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1984- 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手脚敏捷者之外。手枪队的武器装备也绝非只有大刀。

据说冯玉祥本人的手枪队人手皆配备骑步枪1枝、手枪2把,而西北军旅级以上的各级司令部所属的手枪队,尽管不可能全部达到冯玉祥直属卫队的标准。但是这些西北军精锐显然也并非全以手中的砍刀作贴身肉搏之用。一手“盒子炮”、一手木柄手榴弹,背插虎头大刀才是西北军手枪队的真实写照。手枪队组建以来,在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冯玉祥在湘西夜袭桃源时名精壮的手枪队员,身背大刀,经过一夜冒雨苦战,攻克桃源。在1923年军阀直奉大战“廊坊之战”中,上校参谋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州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只是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才将他们的标志化为了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

第194步兵师直属机关的几个连长更对韩成手中这把刀的真实性颇有质疑。在他们看来真正的西北军早已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他们所采用的大砍刀更不可能流传至今。于是在一片冷嘲热讽之中,身为师长的吕文清终于替自己的爱将按捺不住了。于是在那年的中秋。由吕师长亲自组织的一场“赏刀大会”在第194步兵师师部悄然召开。

所谓“赏刀大会”其实只是第194步兵师师直属机关连一级干部每年例行的中秋茶话会。只是那一年的这一活动被师长吕文清赋予了所特有的主题。他特意让韩成请出那把师部各直属机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刀,请全师部直属机关上下一起观赏。很多人多年之后仍忘不了那晚上的场景:皓月当空,夜色如洗。那柄银光闪烁的大刀在月色的照耀下更显得寒气逼人。

“果然是西北军的大刀啊!”第194步兵师政委冯瑞林对于近代中国战争史颇有研究。而由于第65集团军驻地和部队历史的原因。冯瑞林对于近代以来华北地区风起云涌的诸多名师劲旅都能如数家珍。手握着韩成的家传宝刀,冯瑞林一边在月光下不停地轻抚着刀背,一边向师部在坐的各级指战员讲述着西北军大刀的特别之处。

西北军大刀具有切合实用的形制特点,首先,在形制上,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环首刀的刀环。所以,甚至可以说西北军大刀是集合了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名刀―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之长的综合体。

“这还是一把西北军中后期所生产的抗日大刀。”冯瑞林仔细看了看手中的刀,大略的测算了一下刀身各部分的长度。冯瑞林微笑着说道:“西北军前期所装备的大刀虽然外形相近。但由于大多出自民间小厂甚至铁匠铺子,因此尺寸多种多样了,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但中原大战之后,宋哲元率西北军残部先后依附于阎锡山、张学良,最终利用蒋介石分而制之的心理。创建第二十九军,据守平、津要冲,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蚕食。为了整军备战,宋哲元继承并发扬了老西北军敢于近战的优良作风。并在北平的大型兵工厂定制抗日大刀。这把就应该是当时的产品。相对而言,其规格尺寸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

“冯政委,你这么一说还真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其实这把刀的确是我爷爷曾经用过的。我从小就跟着我爷爷生活,除了教我好好读书之外,我爷爷最喜欢作的事情就是看我练刀。他常说当年西北军中高手林立。老资格的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赵登禹将军,精通武术,曾徒手打死一只猛虎,有“打虎将军”的美称。吉鸿昌将军最擅刀法,号称西北军第一刀。”听到师政委都对自己的家传宝刀赞赏有加。韩成也不由得来了兴致。

“这么说韩连长也是练家子。今天反正也没什么事,不如大家切磋切磋?”但是韩成的无心之语。却引来了警卫连连长的主力邀战。第194师前身是1944年第15军分区。1948年第1、5团和冀东独立团为基础,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师。1948年5月,该师调归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建制。第第1旅。1948年1第第23旅。

在解放战争团以上干部多为红军干部,营连以下干部都经过抗战洗礼,基层士兵都是冀东子弟兵、翻身农民,部队纯洁,进步迅速,敢于刺刀见红。在1948年配合东北作战的“牵牛战役”诸战斗中表现优秀,逐步锻炼成英勇善战的劲旅。后参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至1953年10月,194师随65军入朝参战,歼敌9482人,涌现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而这一传统更是长期以来融入了这支部队的血脉之中。身为师部的最后一道防线,警卫连中不乏拼刺好手,而身为警卫连的连长更可以说师部第一拼刺好手。

竟然是“赏刀大会”,那么徒手格斗当然有欠意思。“一直听说西北军擅长以大刀破刺刀,今天就让大家见识一下吧!”在师长吕文清的提议之下,警卫连很快拿来了几支训练用的木枪。而韩成则从自己的宿舍里拿出了自己平时练习的木刀。但是令所有人失望的是,这场较量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和几乎只在电光火石之下,胜负已经有了分较。

其实战场不是比武擂台,本没有太多的招式。韩成双手握大片,刀尖朝下,当警卫连连长的木枪刺来的瞬间,韩成猛的用刀挑开了对方的枪尖,随后顺势劈下,几乎在大家目不暇接之时。木刀已经架在了警卫连连长的脖子之上了。“这是……‘破锋八刀’?”在大家还来不及叫好之时,师政委冯瑞林已经忍不住惊讶的问道。

“政委正是好眼力啊!我爷爷教我的时候,说这套刀法就是叫这个名字。”韩成有些不好意思的收回自己的木刀。在警卫连连长既惊讶又佩服的目光之中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你输在这套刀法上可一点都不冤!”冯瑞林政委拍着警卫连长的肩膀向大家讲述起了“破锋八刀”的传奇历史。

据说“破锋八刀”的创始人是民国武术名家―马凤图,而这 ;套刀法的创始地就在今天第65集团军的驻地―张家口。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12月,西北军二号人物―张之江任察哈尔都统,驻节张家口,在张之江的盛情邀请之下,马凤图来到张家口,出任都统府参议。在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精华,马凤图将西北军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进一步简化为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的“破锋八刀”。

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的前夕,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中起舞,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竞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韩连长,你们侦察连拼刺的成绩这几年也算不错的了。你觉得大刀和刺刀那一个好用啊?”看大家都在兴头之上,身为师长的吕文清接着问道。“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想。不过还是西北军的创始人冯玉祥将军说得好。一把大刀,会使的可以敌六七柄刺刀,不会使的连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没有用。有了刀,一天多练几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应手。”面对师长所提出的问题,韩成只能从侧面回答道。

真正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

“能敌六七把刺刀?!好,刚才你和警卫连连长练的也太快了。我看干脆咱们玩得热闹一点。警卫连!有想为你们连长报仇的嘛!马上到冯政委那边去报名。我有言在先,不能超过8个啊!”在师长的鼓噪之下,很快操场之上又摆了架势。8个警卫连的战士挺着木枪将韩成围在中央。

“破锋八刀”名符其实,一共只有八式。采用传统刀诀的模式,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月光下的韩成念着刀诀,木刀到处无不望风披靡。那一晚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