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1984-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主德国人民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华约体系之中最为精锐的组成部分。尽管在70年代两德合并之前,这支位于冷战最前沿的军队都只拥有7个师的编制。但是随着联邦德国的瓦解,民主德国人民军迅速得以膨胀,到80年代初已经拥有了11个常备师―7个机械化、摩托化步兵师,4个坦克师,此外还有5个预备役师。战时其地面突击力量总兵力可高达50万,即便没有驻德苏军的参与,也可以组成华约来势凶猛的第一波攻击。

何况在华约体系之中,与民主德国同属于第一梯队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西方世界一般认为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遭到了莫斯科发起的全面清洗,导致部队士气低落,军官和士官位置上人才短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个国家在1968年之前的历史。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事实上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建立的第1军、国内的游击武装和流亡国外的旧军队合编而成。因此可以说与拥有悠久军队文化的民主德国以及经历过战火磨砺的波兰人民军相比可以说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其国家领导人安东宁?诺沃提尼更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处处模仿斯大林: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样的元帅服,经常拿着一个斯大林式的大烟斗。这位锁匠出身的总统能占据这样的高位,是靠他在捷克斯洛伐克50年代初的大清洗中的积极和狂热。

政治清洗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和支柱。就像斯大林以枪毙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开始,然后将政治恐怖遍及全国一样,东欧各国也是从党内最高层的清洗开始,以全国性的政治恐怖为最终目的。捷克斯洛伐克从1950年开始政治清洗,到1952年12月3日以捷共总书记斯兰斯基、外交部长克列门蒂斯以及其他9名政府部长被绞死而达到高潮。诺沃提尼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这个时间迈出的:他得到了被绞死的斯兰斯基留下的空缺―捷共总书记。

诺沃提尼才疏学浅,但他统治这个国家并不困难,在政治恐怖之后,他可以任意推行各种政策――正确的或是不正确的――而不用担心有人反对;再说,一个庞大而健全的官僚机构已经构建起来,要操纵这个机器只需要权力而不需要能力。因此诺沃提尼上台后大搞个人崇拜,继续制造冤假错案,培植私人势力,压制党内民主,对苏联则唯命是从。

关于他的政治笑话在捷克斯洛伐克层出不穷:有一天,布拉格天气晴朗,独是诺沃提尼撑着雨伞穿着雨鞋行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因为现在莫斯科正在下雨。”另一则是:威尔逊、约翰逊、勃列日涅夫、诺沃提尼同乘一架飞机。但是,这架飞机在途中发生了故障。所以把重的行李都投了下去。尽管这样,还有危险。这时,首先是威尔逊喊了一声“为女王陛下”,就跳下去了。紧接着约翰逊也喊了一声,“为了自由和和繁荣”,也跳下去了。最后,勃列日涅夫看了一看,也喊一声:“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就把诺沃提尼推下去了。

在这样的领导人统治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自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发展。而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面对华约军队的干涉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事实上也正是诺沃提尼那长达10年统治的结果。而“布拉格之春”虽然被无情的扼杀。但是在这次运动之中,被唤醒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义的精神和改革的意愿却是无法抑制的。

在接替杜布切克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并于1975年就任共和国总统的胡萨克执政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稳步进行,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平衡,捷共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国民经济在1971~1984年期间增长较快。70到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年经济增长为4。7%。在相对雄厚的经济支撑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80年代保持着很高的战备标准,其第1、第4集团军下辖三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空降旅在华约体系之下是少数保持常年齐装满员状态的精锐部队。

而下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的第2集团军虽然属于预备役部队。但是总兵力却高达30万人,一旦战争打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2周之内便可以完成总体动员,出动50万地面部队配合民主德国及苏联中央,西部集群组成华约的第一波进攻力量。

而波兰人民军不仅是苏联华约盟军里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也是苏联的华约盟友里唯一拥有师级空降部队国家。其现役地面部队为34万人,编制有3个集团军,13个师的庞大地面突击力量,而2周之内波兰人民军还可以动员超过30万的预备役人员。以70万人的强大地面突击力量配合苏联本土的二线部队组成华约的第二波突击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忽略苏联和法国的力量,北约在荷兰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共和国一线所要面对的华约部队在2个月的充分动员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经到达170万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约则要面对由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所组成的南部突击集群,而在此刻或许还要加上来自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军队。



