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一种较大型的帆布子弹袋是我们在许多历史照片资料中最常看到的样式,其型号为MK-3型通用弹袋。MK-3型通用弹袋是步枪/冲锋枪/机枪/通用型子弹袋,在功能上除可装步枪弹,也适合装冲锋枪弹匣,还可作为布朗宁轻机枪(ZB26式轻机枪的海外变型)弹匣袋;由于布朗宁轻机枪是由上匣式弹匣供弹,加之其射速极快,因此弹匣的使用需要较大的携带量,但是一名机枪手能携带的弹匣有限,所以此弹袋在当初的设计上考虑到让步兵帮助同行的机枪兵携带弹药;以便随时填补机枪手的弹药。其弹袋为直式长方形,材质为卡其帆布,上有布盖,弹袋上缝有布条,布条上有母铜扣可与袋盖上的公凸扣连接,背后一样有C型金属钩可与帆布腰带勾跨连接,在袋后C型金属钩的上方,缝有五边布条,上端有日字铜环,帆布吊带可从其穿过进行固定,并可与背包带上的铜钩,勾跨连接。由于此款弹袋的方便灵活,是我驻印军所使用最普及的弹袋。除此之外,驻印军部分军官还使用英式布朗宁手枪双并式弹匣袋,此弹匣袋除可放布朗宁手枪的弹匣外还可放45式手枪弹匣。另外驻印军也使用英式303式备用弹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于英国协从军的背挂方式,而是喜欢将此弹袋缠于腰际上使用。
水壶
驻印军所使用的水壶为英式37型,此型水壶在一战时期就有类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壶仅是沿用以往所惯用的壶体,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全壶为马口铁材质制成,壶口盖为铝质下方连结木头塞,盖上系有细棉绳绑于壶颈上的圆环,壶身为橄榄绿色,外套呢质壶套以作保温用,再以十字型帆布带来背负或是装在卡其帆布水壶袋里。此两种携行方式驻印军都有使用。
图解驻印远征军配备P37个人装备组、MK3通用弹袋、M1冲锋枪、美式5扣橄榄绿高领毛衣。
美式单兵装备
在驻印军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仅为配件而并非整组装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弹袋、卡宾弹匣袋、45式手枪侧挂皮枪套、M-3肩挂枪套、45式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之所以使用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英式的1937装备组的设计良好与其灵活性和耐用度颇受中国士兵的好评,且补给也充足,再者美军也非主要提供个人装具的盟国,仅就局部配件给予补给有特殊任务需要的部队和士兵而已。
帽子
驻印军仍使用的是中国军队传统的圆筒形布制军帽,其颜色为42年后国军统一使用的土黄色。在许多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国军官也很喜爱戴此帽,如史迪威将军与许多驻点联络官,足见此帽的造型很具魅力。
图解着美制HBT连体服的远征军战车兵
钢盔
驻印国军初期使用的是由英军配发的MK-2型钢盔,驻印军在盔体的左侧漆有青天白日军徽,并在作战时使用伪装网。
在入缅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耗损与英式钢盔的避弹性与舒适性不佳,在后来的补给中,美军替中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新38师优先换发了美军的M-1钢盔;新38师成为国民党军队第一个使用美造M-1钢盔的单位,而后陆续替换了新1军的钢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式MK-2型钢盔都不使用了,在换发完毕后的单位将弃用的MK-2型钢盔转交给后续的部队或是送回训练基地。所以在后来的许多历史照片中,我们常看到新1军戴美式钢盔,新6军则大多数仍戴英式钢盔,而新6军仅有少数的直属单位获得了M-1钢盔。美式M-1钢盔自1943年量产以来,成为当时装备最多的钢盔,在二战结束后更广泛的被许多的国家采用,并有许多国家以此钢盔为基础进行仿制和改制,其影响之巨大不可言语。我驻印军当时用的为M-1钢盔Model-1943/44型,其钢盔外形较后来的改良式的M-1Model-1956型钢盔略高。钢盔的左侧也漆有青天白日军徽。同时,驻印军所用的钢盔还大量采用了1/4吋与1/2吋的伪装网。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中国军的单兵装备:绑腿
更新时间2012…2…29 1:38:28  字数:6638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说起绑腿,很多朋友可能会不屑一顾。
老萨和一个网友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网友很随意的说:那不就是两条绑着小腿的布条子吗?有什么稀奇。
呵呵,老萨说:其实这个小东西对于中国的抗战来说,其用处绝对不亚于任何一种军队主力作战武器。
绑腿,也就是帮在腿上的布条。
其实,绑腿在军队使用的时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的多。
