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是1938年2月的枪号〃乙4J6403〃,我的这把是1938年4月编号为“乙4K7978”,应该是迁厂之前制造的,从编号上推算,两个月的产量达到了一万多把!可见当时前线需求之大。
那一位河南老乡用过这把枪?
枪机锁
退出枪机,枪栓成90度
按下枪机锁
退出枪机后
开放式弹仓
子弹放在漏夹里面
一起压下去
从下面看,漏夹留在弹仓里
上子弹后,从上面是挖不出来的
必须用新的漏夹从上面把空的漏夹顶出来
拉枪栓前
拉机后
上保险
退出保险,勾动扳机
留意枪机的位置,前进了
冤家路窄,当年战场上火拼鬼子三八式的汉阳造,只比三八式短一点点
上子弹
三八式的弹桥,和汉阳造的漏夹
压进去把空漏夹顶出来
子弹和漏夹都留在弹仓里
如果要退出子弹,要从弹仓底部开口处顶出来
三八式步枪
名片
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歩兵铳Sanpati-shikihoheijyuu)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是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
基本介绍
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日俄战争中,在中国东北使用,由于大陆特有的一种细小的沙尘进入操作机关内,导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枪通过简化操作机关和随枪机动作防尘盖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枪也同三八式步枪一同服役。这两种步枪也因其发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为有坂步枪。
1905年,三八式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从那时起三八式步枪就成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步枪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毛瑟步枪的毛瑟式旋转后拉式枪机,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发射6。5mm口径枪弹,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确度。但是6。5×50毫米枪弹杀伤威力不足,弹头飞行稳定,虽然侵彻效果好,但是高稳定特性,使得杀伤力反而不高。虽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三八式步枪
使用这步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非常难以从枪口火光发现狙击手潜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枪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三八式步枪也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侵华日军投降后,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广泛使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解放军手持的步枪就是三八式步枪。朝鲜战争初期三八式步枪是中国志愿军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结构特点
“三八大盖”全枪长1275mm,可以说是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军用步枪中最长的步枪,比当时苏联红军使用的莫辛?纳甘1891/30式7。62mm步枪还要长43mm。从外观上看,全枪显得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不像有些步枪,外观上“零碎”很多。“三八大盖”的枪管长769mm,也是二战时期各种主战步枪中枪管最长者。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线导程确定为200mm,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并且由于弹头的初速为762m/s,尽管在当时各式步枪中也是最小三八式步枪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
的,但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且不易翻滚。说“三八大盖”打得比较准,自然与瞄具有直接关系。“三八大盖”的准星形状为“∧”形,用燕尾槽与准星座配合,可以横向调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期生产的“三八大盖”,没有准星护翼,而后期生产的则有准星护翼。“三八大盖”的表尺,与一般步枪的板状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个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个缺口照门(其中表尺框板上有2个缺口照门,游标上有1个缺口照门),相应地有3种用法。平时携带步枪时或目标在300m以内时,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状态下使用,这时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300m;当目标在400m以上时,则将表尺框向后立起并将游标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的另一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400m;当目标在500m以上时,则使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状态下,将游标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标上的第3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500m;当射距大于500m时,则逐次上移游标,使游标上的缺口照门与目标距离相对应。“三八大盖”的表尺射程2400m。在后期生产的“三八大盖”中,有的采用3个觇孔照门,其目的是企图利用觇孔照门以抵消瞄准误差,从而简化新兵的瞄准训练过程。但是,实践证明“三八大盖”上的觇孔照门距离使用者的眼睛过远,瞄准时并不方便,特别是在夜间瞄准更为困难。像“三八大盖”这样的准星与表尺关系位置形式,觇孔照门显然不如缺口照门使用方便。“三八大盖”改觇孔之举,不失为弄巧成拙。作战实践证明,步枪战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离,通常在200m以内,而真正达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离是在100m左右。这时,还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优点,就是当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时,可以竖起表尺框,并把目标与准星同时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击,若受过一定训练的射手,枪枪打中不成问题。“三八大盖”相对于“金钩步枪”改动最大之处,要数枪机。在世界步枪之林中,没有沿袭当时各国盛行的枪机结构而独树一帜者,就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纵览世界上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步枪,凡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其枪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其一,是以德国M1888毛瑟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二,是以俄国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盖”为代表的枪机结构。这3种典型的枪机中,结构最简单、分解最简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数“三三八式步枪八大盖”的枪机,分解开来只有枪机栓体、抽壳钩、机尾、击针和击针簧5个零件。而另外两类枪机的零件,至少在6个以上。上述3类枪机的机头大同小异,而区别主要是在机尾部分。“三八大盖”枪机的机尾部分,没有两个欧洲“兄长”那样复杂,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碍事的“金钩”,把机尾部件(保险机)改成一个滚花的扁圆柱体,既不会钩挂服装、装具,又便于射手操作,特别是便于在严寒天候条件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右旋转到定位,即为保险状态;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左旋转到定位,即为待击状态)。此外,枪机栓体上的拉机柄头,采用了独特的椭球体而不是传统的圆球体,也是为了提高适操性特别是严寒条件下戴大手套时的适操性。“三八大盖”的机匣上方和右侧各有一道纵向沟槽,用来安装和规正其独特的“大盖子”(防尘盖)。在防尘盖的后端,有一个供拉机柄穿过的方圆形孔,当枪机拉开时,防尘盖随枪机一同向后滑动,让开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以供射手向弹仓内填压枪弹以及完成抽、抛弹壳动作;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这一点在世界各国所有的步枪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带来的战术技术效益也是举世无双的。这一点即使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不失为点睛的一个妙笔。
变形枪
三八式步枪的枪身较长,三八式马枪是三八式步枪中短枪管的型号。在日本,它也被称为三十八年式骑铳(卡宾枪)。它不仅用于骑兵,也同样用于工兵,后勤部队和其他非前线部三八式步枪
队。三八式马枪是同时投入军队使用的,它的枪管缩短为487毫米,枪全长966毫米,重量3。3公斤。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杀伤威力不足的缺点,改用7。7毫米口径枪弹,1939年(神武纪元2599年)定型,命名为九九式步枪。从三八式步枪发展出的其他变种有四四式马枪(三十八年式骑枪的改进型,于1911年(明治44年)定型),九七式狙击步枪(1937年(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定型),TERA伞兵步枪以及最终发展出五式步枪。
步枪前身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
细说“三八大盖”,自然要从“三八大盖”的由来说起。前面我们曾提到,“三八大盖”是在三十年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那就不妨先说说三十年式步枪吧。在日本幕府末年至明治维新之后的较长时间里,日本军事力量中的步枪,大多是当时欧美的舶来品或仿制品,口径杂、构造差、型号多、质量大,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的需要。明治二十二年(公元1889年)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无烟火药的广泛运用,三八式步枪为枪械的生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使步枪技术的进步成为可能。这个时期,东京炮兵工厂在一个名叫有坂成章的日军大佐主持之下,对当时一些7mm、6。5mm、6mm口径的步枪进行了分析研究。鉴于欧美各国普遍认为在当时盛行的“阵地战”中,步枪以使用口径较小、初速较高的枪弹最为有利,同时又受到当时较为优良的M1888毛瑟步枪的影响,最终确定日本第一代制式步枪口径折中采用6。5mm,并决定该枪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及5发固定弹仓,于是诞生了日本明治三十年式(1897年)6。5mm步枪。该型步枪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为了便于操作保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