第三章:华约东进(二)

奥地利是华约体系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个体,1945年3月苏联红军以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为左翼从匈牙利西部向奥地利方向展开向心突击。尽管在这个进攻方向之上德国陆军仍保有着相当强大的防御兵力―由德国陆军上将沃勒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第8集团军、由匈牙利第3集团军和德军第6集团军组成“巴尔克”集团军级集群以及装备精良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除此之外德国在奥地利方面还能获得在其南部地区与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和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对峙的“E”集团军群的支援。

但是此刻已经走到末路的德国军队,其强大只停留在纸面之上。而即便是纸面上的数字对抗,此刻也他们也处于了绝对的劣势之下。仅担任迂回任务的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麾下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就下辖第46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多瑙河区舰队和空军第5集团军,而担任主攻的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拥有着包括着近卫第9、第4集团军,第27、第26、第57集团军,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坦克第23、第18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近卫骑兵第5军在内的强大突击力量。

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役从一开始便没有丝毫的悬念。尽管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德国军队依托隘口、狭窄山间通路、江河,对苏联人的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是最终到4月初苏联军队已经解放了匈牙利全境,兵锋直低多瑙河与新锡德尔湖之间的奥匈边界。

一般认为作为希特勒的故乡,从1919年奥匈帝国被解体以来都一直希望与德国合并的奥地利人会和同种同文的德国人并肩战斗到最后。但事实上当年夹道欢迎过元首的维也纳民众早已在考虑投向莫斯科的怀抱。这一点与德国人在吞并奥地利之后错误的政策不无关系,在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的几个星期之内,所有行政机关的主要职位,以及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控制权,全都由德国人接管了,就连奥地利的纳粹分子也被排斥在外。而柏林更不遗余力地破坏奥地利的国家地位,甚至这个国家的名称都很快消失了,奥地利先是变成“东部边区”,后来又被称之为“大德意志多瑙河区和阿尔卑山区”。

尽管奥地利人的性格随和,且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具有几百年民族意识的国家会被轻易的抹杀。虽然盖世太保的无孔不入使奥地利人小心翼翼。反抗运动在长时期内只限于形式上的斗争,如在工业生产上采取“消极怠工”,用窃窃私语进行宣传,由医生提供虚假诊断书等等。

但是随着德国军队在东线的节节失利以及由英、美、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结束之后所公布的奥地利作为首个遭希特勒侵略之害的自由国家应从德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莫斯科宣言”传回到奥地利国内。奥地利人的地下抵抗运动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大批从前线逃亡回来的奥地利士兵组成的奥地利游击队,在包括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天主教徒在内的反抗组织的领导之下,在奥地利境内四面出击。

而另一部分奥地利人则经由卡林西亚和施蒂里亚到达斯洛文尼亚,参加了南斯拉夫铁托所领导的军队,于1944年11月在斯洛文尼亚组成一个奥地利营,尽管在指挥序列之上,这个营仍由南斯拉夫人民军指挥,但是这个营的士兵和军官却清一色的都是奥地利人。

1944年12月,在战争接近结束的时候,一个新的委员会成立了,即奥地利临时国家委员会。它负责指导许多地区特别是维也纳区的反抗运动。各种地方组织纷纷加入了这个委员会。作为整个奥地利抵抗的象征。奥地利临时国家委员会的领导机构由七人委员会,包括社会民主党人两名,天主教徒两名,共产党人一名,自由党党员一名,无党派一名。显然这个各党派联合执政的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奥地利共产党便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地位。

但是随着苏联红军逼近维也纳,这一局面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在完成了对维也纳的合围之后,莫斯科电台全文广播了《苏联政府搞奥地利人民的宣言》。宣言中表示,奥地利人民与德国境内的德国人不同,他们是“反抗德国人”和“欢迎红军解放奥地利的”。宣言又说,苏联政府不打算占领奥地利的任何领土,或改变奥地利的社会秩序。苏联政府将恪守保证奥地利独立的莫斯科宣言,并将把宣言变为现实,支持在奥地利根除纳粹统治与重建民主条件和民主制度。

这一宣言发表后,正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