早在冷兵器时代,古人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到绑腿的重要性。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古代,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其中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很多田间耕作的农民和山民,都打着绑腿。早期炎帝时期神农氏的形象,就是小腿绑着绑腿,足踏着皮制鞋。
所以,早在冷兵器作战中,出身农民的士兵很多也打着绑腿。
绑腿对于北方人来说,还不算是必备的东西。但是对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他们住在山里,经常要走山路。绑腿除了可以有效减轻酸痛以外,还可以有效保住小腿不受伤害。
山里面的低矮灌木杂草很多,坚硬的山石也不少,加上颇多虫蛇之内,他们的腿部很容易遭到伤害。虽然这些伤害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天天都要长距离步行的人来说,轻微的伤害也是很大的影响。
绑腿可以有效帮助他们防止这些小的伤害,所以我国南方大部分山区少数民族,都有绑绑腿的习惯。很多少数民族不穿鞋袜(云南贵州尤其多),但是对绑腿相当重视,不但选择合适的布料,绑腿的打发也都很有讲究。
军队来源于人民吗,绑腿自然也在军队很快盛行。
-----------法国士兵,注意左边士兵的白色绑腿。右边士兵长靴里面的也打着绑腿,而且还高过了膝盖。
西方使用绑腿的历史很长,是和马刀,步枪一样的制式装备。许多历史著名上著名的军队都大量使用绑腿。比如拿破仑的法国军团,他的步兵士兵军官一律打着绑腿,而且绑腿一直打到膝盖的上方,是欧洲各国军队中间最长的。
拿破仑说: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有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
法国士兵的绑腿一般都是灰色的,也有一些是黑色的,只有在阅兵仪式上或者法国近卫军战士才打白色的绑腿。
虽然拿破仑对绑腿很看重,但是性格都比较随意的法国士兵似乎并不在乎绑腿。由于法国初期战争战场都在法国,中期的主要对手普鲁士和奥地利也离法国不远,法国士兵需要长距离行军的机会并不多。
法国的老兵们多比较喜欢绑腿,但是新兵们多不重视。当时一个军官向拿破仑报告:我们新招募的19岁以下的新兵对绑腿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打上绑腿很愚蠢。他们开始只是把绑腿放到背包里面,后来就找机会把他们丢弃了,背包里面空出来的位置改装食品和战利品。不过,丢弃绑腿并不是我军的特例。奥地利军队也报告缺少了5万双绑腿。
时代进入20世纪以来,很快爆发了世界规模的全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当时欧洲的军队大部分依靠铁路来机动运输。但是铁路毕竟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各国陆军的战斗行军都是靠步行完成。当时世界主要军事国家士兵几乎都打着绑腿。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虽然战争后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铁路线也几乎遍布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是,各国整体机械化程度还远远没法达到不让大部分步兵长距离行军的地步。就连以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著称的纳粹德国来说,他的主要运输工具,居然还是马匹。在苏联辽阔的国土上,无数德国士兵还是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的走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至于工业化程度更差的苏联,法国,日本等国就更不用说了。对于数百万的普通步兵来说,他们能够依赖的除了少量的马匹以外,主要还是自己的一双脚。
在二战时期,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继续使用绑腿,包括苏联,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中华民国。
在二战中,苏联的工业总值虽然达到世界第二,但是部队总体还是比较落后的。其直到战斗结束也没有实用的装甲运兵车,至于卡车的数量也不足。后期美国曾经大量援助苏联对抗德国,苏联人首先向美国开出的清单就是大量的汽车。在苏德战争期间,美国共无偿援助苏联载重卡车3万5000多辆,还有4万多辆吉普车。
几百万苏联士兵从后方运送到前线可以依靠铁路,但是一到前线后在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激烈作战中,也是只能靠步行。所以苏联士兵在二战期间也使用绑腿。
由于苏联的轻工业并不发达,军服军靴之类供应并不充足,绑腿质量也很差。在二战期间,美国甚至还援助了苏联800万双军靴。苏军的绑腿虽然料子不错,多是呢子和布料,但主要是制作军服的下脚料所做。由于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