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单的来说,该枪的反应速度很快,射击时可以直接用枪口指向敌人概略瞄准后迅速射击。
这种设计对于近战中使用的手枪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实战中,虽然南部手枪问题多多,但是仍然在白刃战和肉搏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手持南部手枪的日本军官在紧张的激战中往往一次能击毙三四个美军士兵。
肉搏战或者夜战期间,由于战斗激烈紧张,双方又近在咫尺,拿手枪的人一般不可能精确瞄准,而是概瞄射击。南部在这方面表现还是不错的,基本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深受美军的赞扬。遗憾的是日本人自己却领会不多。更多的时候日本军官宁可使用更有所谓武士风度的军刀,代价就是: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美军手枪的密集子弹。
同时,由于南部传承鲁格P08的设计,它的枪管长0。12米,而瞄准基线更有0。2米的长度。这使得南部的射击准确度较高,和世界其他优秀手枪基本相当!
2。近距离的杀伤力很强
这主要是源自于该枪使用的南部式8毫米手枪弹。这种口径的手枪弹在世界军事历史很难看到。
该手枪弹由于射击的独特性,在近距离内有着相当的杀伤力。子弹射中身体会产生类似现代达姆弹一样的变形和翻转,造成人体的严重伤害。
但是,该子弹仍有致命的缺点。主要是稍远一些的距离上的准确度就较差,超过了有效射程子弹就会乱飞,根本无法射中目标。
同时该枪射出的子弹初速仅有320米每秒,动能更是只有338焦耳,所以该子弹的穿透力非常的弱。
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南部手枪有时候连稍硬一些的木板门也无法击穿。
在阵地战中,南部手枪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哪怕最简易的工事,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8毫米南部子弹,它和二战时其他国家使用的9毫米和7。62毫米手枪弹比起来有严重的不足
缺点
说完优点,该说说缺点了,南部的缺点可是一大堆
1。故障率太高
任何手枪都有故障,这在二战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是很正常的。著名的英雄杨子荣的原型就是因为开枪时,他的毛瑟手枪出现击发故障被土匪杀害了。
但是故障率高到南部手枪的地步还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故障率高,主要问题是撞针问题。
南部手枪的撞针设计有严重的缺陷,硬度不够而且较脆。实战中频繁出现撞针击发无力现象和撞针折断现象。由于这种现象过于频繁,早期南部手枪甚至随枪配备一个备用撞针,防止原有撞针损坏。这个也是创造了世界手枪历史的一个记录,成为世界其他手枪设计师的笑柄。
撞针的严重问题直到1932年更换新式撞针才有初步的改善,但是这个问题直到二战结束时仍然困扰着手枪的使用者。
美军士兵曾经嘲笑南部手枪连自杀式也会出现故障,导致自杀不能成功。这种说法已经无法考证,估计可能出于当时日本军官自杀时出现的手枪故障。当时日军高级军官一般还是保有日本传统的切腹仪式,但是并不用军刀真的切开腹部,取出内脏。而是将刀插入腹部,副官就随即用手枪射击其后脑,让起不用承受真正切腹的痛苦,从而完成整个仪式。
美国士兵的取消可能是由于切腹时副手的手枪没有打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切腹的日本军官就要承受极大的痛苦,这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应该是比较多出现的。
2。频繁的卡壳,射击时弹夹的脱落和可怕走火
卡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南部手枪的结构较为复杂。虽然十四式已经在南部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但是该枪需要比较严格的日常保养维护。
如果保养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射击时候的卡壳。
至于弹夹脱落更是笑柄一级的严重问题。南部手枪整体设计是仿造鲁格P08手枪的,大家都知道,鲁格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单手退出弹夹。南部手枪自然也有这个功能!
遗憾的是,该枪设计时退出弹夹使用的弹夹扣比起鲁格稍微向下。这就让射击时很容易错误按到该弹夹扣,造成意外的弹夹脱落。
可以说,这种严重的设计错误是设计初期应该考虑到的,也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但是南部手枪的设计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点,后期虽然他们也使用诸如弹夹脱落的弹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现象,但是也使得南部式无法单手退出弹夹。该枪的一个重要优势就这样失去了。
至于走火问题也是日本军官的恶梦,从技术上说,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采用了也就是退出弹夹以后,枪膛里面仍然有一发子弹。如果此时使用者没有使用手动保险,使用者错误操作或者手枪发生激烈的震动,这发子弹就非常容易走火伤人。后期采用了空枪保险机制来预防这种现象,但是并不是很成功。
可以说,以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手枪的致命问题,但是南部手枪遗憾的全部占全了。这种手枪能够作为制式武装装备部队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军方是怎么想的!
