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1984-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亲率大军攻宋。而在派遣忽必烈率军南攻鄂州的同时,蒙哥汗亲自统率的主力军团却选择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进攻路线―由陇州经大散关南进,正面强攻宋军以重庆为中心,以钓鱼城为屏蔽和支柱,以长江为依托,以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旁新建的山城为骨干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而就在蒙哥汗准备大举南下的同时,忽必烈悄然授意自己的高参―云海禅师的弟子―刘秉忠在金莲川慕府的基础之上在滦河北岸的龙岗兴建自己的都城。

无独有偶,几乎这座被命名为开平的城市竣工的同时,在钓鱼城下传来了蒙哥汗身中飞石,卒于军中的消息。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等汉人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就在刚刚崛起的开平宣布自己成立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忽必烈并不是蒙古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他所谓的赫赫武功,不过是在父兄的基础之上,利用中国北方强大的物资和兵员优势最终用令南宋在战争中油尽灯枯而已。而他进一步开疆扩土的努力,无论是两次征伐日本、三次对越南用兵还是渡海远征爪哇,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对草原帝国为数不多的领土贡献除了中国南方之外,只是形式上将高丽、缅甸以及东南亚的几个小国化为了元帝国的藩属而已。

而忽必烈在开平的自立对于当时名义上还处于统一之下的蒙古大帝国的危害却是致命的。尽管蒙哥继承大汗之位的过程之中,蒙古帝国内部的各大汗国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苗头,但是面对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之中力量最为强悍的术赤系和拖雷系的联盟,反对者还没有勇气去挑起内战。尽管蒙哥一度无力去挑战拔都在巴尔喀什湖以西实行的独立统治。但是随着拔都于公元1255年病死于伏尔加河畔,事实上蒙哥依旧有机会重新将整个帝国归于一统。

但是随着蒙哥的战死,实力最大强大的拖雷系内部首先出现了分裂。在整个蒙古世界的眼中,忽必烈在开平的自称为大汗完全是非法的。因为按传统,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兀鲁思在蒙古语中意为“人众”,也就是封国的意思。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封国承认的基础之上,忽必烈的政令自然不可能通行于整个蒙古帝国,甚至连留守蒙古帝国龙兴之地―和林的小弟―阿里不哥也不支持忽必烈的决定。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首先开始的内战,不仅向整个蒙古帝国发出了各自独立的信号。甚至还影响到了正挥师从巴勒斯坦冲向开罗的旭烈兀。无论是出于东归逐鹿,还是希望可以劝解这场兄弟之战的目的,蒙古帝国最终都与征服埃及,乃至整个北非的历史机会擦肩而过。而以由怯的不花所统帅的蒙古驻军在叙利亚被拜巴尔一世歼灭为标志,蒙古帝国对西方持续的扩张从此止步。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蒙古帝国的版图被不断蚕食,最终消泯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创立了蒙古帝国在中原地区绝对统治权。毕竟遵照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将自己的帝国更名为“元”的忽必烈可以说是蒙古帝国的真正掘墓人。而在登基为帝之后,忽必烈在始建大都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根据地―开平府升级为元上都。取代了原先孤处漠北的和林的位置。

按照忽必烈所设计的两都巡幸制度。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尽管元上都并不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建造的第一座草原都城。但它的规模却无疑是最大庞大的。

根据史料记载,元上都的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元上都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作为帝国的主宰―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

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公元1274年,元上都的设计者―刘秉忠随忽必烈又一次来到自己所设计的都市避暑度夏。这一年的八月,他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59岁。在他身后,元帝国一再对他加官进爵,甚至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有这样尊贵荣誉的人,仅刘秉忠一人。但是据说精通周易,甚至在明士大夫的笔记里,能预测盗取自己墓葬罪犯姓名的刘秉忠却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他所设计的这座城市,在他和忽必烈死后几乎再无安宁之日。

“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元帝国宫廷内斗的活剧以元上都为中心频繁上演着,最终于元上都建成99年之后迎来了它的终结者。据说上都周围十八座烽火台上的十夫长们在那一天“晨起而登高眺望灿烂朝霞”,但举目远眺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片可怕的红潮―在来自中原的汉人将军关铎的指挥之下,头裹红巾的农民军浩浩荡荡地从大同府北上,越阴山,军常无留行,直趋“执理九十九政之上都开平”。曾经被如牛羊一般驱赶、猎杀的汉族战士冲破了九道由蒙古铁骑组成防线而将松油火把扔上了大明殿的屋檐,无数珍宝累积而成的上都开平因而烟火缭绕七日而不灭。火光映耀着来自中原的复仇的长枪,繁华上都城最终成为了废墟……。

和蒙古铁骑摧毁的其他历史名城相比,元上都远没有燕京、汴梁、莫斯科、巴格达那般的幸运。尽管残垣断壁之间,依旧盛开着密密匝匝的金莲花。那形如莲花、色如金簪的花朵成了这片草原活着的灵魂。它们年年盛开,岁岁辉煌却早已无法唤回北遁的蒙古骁骑。以至于在数百年之后,重新入主中原的满清帝国一度错误的将那座消失的都城标注在了另一片草原之上。

元上都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年代久远还是以讹传讹,满清却将它的位置张冠李戴在了阴山北麓布动河畔的商都县境内。当然这一错误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除了地形相仿之外,这片土地在满语中也被读作“上都”。不过意思却是为“旋流”、“水游”。由于境内的“布动河”(满语意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向东注入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旋涡,故而得名。

清初设八旗时,商都属于正黄旗的管辖范围。一向好古的乾隆在此设立上都牧场。或许在这位玩心颇重的君皇心目中曾有过重建元上都的梦想。但是最终直到清末放荒招垦,这片土地才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北部和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多滩川平原的商都县却是内蒙古与华北平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则一点在近代以来,更是日益显现出来。

民国时代商都县扼守着张家口到外蒙古库伦的交通咽喉。仅驿站在商都县境内便有五台、六台、七台、八台四处。由于商都县城设在七台,故至今商都县城又有“七台”之称。又在那些晋商崛起的时代留下过“要发财、上七台” ;的俗谚。曾经的蒙、汉、满、回各族牧民策马放歌之所,一时竟也真成了巨贾云集的商业之都。

而在军事上,商都县东邻河北省康保等县,南靠兴和县,西接察哈尔右翼后旗,北连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处于一个四通八达的要冲位置。抗战战争前期,中日两**队在长城内外的诸多交锋之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百灵庙暴动”和“百灵庙战役”便爆发在商都境内。

1936年2月21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罪恶计划,时任**西蒙工委书记的乌兰夫同志等,领导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千余名爱国士兵举行了武装暴动,蒙古民族打响了抗日救国的第一枪。11月下旬,为了阻断日伪军向绥远各地进犯的企图,傅作义将军组织5余人奇袭百灵庙,歼灭日伪军700余人,击落敌机1架,鼓舞了中**民抗战的士气。

但是在中苏战争初期,中国陆军对商都一线却没有重点进行布防。造成这一疏漏的主要原因在于。担任边境方面防御的内蒙古省军区将兵力重点集中于包头―呼和浩特―集宁一线。在二连浩特失守之后,重兵将兵力投入到了察哈尔右翼后旗以阻击苏联第第第65集团军又重点防御张家口一线。最终令苏联蒙古方面军群抓住了两军的衔接处,以第41摩托化步兵师轻装突进。最终于1984年8月1日攻占商都县。

bk


7月战报(D日―D+3日)

D日:1984年7月28日,星期六。

当天下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