外镇守一方征战多年的将领,一般都会有大量忠诚的部下,一旦邓艾想造反,马上就有兵可用,而钟会不同,钟会初次带兵出征,虽然钟会本人确实足智多谋,但是那些将士跟随他时日尚浅,不会和钟会一起作乱。
尤其这二十余万的魏军乃是四方召集而来,其家属都在内地,钟会谋反没有人质之忧,而这些将领兵士可要担心自己的家眷安危,当年毌丘俭文钦作乱时就是因为如此,虽然有兵却不得用,只能找淮南的农民征募为新兵,钟会当年跟随司马师出征,对这件事不会不清楚,所以尽管手握重兵,钟会也未必能造反。
钟会足智多谋,他自然不会不明白这点,邓艾的被擒,魏军尽归其下只是使他谋反少了一个障碍,但是并不是他谋反的必要条件,但是姜维的建议让他下定了谋反的决心。
钟会在灭蜀汉之后,就接纳结交蜀汉原官吏将士,这也本是平常事,蜀汉即平,人心需要安定,邓艾在成都也是如此,更何况钟会一开始就遣人到诸葛亮墓前拜祭,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蜀汉灭亡后,一些将领就与钟会结交,并得到了钟会的器重。这其中,蜀汉原大将军姜维便是钟会最器重的一个,而他也看出了钟会的野心。在《汉晋春秋》中有如下记载:
“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硃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
姜维在此中用了以退为进的办法,劝说钟会退隐,而套出了钟会的想法,其实钟会也等着姜维。
钟会不敢谋反,是因为手下的魏军并非完全忠于自己,一旦谋反很难让之服从,不能完全依靠,那么就需要找其他的依靠力量,而姜维等原蜀汉将领则是极好的对象。蜀汉已亡,原来的汉军被解除了武装,也没有了效忠的对象,已经无心作战,但是姜维身为蜀汉大将军,在汉军中颇有威信,假如能得到他的支持,汉军可以为之用,不用完全依靠魏军。
在姜维的刻意支持之下,钟会的野心开始膨胀,加紧了与姜维等原蜀汉官吏的关系,准备开始谋反,这正中姜维的下怀。
姜维,蜀汉大将军,不用在此介绍了,在回军成都时,他得到刘禅的投降命令,向钟会投降,继而成为钟会器重的左右手,钟会对他十分重用,更是以他为谋反的重要环节,在他的计划中,原来的魏军将领都不能用,而由姜维为前锋,出斜谷攻打长安。姜维也积极的参与了他的计划,不过,姜维则另有想法。
《华阳国志》中记载:“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而孙盛在《晋阳秋》中称到蜀中时见过姜维给刘禅的密书。
若是如此所言,姜维在当时知晓了钟会的谋反之心后,故意推波助澜,使其谋反,等得恢复了兵权,再除魏军,恢复蜀汉,假如说邓艾是蝉,那钟会就是螳螂,而姜维就准备做黄雀。
若是姜维这个黄雀最后成功,那蜀汉不单光复,还是得了大利了,魏军此时在蜀中二十多万,而且多是精兵强将,一旦大半丧于此地,曹魏必然元气大伤,就算蜀汉无力再进,东吴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那时三国局势就要大大的扭转了,不过这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这第一个原因在于钟会,当时之后身死的三士之中,形成古怪的现象,三士之中长期带兵,一呼百应,有着相当数量忠诚部下,也就是说有着造反能力的两人邓艾姜维一个被擒,另一个被限制,都丧失了兵权,而唯一一个有兵权的钟会却带兵时间尚短,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私人武装。也是因为如此,当钟会得到了姜维的支持后,才有了谋反能力和决心,但是正是如此,钟会也对姜维的提议迟疑不决。
姜维什么提议呢?姜维提议将魏军将领全部杀光,只留魏兵,没了将领,那些兵就好控制多了,若是钟会谋反,在没办法拥有属下忠诚的情况下这一招确实是必要的,但是钟会也担心这点,魏军的将领被杀,那些魏兵还是需人带领,这时就不得不倚重甚至说依赖姜维的部下,这样一来姜维就拥有了实权,而钟会则被架空了。
钟会此时就遇到一个复杂的命题,要谋反,需要得到魏军支持,因为得不到魏军支持,就要依赖姜维,而一旦依赖姜维,自己就会被架空,而不依赖姜维,就要倚重魏军支持,而魏军是不可能支持自己的。回到了一个原点之上。
说到底,钟会的兵权受限太大,他的造反,就算成功最终也是为邓艾和姜维这样的人做嫁衣而已。钟会不是不明白这点,所以一直犹豫,也希望能多些时间拉拢那些将士。而司马昭不给他这些时间。司马昭此时给钟会写了一封信,表面上说的还是邓艾的事。
“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但是钟会大惊:“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遣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钟会为什么大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谋反被发现了,也因为自己根本没有真正的兵权,司马昭令贾充前锋只不过万人,自己也就十万兵而已,要真是他手握二十万魏军,还用担心这点吗?但是实际上他所谓的二十万大军只怕司马昭一纸诏书就会成鸟雀散,甚至倒戈相向,所以他害怕。
而钟会的害怕令他开始冒险,他不单没有放弃权力,反而加紧了谋反计划。
其实到了此时,钟会的脑子已经有些紧张,害怕,甚至糊涂了,他说“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这前半句还有点道理,事成的话到了洛阳,节节胜利人心向归,说不定真让他得了天下,但是事不成还想到蜀汉做刘备是根本不可能的。钟会才到蜀中几日,成功就也罢了,失败的话钟会手下那些魏军自不会理会钟会,而蜀中的官民军队更不会理会钟会这个失败的外来者,钟会失败只有身死一途。
或者钟会不是不明白,而纯粹是拿这个作为心理的安慰而已,或者是姜维给他灌了一大堆迷魂汤,让他相信自己在蜀汉之中人心所向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