难怪日军自己也对其非常不满,连设计师南部大佐自己也承认这是一款没有特点的手枪(还不如说是满是缺点)。
---------台儿庄战役中日本军官的南部手枪,化妆成日本军官的李向阳
使用
王八盒子在日军中的最早使用就是在中国的东北,九一八关东军全线入侵中国东北,张学良擅自违背中央命令,放弃了东北全境。
不过仍然有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和数量众多的义勇军和日军展开激战。
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王八盒子几乎无法有效使用。原因在于,东北严寒地区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日本军队中的冻死冻伤和战斗伤亡差不多高。
在这种环境下,显然不可能脱去手套去使用王八盒子,不然手指恐怕会保不住或者粘在枪机上。但是如果戴上手套,就造成手指的体积比原先大出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碰到扳机造成走火事故。
同时严寒情况下,王八盒子的撞针寿命更短,质量也更差。在激战中手枪经常无法打响,日本军官对此叫苦不迭。好在东北义勇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也缺乏和正规军对作战的经验,东北的人口稀少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兵源补充,在日军几个师团数万的打击下很快失败了!
在占领东北以后,日本方面针对王八盒子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很多小幅度的修改,总体来说还是有效的改善了整枪的性能,不过该枪的一些固有缺陷是无法改善的!
之后日军马不停蹄的继续入侵中国上海,华北等地区,国民政府在一二八淞沪会战和长城会战中都使用了当时可以拿出来的绝对主力――中央军精锐,这些部队和地方西北军,东北军,粤军等部队紧密配合,誓死抵抗日军的入侵。这些会战远远超过了东北军步战而逃的的抵抗强度,其中不乏激烈的肉搏战。长城会战中西北军的大刀队杀的日军狼狈不堪,日军引以自豪的日式拼刺技术完全不是西北军大刀战术的对手。大刀队员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磕和一砍就让鬼子的脑袋搬家。对于没有装备冲锋枪的日军来说,手枪是最有效近战的利器,可以有效弥补近战火力不足的。
严酷的现实也脆生了南部手枪的装备数量的激增。
南部手枪是日本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手枪,从1927年装备部队到了二战结束的1945年,该枪装备量已经超过了27万只!
这个数量相对各国装备的制式手枪仍然是非常的少,结构比较复杂的德国P38手枪也生产了100万支,至于美国伯朗宁1911和苏联托卡列夫手枪的生产数量更是惊人。
不过从日本军方几十年来一向忽视手枪的传统来说,这的数量还算是不错的!
需要说明的是,王八盒子主要装备日本军队,配备和中下级军官使用。一般来说,这种枪是日本军人的专用武器,日本的特务和警察并不使用的,他们一般使用更为小巧的九四式手枪(也是南部大佐发明的)。
而从伪满洲国军到治安军,定国军,中国人民自卫军等五花八门的中国伪军也都没有这种装备南部手枪,而是以装备盒子炮和橹子为主。
就如文章开始时候说得那样,王八盒子是日军的一种象征!
---------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枪,它的口径为7毫米,该枪尺寸很小,枪声也很小,适合日本特工使用
在抗战中和国军的交手中,作为自卫手枪的王八盒子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自卫手枪的定位和较弱的穿透力让他在中远距离的阵地战中根本没有作用,而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就算除去种种可怕的故障,它也远远不是主要对手―――国军装备的毛瑟军用手枪的对手。
毛瑟军用手枪(或者说驳壳枪)的150米有效射程(高出南部100米),它在配备20发弹夹时候可以达到120发每分钟的高射速,还有高达570焦耳的巨大动能(高出南部百分之三十),这些都是王八盒子根本无法达到的。
至于战争后期美国人又提供给国军相当数量的伯朗宁HP手枪,它的的大威力,13发装弹和高可靠性,直到今天它也是能够满足实战需要的,王八盒子无法企及。
只是抗战中,步兵火力主要来自多人操纵的武器,比如轻型步兵火炮,迫击炮和各种机枪。手枪只能作为辅助武器使用,火力弱,装备少,射程又非常短,无法对战局起到什么有效的影响,
而日本在重武器和机枪火力上相对国军又有绝对压倒的优势,所以王八盒子的劣势才没有多么明显的暴露出来!
但是在淞沪会战等一些激烈的巷战中,装备毛瑟军用手枪的国军士兵仍然重创了使用南部手枪的日军士兵。有一段时期,很多国军的便衣部队携带10发或者20发装弹的驳壳枪袭击日本散兵和小股日军!
他们多使用全自动射击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就把子弹迅速倾斜全部扫射到一团团的日军身上。在日军还没有反应的情况下就撤退走,这种方法是南部手枪无法做到的,结果是造成了日军很大的恐慌。
虽然王八盒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