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争,可怕的滇北原始密林,崎岖山地,深谷,激流,无数峭壁都是比日军还可怕的东西(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伤亡6万多人,其中只有1万多是战斗伤亡,其他都是伤亡在恶虐的自然环境)。
在这些地区,远征军战士反应绑腿相当实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步枪还要重要。
-------红军女战士,绑腿是灰色的,和军服相配。下面的朱德同志也打着绑腿,很英武。
红军,解放军
红军在南昌起义以后,由于都是国军士兵参与起义,仍然穿着国军的制服,带着红领巾和红臂章作为区分。之后的几年三大起义都遭遇失败,稍后又连续转战奋力求生,实在没有精力管军服式样的问题。
红军仅仅在1929年攻陷福建长汀以后,由毛主席,朱德和陈毅制定了军服的大体式样。红军士兵上身是灰色中山装式样军服(灰色比较适合在山地作战中隐藏自己),裤子为和国军类似的普通军裤,苏式八角型军帽,草鞋,另外每个士兵发给绑腿一副。红军第一套制式军服就和绑腿分不开了。
到了1931年中央苏区建立,红军开始统一军服的式样,又改变了一些军服的样式,使得更适合作战。比如将大八角帽改为小八角帽(苏联人脸形比中国人宽的多),军服该城更适合南方炎热气候的开襟敞口式样。但是绑腿仍然没有变,只是将绑腿的颜色该城和军服一致的灰色,更适合隐蔽。
稍后,红军在五次围剿中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急行军中,十万中央军一直尾随追击。用朱德的话来说:我们如果走得比蒋军慢,就会全军覆没。红军必须永远走在蒋军前面。
当时红军战士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一打草鞋(红军几乎没有皮鞋和胶鞋。布鞋在山地用不了几天就会坏掉,如果没有鞋子就没法行走)二就是打绑腿。
红军士兵一般都带着两三双草鞋和两副绑腿,连总司令朱德自己也打着绑腿。
在之后的抗战和内战中,红军变成了八路军新四军,又变成了解放军,军服式样也几次改变,但是绑腿仍然都保留了下来。大家注意文章开始的集结号剧照,解放军腿上也都是扎好好的绑腿。
-------绑腿的打发和绑腿的布料
到了朝鲜战争之后,随着世界军事装备的发展,新的步兵装备已经可以起到绑腿的效果。同时步兵需要长期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打发麻烦的绑腿自然也逐步失去了使用的空间。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步兵部队。由于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军用卡车,运输船,运输直升机,大型军用运输机等大量装备步兵部队。即使是传统的步兵,也都把双腿让给了车轮,履带,螺旋桨。
靠步行上千公里的时代,再也一去不复返了。绑腿这个重要的小东西,也只能在军事历史博物馆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战场上日军使用的钢盔
更新时间2012…2…29 1:43:46  字数:5854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挂屁帘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有个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就为了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的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而日本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弄一台微波炉,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别说,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不妨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那实际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上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中国马占山将军所部作战。面对马占山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了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夺取的。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皮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1939年在中蒙边境诺门坎,日本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战斗中,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太阳,那是日军的标志。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小红太阳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小红太阳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近取消了钢盔前面的小红太阳。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争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小悮是来中国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确实很猛。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多少年以后,中国大兴安岭着火,有一位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而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